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语文教案-草 船 借 箭。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草 船 借 箭》。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散文,讲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天亮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怕影响爸爸的休息。课文用多个“轻轻地”营造出一个恬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课文内容贴近生活,感情真实,渗透亲情教育,学生阅读后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力求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悬念疑团,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儿童的语言积累,训练及培养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5个生字,会用“轻轻地”说一句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轻轻地”一词特有的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人。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懂得要关心父母的道理。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轻轻地笑了)。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刚入学十四周的学生,年龄刚满6周岁,刚形成较有序的课堂常规,但在听讲习惯上,在坐姿上要加强。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记忆了生字、词,学写了生字,能读通课文。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用“—”画出来。
3、反馈交流:谁轻轻地做事情?什么时候?
“我”和妈妈轻轻地干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4、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早晨“我”和妈妈起床后,除了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以外,还轻轻地干了些什么?
5、指导朗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做事情呢?
(三)精读品悟,体验情感
A、精读第三自然段,体验、交流。
1、爸爸昨天上夜班是什么时候回家的?说明什么?
2、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
3、指导朗读:练读,赛读,评读。
B、精读第四自然段,体验、交流。
1、妈妈起床后,很轻很轻地做事,是因为怕吵醒爸爸,“我”看了以后,也学着妈妈很轻很轻地做事,你觉得这个“我”怎么样?妈妈看了会怎么想呢?
2、“我”和妈妈为什么轻轻地笑了?“我”和妈妈此时内心是什么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四)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1、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第46至48页。
2、说说自己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
3、把自己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五)归纳总结
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和照顾,我们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尽量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后做一些关心、体贴家人的事,然后选一件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 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会认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品读诗,理解意,感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古诗。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很有礼貌?今天,老师作为奖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出示谜语,打动物名字。)
红冠子,白外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叫人们早早起。
2、你见过大公鸡吗?什么样子?你们喜欢它吗?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
4、说到这老师突然想起前几天我们也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骆宾王,他也写了一首描写小动物的诗是什么?齐诵《咏鹅》
5、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今天走入我们课堂的大诗人唐寅,课件出示。
6、(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从感官上感受大公鸡的.美。)
共学:
一、读诗,整体感悟。
1、指名读。学生互相评价。
2、读给同桌听。
3、教读
4、齐读诗歌。
5、再次听读画出诗的停顿,课件出示对照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诗
句,感受唐寅对公鸡的喜爱。
二、品读诗,感悟情。
1、出示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思考: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 板书(红冠)。看到红冠你想到了什么?观察鸡冠花图片,对比,感受公鸡的美丽。
(3)第二句诗人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雪白)。你能描述一下“雪白”吗?
( 4 )像“红冠”里的“红”和“雪白”这样的词语就是表示什么的词语(颜色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
师:大公鸡头上长着红红的冠子,满身羽毛像雪一样的白,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一起来夸夸它。这真是一只( )大公鸡。来,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一句吧。(读出公鸡的美丽。)
过渡:公鸡不仅有红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非常漂亮,而且它还会叫。
(1)谁知道公鸡怎样叫?(模仿做动作)全班模仿
(2)公鸡什么时候才叫?公鸡一叫就怎么样呢?平时公鸡乱叫吗?所以诗人说——
2、出示后两句
(1)朗读后两句。
(2)公鸡叫,人们就知道天怎么了?就把门怎么了?
(3)大家知道农民伯伯很勤快,但公鸡比农民伯伯起得早,你们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课件出示填空
(引导学生体会公鸡的可爱、勤快。板书:勤快)
(4)指导朗读后两句。(读出勤快)
三、探究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扩词。
2、检出认读,开火车认读。
3、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4、学写字(先观察再动笔)平和开。板书演示。
5、学生描写。
四、整体感知,齐背古诗。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