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7 11:04: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例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是一篇用文艺笔调阐释事理的说明文:简洁丰富,生动有趣。

  2.学习本文“多次分类”的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本文词语较多,可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指导学生理解“多次分类”说明方法,用列表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及掌握这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订正步骤:

  霁颜(jì) 撇嘴(piě) 解颐()(yí) 抿嘴(mǐn)

  脱颔(hàn) 笑煞(shà) 讪诮哂嗤(shàn)(qiào)(shěn)(chī)

  粲齿(càn) 拊掌(fǔ) 莞尔(ǎ) 冁然(chǎn)

  咍然(hāi) 揶揄(yé)(yú) 回眸(móu) 佯笑(yáng)

  妍笑(yán)

  作者介绍:

  导语:讲一个有关“笑”的故事,春秋战国,齐威王在位时,楚国派兵进攻齐国,威王让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了他一百斤金和十套车马算是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仰天大笑,系帽子的带子全都断了,威王问他为什么笑成这样,他说:“我从家到宫里来的时候,路旁有个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洒向神求丰收,祝愿道:狭小高地上的收成要装满篝,易积水的低田的薪要装满车子,我看他献出的东西少要求却很高,所以笑了起来“威王懂得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冠缨索绝”,此外,课文中还讲了一些笑的典故,“回眸一笑”“呵呵大笑”(《红楼梦》中张道士,他是贾府家观的主持人,80多岁了,在主人们面前“呵呵大笑”,颇有阿谀逢迎和倚老卖老),至于孔夫子的“莞尔”自然是在庄重而又亲切的表示。

  从上述诸多人物的笑,我们可以看到笑的内涵是丰富的。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1)说明笑的各种类型

  (2)借“笑”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的丰富和生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课文说明了几种笑的类型呢?

  (①笑和脸的关系②笑和全身的关系③笑和人的关系)据此,我们把第一部分划分为三层(见书)

  1节、“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课文以定义开头,简洁明快地直接入题。

  “内心感情的反映”说明“笑”这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情感流露,渲泄的一种必然,人的感情纷繁、复杂,笑的`状态也就多种多样,这就为下文展开分类提供了依据。

  反映的部位“是人们直接观察的对象。笑的词语的产生,正是人们由观察对象,探求内心情感的结果,这个给“笑”下的定义正是全文给笑分类的整体标准,也把笑同其他生理现象区别开来。

  文章内容见下页板书设计。

  第二部分

  综观上文,作者由局部到整体,紧扣“笑”字,把一百多个表示笑的词语连缀成篇。(读19节)

  20节、课文用总结性的话开头,引出说明的事理祖国

  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点明中心。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

  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

  二、教学难点:

  1、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

  2、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三、教学准备:

  暴风雨录象、板书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板:4 刮脸

  师:平时,你看到谁需要刮脸?

  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谁要刮脸?板:小贝当

  师:小贝当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刮脸?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说明:儿童世界不存在“刮脸”,在出示课题之后提出问题:你知道平时谁需要刮脸?小贝当是个二年级的学生,他为何要刮脸?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用“——”划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出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句子

  出示:理好头发,小贝当又让理发师给他刮脸。他指指边上那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小贝当大声喊:“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

  指导读句:两句中第二句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要求读好。

  第一句要读好必须先来理解它的意思。

  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

  (为脸腮光净、容光焕发)

  学习“焕”,生说字形。跟师说“容光焕发”,师:是指人很有精神的样子。

  问: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渴望长大(读出句子的语气)

  2、快速度全文,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小贝当渴望长大的内容,大声读出来。

  出示句子: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小贝当渴望长大、可爱的语气。

  师:小贝当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孩子。除了老师出示的三句句子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映小贝当天真可爱的、渴望长大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学习,找出句子通过抓小贝当的言行来体会。

  3、小组学习后,按先后顺序交流。

  出示句子: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

  指导:“嚷”请学生上黑板写,注意笔顺,在集体书空。(有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有感情朗读)

  问:小贝当怎样读报?他认真的表现在——(把报纸翻得哗哗响)

  他识字吗?不识字应该对报上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何小贝当看得那么认真?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

