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30 08:09:32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二)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听写词语

  二、导入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五、积累词语

  六、整体感知课文

  七、小练笔

  学生写词语,并纠正。

  根据学习目标,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语。

  组内总结记字方法,延伸形近字。

  代表发言

  找出相关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的'回忆,诗一般的句子。

  你的童年里有什么?仿照4——7自然段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

  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⒈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⒊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⒋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领导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游玩队伍的场面。

  ⒉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⒊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⒋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字。

  ⒊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⒋小组交流

  三、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⒈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⒉认读生词,生字。

  ⒊练习读课文,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玩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⒋理清思路

  课文的题目是“检阅”,文中写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课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

  师: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第一段(1):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第二段(2-9):描写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

  第三段(10-16):描写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⒌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 相机理解“棘手”。“棘手”的事指什么事?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⒈进一步认读生字。

  ⒉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⒊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主席台 羡慕 情不自禁观众 纠正 隆重 淹没

  ⒉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二、感情朗读,重点探究

  ⒈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⒉讨论: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⑴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⑵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棒” 。 (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玩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师:这些孩子们,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经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玩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他们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真棒”的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

  ⒊课文线索明晰,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⑴“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玩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

  ⑶“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

  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

  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⒈总结。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中心:《检阅》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游玩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的故事,教育我们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要关爱残疾人。

  ⒉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⒊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四、板书设计

  14、检阅

  博莱克 儿童队员

  自信 坚强 关爱 尊重

  真棒!

  五、作业布置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附:参考资料

  ⒈波兰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⒉词语

  检阅—①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②翻检阅读。如,检阅书稿。

  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俱乐部—进行社会、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商定—商量决定。

  商量—交换意见。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洪亮—(声音)大;响亮。

  情不自禁—拟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贵宾—尊贵的客人。

  纠正—改正(缺点、错误)。

  ⒊多音字

  乐:(lè)欢乐,俱乐部;(yuè)音乐,乐曲。

  藏:(cánɡ)躲藏,珍藏;(zànɡ)宝藏,藏族。

  禁:(jīn)情不自禁,禁不住;(jìn)禁止,严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培养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的主动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3.学会书写10个生字,认识5个多音字。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出示、解读学习任务、要求。

  1.小芳为什么找不到舅舅家了?

  2.她是怎么找到舅舅家的.?

  3.你知道计算机还有那些用途?

  4.合作交流,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的工具及设施。5.师提问并。6.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后第二题。

  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1.“叔叔,计算机怎么知道我舅舅家呢?”2.小芳高兴的叫起来:“他就是我舅舅!”3.“我们找不到舅舅家了。”

  三、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四、写字教学:教师范些生字。学生书空后练写。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走进作者

  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 、《漫长的旅途》等。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就是是《安恩和奶牛》,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广泛流传。

  二、正音释词

  miǎn tiǎn 腼腆羞怯; biě 干瘪瘪 ; zhě 七皱八褶;

  Cáo 嘈杂 ;xiè 卸货 ;wēi依偎 ;jiàn 相间

  xiá cī 瑕疵 ;dú小犊 ;zīzhū 锱铢必较 ;

  chóu chú 踌躇

  三、整体感知

  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读了全文你觉得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初识安恩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安恩的?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头奶牛?写奶牛对表现安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走近安恩

   阅读课文3-19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六、人物形象归纳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七、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希望同学们亲近文学,推开这扇神奇之门,真正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领略其绮丽的风光。

  七、预习布置:第五课的预习

  课堂练习 一、整体感知

  1、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课堂小结 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课外作业

  学习文章中作者对安恩老太太的人物刻画的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描写人物的短文。

  板书设计人物形象: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