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5篇[精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1、课型:作文课
2、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
2、描绘秋天
3、感悟秋天
(说明: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规定的作文课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要求。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作文教学。学习策略有:搜集、积累、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拓展强化与感悟思索。
4、课前准备:
学生:
1、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
2、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3、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教师:
1、搜集有关秋天的画面,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
2、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5、课时:1课时
6、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教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和乐趣。
提出问题: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请同学讲述自己的喜好,并说明其原因,与大家交流。
从而导入现在正是收获的秋季,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走进秋天》作文课,同时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说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写作氛围,在教学的开始就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资源共享认识秋天
1、首先让学生找出标志着秋天的事物。(如:落叶、枫叶、秋霜、寒蝉、芦苇花、成熟的果实、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后让学生积累代表秋天的词语。(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落叶枯黄、层林尽染、寒蝉凄切、秋风萧瑟等等。)
3、最后教师补充,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和词语,实现师生课前搜集到资料在课堂上共享。
(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并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从而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探究合作描绘秋天
1、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描绘出最令自己感动的秋天的场景,或绚丽、或多彩、或厚重、或肃杀、或冷寂,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抗与撞击,在其描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片段,对这些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诵,进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3、在引导学生欣赏佳作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片段1:峻青《秋色赋》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比较来表现。
2)、视觉:颜色(大小、形状、图案)
3)、修辞:比喻、对比。
片段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乐。
2)、要有层次:整体——局部、远——近等。
3)、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4)、修辞:拟人。
4、学生看画面描绘秋天。分两步:
1)可以用“秋”字来描绘。
2)不着“秋”字,尽显秋意。
(通过以上二个环节,从而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描绘秋天。)
四、心灵涌动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切入,让学生从别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学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说明:由落叶对故林的留恋,联想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水》
沈天鸿
我总是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话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是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是这么过去
(由秋水的流逝联想到时间的匆匆而过,联想到时间的可贵。)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对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团圆之乐和未团圆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联想到人应该有广博的胸襟。
由落叶归根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显现,强调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通过对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学生内心的狂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与人交流,并善于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业:
把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悟秋天三个部分连缀成文,写成一篇散文。
六、结语:
教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远,单单一个秋天,就让我们如此动容,那么,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尝不是呢?这些季节所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勤于耕耘、勤于收获,每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这样设计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永远带着思索去生活,并鼓励学生为收获的人生而努力。从而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培养。)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刺激学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学会亲近自然并善待自然,并从中有所感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借鉴,吸收前人的写作精华,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统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带领学生亲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只能在林立的楼群中寻找秋意,只能通过画面来认识秋天。
总之,这节作文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力求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朝
zhāo()
cháo()
舍
shě()
shè()
缝
féng()
fèng()
量
liáng()
liàng()
假
jiǎ()
jià()
强
qiáng()
jiàng()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4 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锃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锱铢zīzhū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备)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2、积累文章中优秀的语言范式,并尝试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运用。
教学策略:
圈划、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一起完成一个练习:请看投影
练习: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量词,填不上的可以空着。
一( )荷花,一( )芋(yù)叶,一( )蜻蜓,
一( )小鸡,(填入一个表示很多小鸡在自己的房子里的量词)
二、初读,清字词
1、填完了,大家就做好。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课文。叫《乡土画家》。(板书课题)下面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叫不准的字,一会小组内交流。
2、下面你可以请教你的组内同学,把你不认识的,叫不准的字交流一下,如果还叫不准,可以请教字典。
3、把你圈出的字大声朗读几遍。
三、细读、品乡土、习语言。
1、好,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题。文章的题目是乡土画家,你认为白石老人是一位乡土画家吗?这次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能表现出白石老人确实是一位乡土画家的语句。
2、汇报
预设的语句
第一处:老人始终把他的艺术生命植根于这块土地,因此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所画的题材,无论是一枝荷花,一株芋(yù)叶,一窠(kē)小鸡,一只蜻蜓,都是一个炎黄子孙在自己乡土中的生活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表现出了白石老人是个乡土画家。
咱们看一看你填的跟作者黄苗子写的是不是一样。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填的吗?出示一朵荷花,一枚芋叶,一只蜻蜓,一窝小鸡。
你参考一下你的答案,我的.答案,还有作者的答案,你觉得哪个空填入哪个词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反正我是觉得我填的挺对的,你像第二个一般都说一枚树叶,所以我认为芋叶也应该用一枚。第三个我感觉“窠”应该是树上的鸟的家,地上的小鸡的家还是用一窝比较好。
现在大家可能都说不清,没关系,这个就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咱们回去查一查资料、词典,注意查一下作者填的那个量词的含义,还有跟量词搭配的事物的含义或图片,尤其是咱们北方的同学没有看见过芋叶,你看一看芋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写一个用哪个词合适的理由说明。咱们明天在课堂上交流。看谁写得理由充分,值得信服!
