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30 09:20: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大全【6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在想象中感受彩虹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感受彩虹美。认识生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后题。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儿歌《彩虹》。

  2、谁见过彩虹,说一说彩虹的形状、颜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美丽的彩虹》。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互教互学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虹、晴、空、神、遥、银、仙、女、戴、定、顶、滑、巨、颜、淡。

  4、给生字找“邻居”。

  5、熟读课文。

  6、分角色读课文。

  7、说一说丁丁的`眼里的彩虹像什么?冬冬的眼里的彩虹像什么?小弟看到彩虹想到什么?小妹妹看到彩虹想到什么?

  8、他们的眼里彩虹这么美?你觉得彩虹像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然后说一说。

  (三)巩固复习。

  1、读课文。

  2、开火车游戏。(看生字卡片组词)

  3、找朋友游戏。(音节和生字)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丽的彩虹,你喜欢彩虹吗?回家以后画一幅彩虹图。

  (五)板书设计:

  美丽的彩虹

  虹 晴 空 神 遥 银 仙 女

  戴 定 顶 滑 巨 颜 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写字。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彩虹 晴天 天空 神奇 遥远 银河 仙女 戴上 一定 顶上 滑下 巨大 颜色 越来越淡

  (二)学习写字。

  出示生字:美 丽 空 河 定 七 巨 笔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自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遵循阅读课文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相关雪景图画的欣赏,引导学生品悟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松坊溪雪景的特色,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松坊溪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以及热爱祖国山河之美。

  重难点

  1.把握雪景的特点。

  2.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导入新课

  1.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雪景图画,师生共同观察各幅雪景,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看到景物及说说对雪景的初步认识。

  3.教师导入新课:通过我们刚才对这么多雪景的欣赏,大家一定能想到一句话,那就是:画中有书,书中有画。大家想不想走进课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坊溪,到文中去感受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雪景。(出示课题:松坊溪雪景)

  4.学生齐读课题:《松坊溪雪景》

  二、自读课文,感受雪美

  1、教师出示要求:

  (1)松坊溪的雪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那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那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阅读)

  3、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指名、举手回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4、文中哪出景物最吸引你?自己多读几遍。

  三、集体品读,探究雪美

  1、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雪花飞舞的雪景。学生欣赏、讨论、交流,在文中找到描写画面的相关语句,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1)、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2)、在这句话中,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什么?

  (3)、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他们的外形一样吗?各自有什么特点?

  (4)、从作者把雪花分别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这一比喻中,你体会到了雪花的什么特点?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溪石覆雪的景色。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同学们在画面上看到什么?溪石上有什么?远远看去像什么?你们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吗?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1)、学生朗诵这句话。

  (2)、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作者把溪石分别比作什么?

  (4)、作者由白雪覆盖的溪石联想到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事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由此,你又会联想到那些事物呢?

  (7)、这句话中,作者除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3、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石桥披雪的句子。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在这幅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桥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这种颜色的?在文中能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子吗?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1)、白雪覆盖的石桥是什么颜色的?

  (2)、从这一特点上,作者联想到什么?

  (3)、所以,白雪覆盖的石桥像什么?

  (4)、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5)、学生朗诵这句话。

  4、老师出示倒映雪景画面,学生观察、讨论:画面中有那些事物?他们的身上披着什么?溪水中是一个什么世界?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一画面的句子?

  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1)、学生齐读这句话。

  (2)、联系上下写文,思考:这白雪世界是指什么?

  (3)、这个白雪世界,从动静角度去考虑,它是动景还是静景?

  (4)、这句话文中那句话照应?

  5、老师出示溪鱼戏水的画面。师生共同欣赏、讨论、交流:画面中有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在干什么?在文中找出描写该画面的句段。

  (1)、学生找到描写溪鱼戏水的句段。

  (2)、学生齐读这段。

  (3)、他们有那些颜色?

  (4)、这么多的颜色同学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形容颜色多的成语来概括吗?还有那些?

