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9 07:37: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集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宫、渣、仆、彬、耿、荐、授、蔓”等8个生字;会写“宫、屑、沾、仆、鹊、获、配、彬、忠、耿、荐、盒、授、腐、雅”等16个字。理解“残渣碎屑、风尘仆仆、荣获、彬彬有礼、忠心耿耿、盒子、推荐、腐烂”等词语。

  [2.能抓住课文描写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能赢得荣誉,受人尊敬。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荣誉面前,每个人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见荣誉就争,有的为大家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要怎样对待荣誉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金奖章》这篇童话,看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二.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相互读生字,纠正读音。

  [3.(出示课件)教师检查读音,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生字。

  "配"字左边的部分不要丢掉里面的短横,右边是"已",不要写成"已".

  "彬"字左宽右窄;

  "腐"字的"广"要包住下面的"肉".

  注意:指导学生不仅要把字写得正确,还要写得端正.匀称.]

  4.再次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边读边想,引导学生尝试概括。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整体把握,指名分别读1-14自然段,15-25自然段.思考:老师为什么让同学们这样读?

  [引导学生认识第1-14自然段写鸟国的鸟儿们听说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派使者来把金奖章颁发给一只对地球有功的鸟时,都抢着要.只有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的残渣碎屑.15-25自然段写使者把金奖章颁布发给了乌鸦,乌鸦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5.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梳理学生问题,提出探究专题:群鸟为什么开始争奖章,最后都十分尊敬乌鸦?

  为什么把金奖章颁发给乌鸦?

  三、小结课文。

  [师: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只有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后来使者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重。]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奖章》。回忆课文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以读代讲,学习1——14自然段。

  [群鸟开始怎么争奖章,乌鸦为什么受到群鸟的尊敬得到金奖章呢?

  默读课文,在金奖章面前,乌鸦与群鸟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群鸟:

  群鸟围绕奖章给谁而争论不休。

  [①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他们在得知有金奖章后争论。注意按提示语的提示读出相应的语气。

  ②指名读。

  ③评读。谁读得好,通过他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黄莺、百灵以自己唱歌好争;喜鹊以自己给人报喜争;老鹰凭自己有力气抢;喜鹊为争到荣誉讨好鸟王……)

  ④小结:群鸟们就是这样一扫平日彬彬有理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更有像喜鹊这样借机溜须拍马的,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群鸟争章、争论不休……)]

  (2)乌鸦:

  出示第一自然段。

  天已经蒙蒙亮了,可鸟国的王宫大厅里依旧静悄悄的。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①重点体会: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对比:

  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体会到什么?(体会乌鸦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

  ②如果让你给乌鸦不声不响劳动这幅图画起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默默奉献、辛勤劳动……)

  读出乌鸦和群鸟的迥然不同。

  (3)小结:你能概括说说为什么金奖章给了乌鸦?(教师适时总结思考方法:思考问题应从乌鸦和群鸟两个角度谈出在荣誉面前,乌鸦和群鸟的不同。)

  2.分析重点词句,学习15——25自然段。

  [(1)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抓住描写使者准备颁奖时群鸟表现的重点词句,体会鸟儿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注意从两个角度思考、汇报)

  ①群鸟:15——21

  [A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那一定是装金制奖章的盒子!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此时鸟儿们什么样?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

  B抓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快活、屏住呼吸、怦怦乱跳、叽叽喳喳、个个伸长脖颈、盼望等描写体会鸟儿们的急切心情。]

  分角色读,读出鸟儿们迫切地想得到金奖章。

  ②乌鸦:

  A十分谦虚:

  出示:第二十三自然段乌鸦的话。

  朗读。

  乌鸦大吃一惊地说——

  乌鸦着急地说——

  B对环境贡献大。

  出示第二十四自然段。

  a读介绍乌鸦贡献的语句。

  b你还知道乌鸦对环境保护还起到哪些作用?(可结合学习链接、课外阅读资料、网上资料。)

  ③角色换位,明白道理。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尊敬的眼光看着乌鸦。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得到大家的尊敬?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敬他什么?