3、第二处:篮子里四条丝瓜是刚从棚上摘下来的,还带着瓜花和藤蔓;小鱼也是才从河沟里捞起来的,大小不一,而且有几条还是活蹦乱跳的。
咱们在读一读,你感觉一下这丝瓜、这小鱼让你感觉是什么样的?(新鲜)
这新鲜城里的市场上会有吗?只有哪里有,所以作者说你说说作者懂得,体会的是什么味!(板书:乡土味)好咱们再一起读一下这富有乡土味道的丝瓜和小鱼。
那你知道作者的画作为什么会有如此浓厚的乡土气息吗?
这也正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要说的,咱们齐读一下。如果说他的画作具有浓浓的乡土味的话,那么白石老人对农村的这种情怀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板书“乡土情”这种乡土情的具体含义就是再读。
4、第三处:他是个乡下人,有他对乡土风物深切的爱恋。他看惯了院子里的小鸡、溪流里的鱼虾、树上跳跃着的松鼠、绕着花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草间的蚱(zhà)蜢(měng)、河边的青蛙。
咱们观察一下这些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下面老师要求大家把这几个方位加事物的短语背下来,大家能做到吗?
老师想啊,他看惯的农村的东西还会很多,可是还会有什么呢?大家开动你们的小脑袋瓜儿,拿出笔来按照这种地点加事物的形式写一写,最少写三个,最多写五个。你可以不变地点变事物,也可以不变事物变地点,如果你两个都会变,那就更了不得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来,把你写的加入到课文中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评价)
5、第五处:他要通过纸笔,把这些可爱的生命,活泼生动地永久记录下来。因此,小鸡的天真姿态、虾的透明外壳和有生命力的须爪、牵牛花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挺劲,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咱们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咱们再来观察这些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加什么?
那我就在想啊,为什么作者非得这样说呢?他怎么不这样说呢?出示:“有天真姿态的小鸡、有透明外壳和生命力须爪的小虾,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牵牛花,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同学们,为什么呢?你们再前后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哦,你们说的真有道理,看来这个顺序也不是随便可以调换位置的,咱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得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呀!既然写得这么好,咱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白石老人啊,都能抓住动植物的性格、内在生命和灵魂,怪不得白石老人在《自传稿》中说来,咱们读一下。:“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从未得见,吾不能画也。”
那我就觉得这个好像比咱们上一个更有挑战性,我觉得你们好像不能写得向上一个那样好,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你们能用事实告诉老师吗?
白石老人真的了不起啊!你觉得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呢,咱们再读第九自然段。
四、交流,悟启示
你说说要想能向白石老人一样“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得需要什么?
是啊,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白石老人一样对生活有诚挚的爱,那你们也能在某一个行业演绎自己的精彩。
五、拓展
在画界,还有一个人很厉害,他叫徐悲鸿,老师最欣赏他画的《八骏图》,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他的资料,欣赏一下他的画作。下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平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平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平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试讲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