  4、请学生用“但是”造句。

  师:同学们的句子造得真好,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里,课文中还有一位非常幽默人物,他的出现更让我们体会到小贝当的可爱,他就是——理发师

  5、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齐读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先抓住课后问题:“找出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

  对课文深入学习。由于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默读课文。因此,在找句时,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在找句时再次运用规范的方法读文。学生找出句子后,着重抓第一句中小贝当的话“我要像他一样。”来学习。先问:小贝当怎么说?“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样的孩子?通过理解这句话,体会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学完两句后,再找找其他反映小贝当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句子,请学生自己来品一品,说一说。在认知了前两句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了。针对本课的另一个知识点,即要求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在学生找到“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这句句子时,指导学生看前后分句的内容:“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按一般情况来说,句子后面的内容应该讲他不爱看报。而现在后一句内容的意思与前一句截然相反,句子中出现了一个词,将前后意思相反的内容连了起来,这个词就是——“但是”。学生认识转折关系后,请他们再造句来加以巩固。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理发师的幽默。

  三、开心一刻

  1、师:在成长过程中,你有什么笑话来让大家“开心一笑”吗?

  2、交流。(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仅听到其他同学的成长笑话,而且锻炼了说话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焕、嚷”;理解“容光焕发”。2、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3、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词句,并且根据人物表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教学难点在于认识转折关系,并能用“但是”造句。理解关键句,通过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教学时教师抓住几句重点句展开,通过抓小贝当的话“我要像他一样”体会他的天真可爱、渴望长大。从而引导学生在从全文中找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之后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中,我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完成得比较顺利。但教学时忽略的对理发师人物的指导。故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理发师幽默的语气读得不够到位。整堂课中,由于对学生不够放心,所以设计的问题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充分体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入手,在设计教案时,力求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索问题,做到老师少问、少讲,让学生自己找找、说说,自己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

  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

  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

  (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艰”字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良”。“懂”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尊”的上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介绍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二、理解第二至五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讲了孔子的哪些故事?

  2.讨论:

  (1)孔子的境况非常凄凉,他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师法: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个流派)。

  风凉话: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

  礼法:社会上通行的法纪和礼仪。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然:对,正确。

  经典: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

  (2)如果平时听到别人说你的风凉话,心情会怎样?

  3.讲故事。

  (1)课文中讲述的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上台讲。

  三、拓展延伸。

  1.孔子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2.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交流孔子其他方面的故事。

  3.如果我们面对孔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模拟采访孔子。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孔子名言做成书签勉励自己。

  2.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阅读《论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瀑布》是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强调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瀑布》使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德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本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行为、壮观。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们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游览瀑布的'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生在小组内读文,自主合作识字。

  3、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4、运用多种媒体,理解诗歌。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第二小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可放录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象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瀑布,动情时结束新课,留给学生无穷的回味。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进行自学,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搜集所需的材料,扩展视野,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评析]

  本节课教师以展示自己在黄果树瀑布前的照片开始,一下子拉近学生与瀑布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自然的引入课题,接着教师在画面与音乐衬托下的范读,引领学生整体感受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教师设计出在字词学习、问题提出、深入理解三个层面上展开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紧紧围绕问题展开,教好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最后,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显得自然而有意义。应该说,这是一节教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富有创新意义的展示。

  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互动,画面与美文交融,通过欣赏瀑布画面,聆听松涛声音、朗读文章美句、联系生活经验的想象,全身心的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展现出来。从学生摇头晃恼、入情入境的阅读神态上,不难体会到学生的心灵在美好情感中得到熏陶。

  这是一节充满探索的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重要理念。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千仗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珍珠的屏三个问题,将本文的难点一下子凸现出来,体现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围绕问题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活动的生成意义。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热情,发表富有个性体验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读的充分,品的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的讲解,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强化感性认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

  本节课重视读、说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又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在文本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自然神奇、体会语文学习的愉快等情感方面得到满足。师生互动,以情激情,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5

  1、小麻雀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人物的心情。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童话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谈话引入。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发了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好好的劝告。

  第二段(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段(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