  [乌鸦默默奉献,踏实工作,奖章非他莫属.自己争名夺利,太不应该.

  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大家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如果还有一枚奖章,你还打算给谁?说明理由。你愿意帮他写一段颁奖词吗?

  四.总结。

  五.板书

  2.金奖章

  群鸟 争 金奖章

  尊敬

  乌鸦 让 金奖章(颁给)

  (无私奉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主人公葛朗台的性格特征;

  2.把握作品的主题,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3.训练学生通过分析动作、语言及细节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4.引导学生品味含义隽永的词语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学过程

  1.梳理作品主要情节

  让学生快读阅读全文,之后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

  学生总结后教师小结:

  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设置了三个主要情节:

  (1)抢夺梳妆匣

  (2)诱骗继承权

  (3)看守密室

  2.分析主要情节,欣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点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抢夺梳妆匣”部分

  (2)讨论

  ①找出描写葛朗台动作的细节。

  (“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②这些动作与他的年龄是否相符?找出其他情节中类似的描写。

  (“在儿女面前哆嗦”“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死前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等等,这些都是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动作)

  ③如果没有“抢夺”这一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影响?

  (“抢夺”这一情节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葛朗台疯狂攫取钱财的丑态,表现了葛朗台贪婪、凶狠、自私的特点。这场风波以太太晕过去为转机,加速了太太的死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3.分析葛朗台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①“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

  (视钱如命)

  ②“噢,是真金!金子!……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人与人之间就是金钱关系)

  ③“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至死不变的贪欲)

  ④“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对金钱的占有狂,十足的守财奴)

  4. 总结、拓展

  结合课文练习三,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案点评:

  通过理清小说情节脉络,品味、鉴赏小说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深入理解葛朗台形象,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二)

  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文学大师们创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其形象的典型性的巨大影响,他们早已超出国界,引起了各国读者的共同兴趣,守财奴葛朗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守财奴》。

  指导预习

  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了解课文要点和作者情况,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找出重点。

  研习新课

  1.在学生阅读注释的基础上介绍作者。

  巴尔扎克是18世纪到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法国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上升和封建贵族没落的更替时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他的小说集总称为《人间喜剧》,共有90几部长、中、短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部。《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2.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

  在欧也妮23岁生日的晚上,葛朗台在巴黎的侄子查理因父亲破产自杀而投奔葛朗台的家,欧也妮与查理一见钟情。但葛朗台对弟弟的死和侄子的处境毫不同情,更不用说把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了,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去经商。在临别之际,为了帮助查理实现发财还债的计划,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也将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子妮这里。当葛朗台知道女儿把积蓄送给查理后,大发雷霆,把女儿关了起来,妻子吓得一病不起。公证人克罗旭向他说明了利害关系,如果妻子死了,女儿有权继承母亲的财产。于是葛朗台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学生速读全文,根据小黑板或幻灯提示完成情节表。

  师生共同讨论完善。

  讲析:随着情节的展开,葛朗台的情绪和表现是多变的,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金钱至上,贪婪吝啬的特点始终没有变,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的丑恶本质。

  4.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看书,思考:“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指什么?可他为什么又要向女儿屈服?

  明确:“抹脖子”这是一句个性化的'语言,谁要想从葛朗台手里拿走一点钱,或者要对女儿报告财产数目,拍卖财产,那等于是抹他的脖子。为了到死也把财产抓在手里,他决意向女儿屈服讨好。

  提问:可是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

  提问:为什么太太晕倒,葛朗台态度就变了呢?是不是他关心怜爱妻子呢?

  明确:葛朗台太太晕倒后,葛朗台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语言是“下次决不了”,“咱们讲和啦”,“你要什么有什么”等,动作是扔梳妆匣,吻妻子手,拿出金路易,拥抱女儿。真是巴结讨好一起来,诱哄发誓不间断。但我们透过这装模作样的表面现象就可以发现,他只是担心妻子突然死去,唯恐失掉太太的财产。他贪财吝啬的本质并没有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虚伪狡诈,根本不是关心妻子。

  5.讲析葛朗台太太生病的一部分。

  提问:同学们仔细阅读有关语句,看一看在妻子病倒后葛朗台是不是真的良心发现,有了转变呢?