  (5)、雪地是什么颜色的?这同溪中小鱼的颜色够成什么?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溪中小鱼都在干什么?从小鱼的活动中,你体会到小鱼有什么特点?

  (8)、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示这一画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在这篇文章中,师生交流、讨论,给所欣赏到的画面取个优美的名字。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美随处可见,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每一分美丽。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能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你眼中所看到的美描绘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雪景的句子。

  2、写一篇描写雪景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松坊溪雪景

  雪花飞舞

  溪石覆雪

  石桥披雪

  倒映雪景

  溪鱼戏水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学习目标】

  一、增强整体阅读的意识,善于把握关键词语,梳理文章内容。

  二、关注人物言行和事件过程,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题。

  三、学习课文中“敢为人天下先”者的高尚品质和宽大情怀。

  【修辞知识学习】

  一、在一定条件下,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从而收到一定修辞效果,叫移就。它把原属形容或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形容或描写乙事物性状而改变其搭配关系的修辞手法。

  二、拈连,是指甲乙两事物连说时,把原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乙事物上的`修辞手法。

  三、仿词,是根据上下文中出现过的某一词语,利用更换语素的办法,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新词的修辞手法。

  拈连和仿词有区别:

  (1)拈连是一种反常规的用法,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形成的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而仿词仅仅是词语的模拟仿造。

  (2)两者虽都具临时性,而仿词有可能成为新词,如“后进”、“阳谋”等;而拈连的用法却是一次性的,即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成立的。 四、借代,是不直接说出甲事物,而借与甲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乙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一般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用部分代替全部。借代的关键在于相关性。它比较生动,容易引起联想。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又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方走。 借代和比喻的区别:比喻的两事物间是相似关系,而借代的两事物间则是相关关系。 五、反语,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示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如:敌人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二课时。 《永远执著的美丽》二课时。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一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书愤》宋·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谨记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把桌上的杨桃画下来,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说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的呢?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3至18自然段思考:

  (1)这部分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3)把实物摆到桌上,让从不同座位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特别是前排靠边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杨桃的样子。

  (4)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体会“我”画画实事求是。“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①、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②、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然而,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

  2、研读第3至18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②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2)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

  ①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A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

  B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

  ②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A、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B、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C、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D、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E、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3、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齐读最后一节。理解“教诲”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5、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羊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语文教案 篇5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件作为一种用来控制计算机实现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

  一、围绕教学目的、内容设计,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

  A、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蜘蛛织网》一课时,学生对于蜘蛛织网的过程缺乏了解,这儿是学生认知理解的难点,可以制作蜘蛛织网的相关CAI课件(主要是动画),再加上声音的渲染,从空间概念上展示过程,让小学生仿佛来到了蜘蛛织网的现场,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

  B、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琥珀》一文中,琥珀的形成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视听一体化的特点,借助CAI课件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再现当时的故事:松脂球形成经过清晰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重点部分。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容易得出四个必备条件:a.夏天,强烈的太阳光。b在松树林里c.蜘蛛扑向苍蝇,松脂下滴,正好将它们包裹。d松脂不断下滴。由此进一步懂得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的道理。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

  C、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

  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海底世界》,作为内陆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海洋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利用形、声、色俱备的现代信息技术—— CAI课件,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播放的声音从“海面波涛澎湃”逐渐转入到“再往下500米深”的一片静谧;视频图像从“广阔的海面”再到“闪烁的‘小星星’(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的深海”,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海底世界。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CAI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动画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孩子都溶入到了奇异的景色之中,仿佛真的驾御着潜水艇或穿着潜水衣来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当看到海底“五彩斑斓的鱼群”时,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领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的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

  四、课件必须科学合理。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符合科学性。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式力求准确无误,语言配音也要准确。但在科学性的评判上宣粗不宜细,要做具体分析。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就会束缚人的手脚,不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发展。所以,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事实证明多媒体技术与小语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是现代教育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