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xx),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éng 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颠沛流离(pèi)感慨(ki)累赘(zhuì)拖沓(tà)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诚恳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我的家》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向人们勾画出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赞美了人世间最为可贵的情感——亲人间的真挚的爱。虽然篇短小,却是小朋友们感情的真实流露,富有人情味。阅读诗歌,一种自然质朴的亲情会自由展现、升华,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馨,似乎有吃冰淇淋果冻一样。
教材安排了12个生字:家、有、的、爸、妈、也、中、快、乐、长、大。写3个字:人、个、大。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爱亲人、爱同学、爱家,有奉献爱的愿望,体会幸福的核心是爱。
2、识字:认识12个字,在生活中识字。写字:会写3个字;注意笔顺:先撇后捺。
3、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背诵。
4、口语交际:按照简单的提纲介绍自己的家。
5、学法和习惯:继续学习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亲人的爱,也准备付出自己的爱。同时渗透爱祖国、爱集体、爱动物的教育。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相关磁带)、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在这个家里,每个人互敬互爱,充满温馨。出示卡片“家”,谁认识这个字,大声读出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温馨的气氛,有利于下面的课堂教学。)
2、能介绍一下你的家吗?(指导学生完整的句子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说的好的,给予表扬,说地不够完整的,给予适当的补充、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揭题,板书《我的家》。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中感悟
1、听录音读。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字,在下面划上横线。
3、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课文,互帮互学。在文中找到自己认识的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大声指读,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家中都有谁?(这是一个幸福的家,有我和爸爸、妈妈)
5、认识词语:爸爸、妈妈(指导后一个字读轻声)
6、老师带读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幸福的家?(用课文中的语言说)
7、同捉互相检查读,熟读成诵。
三、结合实际,展开想象
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爱不爱你们?你们爱不爱爸爸妈妈?怎么爱的呢?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实际的例子,再结合图画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又是怎样爱她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想象画面情景,注意回答问题时声音的响亮及说完整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五、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2、谁能诚实地说,有的生字我还不能熟练地读出它的名字,需要别的小朋友帮一帮自己。(让该生认读生字新词,不熟练的让他自己指名同学带领自己读。)
2、认识笔画:撇和捺。
3、以“人”为例,认识书写笔顺:先撇后捺。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同时注意观察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总结升华
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照顾你们的生活,关心你们的学习,教给你们做人的道理,你们爱他们吗?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语文教案 篇3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二)、疏通15—35节大意;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 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 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 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 朗读
1、 学生试读
2、 老师示读
3、 学生再朗读
4、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 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2)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1)、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2)、“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1)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3)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1)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
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 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提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和能力: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二)过程和方法:注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大胆探究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在各种读书活动中重视对文本的挖掘,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质疑。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制作多媒体,收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以情入文
(一)激趣赏图: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跟你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想认识它们吗?
师:播放精美可爱的小动物图片(七八张),喜欢他们吗?
说说你与这些小动物交往的'经历,好吗?
师: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动物相处呢?或许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做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师:出示多媒体课题。邀请一名字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板书课题和作者,给以鼓励。
(二)作者介绍:
师:想认识一下这位大作家吗?谁来介绍一下。(如有学生知道,先让他介绍)
师:出示作者介绍,请一学生朗读介绍词。
师:冰心老人说,“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让我们一块走进《珍珠鸟》吧!
▲披文入境,欣赏美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是你们自己朗读还是听课文录音?
学生聆听课文录音或者自读,老师提出三个问题:(1)正音识字(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2、师:出示字音填空,几个学生回答,再全体朗读二遍。
鸟巢(chá) 瞅(chǒu) 雏(chú)儿 呷(xiā) 垂蔓 (5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几个同学读课文,同学们对他们的朗读给予评价。
全班齐背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复习生字和会写字。
教师可出示词语卡片,也可用课件演示词语,请学生变换形式读熟。
清晨、亮堂堂、照耀、闪闪发亮、闪耀、累了、裙子、礼物、方便、念叨、您、简直。
学生自己念书上田字格中的生字,选择最有效的识字方法,用最快的速度记忆生字。
(三)指导书写。
1.读6个会写字,口头组词。
2.看一看哪几个字是过去课文中出现的`?
3.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有效方法。如“闪”可以这样记:有一个人,一闪就进门了。“人”的第二笔捺要变成点。
学生抄字头,练书写。
(四)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请学生评价。
(五)反馈。
听写6个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