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5 11:08:1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文的理解、朗读教学中抓住中心词,由中心词引出每段内容,并结合内容进行想象拓展,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3、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通过朗读和图片及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天鹅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天鹅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优美的音乐和《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天鹅湖》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舞剧《天鹅湖》吗?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曾使千千万万的人倾倒,特别是天鹅仙子高雅的气质和曲折的命运,更使人着迷和同情,非常巧的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的一个地方,有一个雪山下的梦一样美丽的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也叫做“天鹅湖”。教师板书完整课题,学生齐读。

  2、想和老师一起到美丽的新疆天鹅湖走走吗?请做好准备。

  二、自主识字、读通课文

  1、学生闭上眼睛,放《新疆好地方》的歌曲,老师范读课文。

  2、教师了解学生初步感受后再让学生看书,勾出生字。

  3、借助拼音,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4、开火车、请小老师、卡片抽读等形式检查对生字的学习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平舌音“zuì最”,翘舌音“shǎnɡ赏”。

  三、学习生字、认真书写

  1、学生自主分类记忆字形,比比谁记得最快。

  复习记忆字形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多写几遍等等)。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油()

  由()

  药()

  约()

  戏()

  找()

  蜂()

  峰()

  赏()

  常()

  3、你能选几个自己喜欢的字组词、练习说话吗?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4、会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记住了这些生字的音和形,那你能把这些生字写得更美吗?请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字的部件搭配。请学生描红,感知汉字形体美(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5、你能在习字本上也写得这么美观吗?

  教师巡视,及时鼓励写得好的'同学。

  四、学习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学生听教学录音,勾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读课文,学生质疑“迷人”、“冰峰雪岭”等词语是什么意思。

  3、教师展示课件,天鹅湖畔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陶醉了。

  4、学生交流感受并释疑。

  5、教师:是呀!天鹅湖畔冰峰雪峰一片雪白,青松翠柏一片碧绿,再加上湖边五彩缤纷的野花,碧蓝色的湖水,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多彩,让人陶醉……)这样的景色“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理解了“迷人”,再请学生练习说话(字幕显示这一段话)。

  6、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边想象着天鹅湖的美景。

  字幕显示第一段第二句话,抽生读,它讲了天鹅湖的什么?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段,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悠然嬉戏”、“优雅”等词语。

  3、教师小结,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天鹅们自由自在地觅食、休息、玩耍……日子过得多么轻松舒适,这就叫做“悠然”。

  4、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天鹅们的悠然嬉戏的幸福吧(字幕显示这句话)。

  5、引导学生理解“优雅”。

  6、这里的景色的确优美动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吧!

  五、想象画面,升华情感

  1、如果来到这风景优雅的天鹅湖,你会说什么?(结合搜集的资料、天鹅的图片谈谈)

  2、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3、写一写、画一画(选做一题)(教师放音乐)。

  (1)可以把自己赞美天鹅湖或天鹅的句子写下来。

  (2)可以动笔画一画美丽的天鹅湖。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撬、甫、侦”三个字的字音,理解“侦探、离奇、璀璨夺目”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意,并能用连贯的话来介绍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

  3、了解案件的离奇之处和巴特洛甫的破案过程,赞叹巴特洛甫高明的破案手法。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zhēn

  1、(出示:侦探)指名一生读词

  2、你知道侦探是干什么的吗?

  3、那些能根据蛛丝马迹破案的人就叫做侦探。

  fǔ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大侦探。(出示:巴特洛甫)

  (指名一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5、他今天要破的是一个钻石案。(板书:钻石案)这是一颗怎样的钻石?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

  媒体出示:中世纪出土的皇冠上的特大宝石

  6、(中世纪颜色泛红)中世纪是什么时候?书上有个注释:(媒体出示,生齐读)

  现在是21世纪,算起来已经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了。所以这颗钻石非常昂贵。

  (指名一人读短语——齐读)

  7、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钻石光泽的词语(出示卡片:璀璨夺目)

  师:璀璨: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璀璨的意思就是珠宝、玉石的光泽很夺目的样子。(媒体出示钻石图片)你看,这颗钻石熠熠生辉,光芒四射。一起来读好这个词。

