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放录音。(请学生回答听到的声音──雨声)
2.联系实际说一说。(引导学生由雨声想一想雨前自然界的变化,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课文,把生字圈出来。
2.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检查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3.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三、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看图学文。(出示“小白兔往家跑”的挂图,请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并找出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读一读,注意读出“着急”的语气。)
3.抓住重点句,指导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想: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分别找到“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段落。①分角色朗读每段的对话内容,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心情。②找出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的原因,并在文中画出来。③体会小白兔的想法:由不相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并在文中找出描写小白兔想法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小白兔回到家里,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兔妈妈会说什么?)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让学生想想哪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口头填空。
(1)要下雨了,燕子()
(2)要下雨了,小鱼()
(3)要下雨了,蚂蚁()
(4)要下雨了,天气()
2.读读说说。
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
()正忙着()!
板书设计
16
要下雨了
小白兔
闷
燕子
低飞
小鱼
游出水面
蚂蚁
搬东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词。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
1.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2.说说识记方法。
(1)读生字。(开火车接读生字)
(2)扩词。(比一比,看谁组的词多)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六、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词语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二、 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xx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
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三. 教师建议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四.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1. 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2. 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3.改革开放的需要;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
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
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隆(lún) 干涸(gù) 窥见(kuī) 满腹经纶(lún)
B. 惬意(qiè) 伦理(lóng) 褴褛(lǒu) 沽名钓誉(gū)
C. 迄今(qì) 坎坷(kǎn) 歼灭(qiān) 斗转星移(dǒu)
D. 会计(kuài) 奥秘(ào) 憎恶(wù) 惟妙惟肖(xiào)
二.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痴心妄想 络绎不绝 雷历风行 闻名遐尔
B. 行云流水 欲擒故纵 五彩缤纷 星罗棋布
C. 不屑置辨 心驰神往 怨天忧人 汗牛充栋
D. 如愿以尝 依山傍水 赫然在目 名负其实
三.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 事物的色彩射进来。
②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 铸成的,太类似了!
③舜在 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
A. 反映 模型 考察
B. 反应 模型 考查
C. 反应 模样 考查
D. 反映 模样 考察
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浪高过一浪的涨价风潮,使杭州房地产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B.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
C. 在美伊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痛不欲生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
D.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文章来
答案: 一. D 二. B 三. A 四. B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字字皆辛苦》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成长故事,并通过描写李绅创作《悯农》的过程,让人们了解他在创作诗文的背后付出的艰辛,感受他认真与刻苦的写作态度。教材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育学生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主题。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积累内化。本课设计除了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外还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课堂上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了解李绅生活艰苦,读书、写作刻苦认真的态度,学习他踏实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写作的刻苦认真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悯农》诗文、插图;《观书有感》诗文、插图;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一定有许多优美的诗文吧!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出示《悯农》(引导生齐读。
2、作简单介绍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中的一首,整首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诗文中“谁知盘知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正所谓“名诗传千古” 。(板书:名诗传千古)
3、引出课题: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作者李绅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是“字字皆辛苦”。(板书:字字皆辛苦) 用古诗导入,再通过诗句中“粒粒皆辛苦”引出课题《字字皆辛苦》为学生理解课题奠定了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读文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精读重点段,交流点拨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李绅创作诗文时所付出的艰辛。
1、学生朗读文中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李绅在创作《悯农》这首诗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有这样两点预设;
生:反复修改 教师点拨: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李绅要付出许多辛苦,可见他写作时态度是多么认真!
生:想啊、改啊!
教师小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这么多辛苦才创作出了这首诗,这可真是“字字皆辛苦”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出示《悯农》。
1、学生先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古诗。
2、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与关爱。将《悯农》介绍给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四、感悟其它段落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读后感受。
3、教师随机板书:“幼年贫寒渡,艰境亦作读” 理解升华:李绅的童年是在贫寒中渡过的,但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依然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的能力。
五、品读诗文,回顾全篇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回顾全文,品味意境。
2、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以诗文概括课文内容,运用朗读、背诵小诗来回顾全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体会诗文精炼的语言特点。
六、轻松识字,快乐检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文后生字,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2、学生自由识字。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情况,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抢读。
通过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