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1 08:12: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华(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4、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教学难点:

  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狮子吗?谁来说说它什么样子?有什么本领?你们知道它们小时侯是怎么做的?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两只小狮子

  齐读课题,认识“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想想课文中讲了几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1、交流读书收获

  ﹙1﹚出示生字,指生读字,组词读字。

  ﹙2﹚交流自己是怎样认识这些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说说两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懒勤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来读课文,想想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2、交流:

  图1、懒狮子在干什么?整天晒太阳,又不学本领又不愿吃苦。

  勤狮子在干什么?滚扑撕咬

  3、指生读1——2自然段,说说你不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

  4、指名读3——7自然段,想想懒狮子为什么懒?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

  5、指导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把小树的两个疑问读出来,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懒狮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6、看图2,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谁能读出狮子妈妈帮助懒狮子时那种耐心的语气呢?指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7、交流:

  ﹙1﹚听了狮子妈妈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2﹚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想的?

  8、拓展练习。

  ﹙1﹚读了课文后,今后你该怎样来学本领?

  ﹙2﹚生交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继续朗读课文

  ﹙1﹚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读出角色的语气。

  ﹙2﹚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三、学写生字。

  1、读“我会写”的字。

  2、交流自己会写哪些字?说说怎样写?

  3、师重点指导:“常练学”三个字

  4、生写生字、组词。

  5、评改。

  四、完成读读写写。

  五、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索溪峪的野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做成课件。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sjbwz/(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著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pp,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把词语填在适当的句子中。

  4、引导学生产生写话的欲望,鼓励学生写真心话。

  5、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反复读生字,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小泡中的话,小组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交流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

  5、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一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呀!”乌鸦说“小芽上长蚜虫呢!”

  (二)看看说说

  学生自己观察,指名说反义词。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己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各自选择词语造句,全班交流。

  (二)我会选

  1、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

  2、自己选词填空,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交流检查

  (三)我会写

  1激趣谈话:(1)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想告诉大家吗?(2)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吃的食物吗?(3)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游戏吗?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4)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地方,你看见了什么?(5)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长得什么样?……

  2、指名说话,老师相机指导。

  3、同座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

  4、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

  5、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帮助写话有困难的同学完成写话。

  (四)我会读

  1、学生小声读故事。

  2、同座互读,看谁读得准、读得流利。

  3、 全班交流。

  4、你认为韩愈聪明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搜集动物、植物的有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学生自由准备讲稿。

  二、有趣的动物、植物

  1 、激趣谈话:课余时间大家通过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了许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今天就请大家介绍有趣的动物、植物。

  2、示范引导: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中华鲟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一家保护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有许多同学到那里参观过。今天我们就请中华鲟做一个自我介绍。

  我叫中华鲟,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活化石。我是江海洄游性鱼类,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一般可以活30余年。我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酷似披甲武士,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一张大嘴又尖又长,身上有五行银白色的菱形骨板,背部一行,身体两侧和腹部两行。

  3、 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练习讲解,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4、各组推选最佳解说员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展示台

  (一)日记

  将自己的日记本,或打印成册的日记在班级、年级进行展示。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中华鲟等资料

  收集到中华鲟研究所参观的照片及其他资料、图片进行展示。

  (三)到市内鸟语林、爬行动物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地参观,并收集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疑点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文章为什么用“毛主席在花山”做题目?

  (三)解决办法

  1、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及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体会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以“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加强朗读指导,深入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优良作风。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学生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课上,自学质疑,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写作手法。课后,学生讲出课前搜集的小故事,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深化中心。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通过这一个问题,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没有样写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操劳这件事。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详写,反之,简写。)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