  二、学习第三小节,了解案情的离奇

  1、正因为它价值连城,所以在博物馆展览时,对他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2、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措施的严密,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句子并说明理由,媒体随机出示关键词

  ● 大侦探看着皇冠展橱,那是一个很大的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媒体显示:透明罩、精致而坚固)

  ● 唯独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1)(“三根手指”字体变红)三根手指的小孔有多大?我们用手来比比看。(师生共同做动作,体会小孔的窄小,媒体出示:基部小孔窄小)能读出这种窄小的感觉吗?(生自由练读——指名一人读)

  2)(出示皇冠展图的剖面图)小孔在这儿,钻石在这儿,要想把手伸进去,偷走钻石,看来是不可能的。

  3)师生配合读。

  师:唯独——(生齐读:在它的基部有一个拆装的小孔,窄小得只能容三根手指通过,人的手是无论如何也伸不进去的),退一万步讲——(生齐读:即使伸进去,也无法取得宝石)。

  ● 安装了报警器(媒体出示:安装了报警器)

  看来,人们把能想的都想到了,你觉得这样的保护措施怎么样?(板书:保护严密)

  4、这么严密,却还是发生了钻石被盗的'案件,难怪人们说这是一桩——(离奇钻石案)。(板书:离奇)

  1)离奇什么意思?

  2)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出了它的这种不可思议。快速朗读课文,把句子找出来,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它的离奇之处。

  3)指名一生交流

  (媒体出示:令人惊异的是,报警器没有响,皇冠展橱和馆内所有的门窗都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那颗宝石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

  4)的确,从案发现场来看,这起案件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安装了报警器,但——(生读:报警器没有响)透明罩——(生读:精致而坚固。)小孔又——(生读:窄小),都不容易被损坏,它们和馆内所有的门窗一样都——(生读:完好无损,没有撬动的痕迹),可是钻石却——(生齐读:仿佛是被巫师施了魔法似的消失了。)就像变魔术一样,钻石不翼而飞。(板书:不翼而飞)

  5)你觉得这个案子的案情(板书:案情)怎么样?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老师这里有一个词语,也是形容情况难以想象,难以辨别的。(板书:扑朔迷离)

  6)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自己准备一下,说说他的离奇之处。(媒体出示:这个案子真是太离奇了!)

  三、学习第4-7节,了解破案过程

  1、这样的案子真是让人大伤脑筋,于是赶紧请来巴特洛甫。毕竟是大侦探,旁人看来天衣无缝的现场,巴特洛甫却看出了破绽。他发现了什么?

  2、媒体出示:大侦探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头发丝般的白色细毛。

  3、这可是个重要的发现,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了之后,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媒体出示句子:难以捉摸泛红。)从他的这个表情中,你读懂了什么?

  4、巴特洛甫只是在小孔的边沿发现了一根细毛,他就对整个案件胸有成竹了?他是怎么做的?

  5、自由轻声读第4-7小节,试着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巴特洛甫破案的经过。(媒体出示:先……

  接着……

  最后……)

  1)开火车分节读文。仔细听:他们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巴特洛甫先做了什么?

  ● 巴特洛甫先让布兰克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盗窃皇冠钻石的罪犯已经捉拿归案。

  (注:要引导学生关注消息不是巴特洛甫登的,是让别人登的。)

  3)接着做了什么?

  ● 登了一则启事,请高手把金表从下水管道中取出来

  (注:说“取金表”不准确)

  启事就是公布一件事情,(出示卡片:启事)告诉别人要怎么做,那么启示呢?(启发、启迪)(出示卡片:启示)所以用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4)破案的最后一步当然就是——(当场抓住罪犯):

  6、刚才大家用比较概括的语言介绍了巴特洛甫的破案经过,老师觉得在介绍的时候,还有两个表示时间的短语不得不提:(媒体出示:第二天,半个月后)你觉得有必要吗?同桌讨论一下。(板书:迷惑罪犯)

  7、你能不能把破案的整个经过概括地说一说。

  看来,巴特洛甫的每一步都是大有用意的。他们环环相扣,而启事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8、是什么样的启事有这么大的魔力?