  明确:葛朗台只是表面虚情假意,本质没有变。我们可以从有关语句中看出:医生来时,先问“要不要花很多钱”,为了表示自己救妻子的决心,“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郎也行。”拥有百万家产的葛朗台,尽管他不愿妻子死去,但决不肯多化一点钱,最多也只是一两百法郎。说明葛朗台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个“钱”字。

  6.小结:课文至此,情节是跌宕多变,环环紧扣。作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在多变中将守财奴贪婪吝啬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研习新课

  1. 讲析骗取继承权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太太死后,葛朗台有哪些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明确:葛朗台变得厉害,几小时望着女儿,常在女儿面前打哆嗦,显示出老态,联系后文我们可以为这些古怪的行为找到答案:一切都是假像,只有想骗取继承权才是实质。

  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好孩子……麻烦你照顾一下。”

  提问: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蓝蓝的威尼斯》教案,《蓝蓝的威尼斯》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背影》教案,《背影》教学设计《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陶罐和铁罐》教案,《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紫藤萝瀑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讨论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引导同学深入思考:“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

  ,守财奴教案

  讨论归纳: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2.讲析葛朗台临死前这一部分。

  学生自读这一部分,勾画重点,加上批注。

  提问:葛朗台风瘫后他的性格有没有改变?有哪些动作和细节能反映他性格的?

  讨论归纳:没有丝毫改变,病后他主要是看守密室。作者通过许多传神的细节来反映他的性格:教人家把他的转椅在壁炉与密室的门中间推来推去;听到一点儿响动就要人家报告原委,连狗打呵欠都听得见,到人家送租时,就一下由迷糊变得清醒;把钥匙藏在背心里,不时用手摸一下。这些细节深刻传神,反映出葛朗台在风瘫的晚年依旧固守着那守财奴的本性。作者在语句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提问: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3.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导入

  1、出示课件第1自然段: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2、全班齐读。

  提问:读了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么?

  (1)“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2)修鞋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鞋姑娘》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苦苦寻觅这位姑娘呢?

  二、按要求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读课文,并说说:

  “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给修鞋姑娘送钱)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出示课件)

  1、那么,“我”找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讨论,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2、同学们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并汇报。

  3、教师归纳:

  (1)她是一个自信的人。(从句子看出)

  (2)她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从句子看出)

  (3)她是一个工作技术娴熟的人。(从句子看出)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老师也找了些句子,让我们再次读这些句子,感受姑娘的品质。

  (1)学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2)作者从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刻画了这样一位修鞋姑娘。

  四、深入课文,升华感情

  面对这样一位技术娴熟、认真、踏实,对顾客关心负责的修鞋姑娘,“我”对她的态度是不是始终一致呢?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1、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刚说的,老师可以用这些词概括出来。课件出示:

  怀疑 不放心 决计 绝不还价 蒙上阴影

  断定 窘极了 紧张 尴尬 想摆脱

  期待 纳闷 惭愧 保证

  4、不管我怎样想,到最后还是多虑了,我认为她会漫天要价,可她不但修好了我的鞋,还只要了我(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

  5、就在我打算给她钱的时候,却发现全身只有三毛钱,真是尴尬啊。当我决定用手表抵押时,姑娘再一次打动了我。

  “不,我相信你。”

  “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都是相信,他们的意思相同么?“我”是真的相信姑娘么?而她呢?

  6、姑娘是真的相信我,而我却是为了“尽快摆脱窘境”,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课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7、这样大的县城,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为什么我还苦苦寻找那位姑娘,仅仅因为那三毛钱吗?

  (在姑娘身上,我得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被她的善良、诚实所打动,而我却没有相信她,找她不仅是因为还三毛钱,更重要的是找回我所失去的,对别人的信任。)

  8、这么大的县城,如何才能找到修鞋姑娘,不如我们也帮作者呼唤一下吧!

  课件出示:“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五、拓展练习

  这么一位诚实、善良的修鞋姑娘,假如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我”会说什么?

  六、作业设计

  写小片段。

  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17小摄影师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口技》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