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31 07:32: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 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 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 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四、:

  五、学习第七节,全文。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丰富的想象,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教案个性化教案

  课前向生活开放:

  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看地图,找一找太平洋在哪里,喜玛拉雅山有多高,长城有多长,天安门广场有多大,还有哪些世界之最。

  教师:地图、长城、珠穆朗玛峰、太平洋、天安门等图片和其它资料。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初读感知阶段: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正确认读13个生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能试着讲这个故事。

  精读感悟阶段:

  [重点部分处理]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入手,在读中理解词句。

  ⑴结合重点句子“陌生”、“黑了”、“迷路”等词语感悟蒲公英的伤心,结合几个之最的图片和其它资料感悟祖国的伟大。

  ⑵想像感悟。

  ⑶表演感悟。

  ⑷利用补充的资料感悟。

  ⑸以读促悟。

  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

  课文非重点词句的理解要以读代讲。

  [课内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其它之最。

  [作业]

  指导写好生字,完成练习册。

  [课后延伸]

  课下在采蜜集上画画自己心中的大,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你自己是着按照4+4模式设计些本节课教案:

  自己设计的感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情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

  对策: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②、交流词语意思: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超市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富有诗意美妙绝伦

  三亚落日热带风情天海合一

  落日美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

  顽皮蹦跳悄然入水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 ,而且 。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习作练习: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主发现: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4.日积月累: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5.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教你学一招

  1.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绝招》,都非常佩服小柱子,而且表示,如果自己在场,一定也会有令人吃惊的绝招,老师让你们回去准备准备,咱们这节课就来展示展示,好吗?

  2.示范交际

  抽一个准备充分的同学,进行演示,老师扮演记者,进行采访,其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进行评议。

  3.自由交流

  首先交代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教的人要说清楚自己准备教别人哪一招,应该怎么做,这一招好在哪里,你是怎么练成的。学本领的同学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马上提出来。

  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自由交流。

  4.全班交流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评出班上的绝招得主。

  5.小结延伸

  刚才同学的'表演确实令大家佩服,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今后有机会展示出你们更拿手的绝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

  1.谈话:在口语交际中,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本领,再回忆一下,你还会哪些本领,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洗手绢……可以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

  2.学生自由交流:你都会哪些本领?

  3.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习作提示: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5.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6.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7.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8.再次修改,大声读读。

  9.誊写作文,字迹工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