  1)(媒体出示启事)

  ● 自由轻声练读,要求:读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漏一个字。

  ● 指名一生读启事

  2)同样是启事,如果这么写,(媒体出示另一则启事)能破案吗?

  3)比较一下这2则启事,找到它的高明之处,注意:要联系第1、2、3节中对钻石案的描写一起来思考。

  9、交流:

  ● 瑞士产的高级金表(价值不菲,普通的也要几万元,好的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 金表价值的一半(这样才能引诱贪财的人上当)

  ● 不损坏建筑设施的前提下(案发现场保持一致,好要让罪犯故伎重演。)

  ● 二十五层楼的下水管道

  1)拆装小孔和下水管道一样,都很窄小(媒体出示图片)

  2)为什么要二十五层楼呢?

  3)就像案发现场那样。(媒体出示:第三小节的第二句话)齐读。

  10、巴特洛甫登启事的这一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板书:引蛇出洞)

  抓住罪犯这一招又可以怎么形容?(自投罗网、请君入瓮)(板书:请君入瓮)

  11、事实证明,巴特洛甫的判断一点儿也没错。(媒体出示第7节,生齐读)

  12、现在回过头来看课题,再把课题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这个离奇仅仅只是形容案情吗?(板书:破案方法奇特)

  四、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聪明人的故事。学了课文,你觉得这位大侦探神在哪里?

  2、你有什么话要对大侦探说的吗?

  3、总结:一根被人忽略的白色细毛,居然让大侦探看出了那么多门道。他十分巧妙的通过一则消息——(生:引蛇出洞),一则启事——(生:请君入瓮),用离奇的方法破了离奇的案件。真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第周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的事迹,病从中受到启发。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提出问题并通过论文交流解决。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争气”的。

  2。 体会课文中三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句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前天,我们学习了《做风车的故事》,认识了一位科学家牛顿,知道了他是怎么样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童第周。看看他又是怎么发愤学习的。

  2。 简介童第周:浙江鄞县人,实验胚胎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他对生物学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

  3。 质疑: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关于课文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不懂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想每段话讲什么。

  2。 分组读课文,正音,然后指名说说每段话讲什么。

  3。 再读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4。 默读课文,思考:“一定要争气”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三、学习生字

  1。 字音:

  “础、差、试、授、震”这几字都是翘舌音。

  “差”本课中的读音是“cha”,“厕”正确读音“ce”,不要读成“ci”。

  2。字形。“试”不要多加一撇。

  3。词语。

  基础:事物的根本或起点。

  偏僻:距离中心地区远的。

  发愤:自己感到不满足,努力地做。

  资助:在经济上给予帮助。

  熟练:做某种工作时间久了,精通而有经验。

  耐心:不急噪,不厌烦。

  尝试:试一试。

  刻苦钻研:不怕难,肯吃苦。

  研究:仔细、深入地探究。

  震动: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童第周,勤奋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想。

  一、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

  2。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想这两段话主要讲什么?

  2。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1)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2)童第周是怎样争气的?(3)童第周争气的结果是什么?

  3。 指名汇报。(板书)

  4。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那些你觉得能让你感受到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把它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5。 谁想知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的?(提示:注意先把句子读出来,然后说:“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

  6。 过渡:童第周是这样地努力发愤学习,他的努力有什么结果?(板书)

  7。 总结学法。

  三、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1。 布置自学任务。

  2。 检查自学情况。

  3。 课文种有一处讲到“一定要争气” 的是在哪里提到?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四、总结

  1。 过渡:童第周读中学时,学习成绩差于是他发愤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上来,在他留学时,被外国人瞧不起,于是他刻苦钻研,终于把实验做成功,还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他靠的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用直线画出写他想法的句子,多读几遍,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

  2。 指名发表意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 了解 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⑵ 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准备:

  ⑴ 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⑵ 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⑶ 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⑷ 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小组:

  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2、第二小组:

  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3、第三小组:

  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第四小组: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荷花》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