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5 14:34: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

  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

  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

  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4、进行填词语读句子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进行排列句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交易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能清楚地向别人介绍交易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面对变化的应变能力和说服能力等。

  7、进行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想像写话。

  教学难点:想像写话。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4、进行填词语读句子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进行排列句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行语言积累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进行语言积累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

  1、复习本单元生字。

  2、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熟字加偏旁再组词:例:至室(教室)必秘(秘密)

  3、让学生思考后汇报。

  教师提示:可以组本单元词语,也可以组其它词语。

  4、请学生写在书上。(书写要认真。)

  二、第二题:

  1、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读词,读准字音。(读不准音的,可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

  3、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是反映北方秋天特点的词语。

  第二组是反映北方冬天特点的词语。

  4、你了解哪个词语的意思,介绍给大家。

  5、试着背背这些词语。(困)

  6、你还知道哪些反映四季特点的词语,说一说。

  7、建议:随时往采密集中收集好词、好句。

  三、第三题:

  1、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让学生朗读并说说带点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反义词“陌生”;“柔弱”反义词“强壮”

  3、把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四、第四题:

  1、朗读题目,理解题意(填搭配合适的词语读句子)

  2、让学生朗读句子,试着填词。(读句子,填词)

  3、班内交流。分别读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个词语更合适。(揣摩用词的准确)

  五、第五题:

  1、指导学生先理解题意。

  2、通读全文,想事情发生顺序。

  3、排列句子。

  4、自读,检查是否通顺合理。

  5、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进行了丰富积累词汇和排列句序的练习,我们的观察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好词佳句,多看有益课外书,相信你的听说读写能力会很快提高。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通过小小的交易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交易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面对变化的应变能力,为达成交易的自信心和说服能力,以及文明礼貌的举止等。

  教学重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1、与家长联系,取得支持配合。请家长协助孩子挑选交易物品。

  2、请学生做好交易准备:

  (1)所选物品要征得家长同意。

  (2)想一想,怎样介绍物品别人才能同意交换。

  3、提醒学生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引路示范:

  教师与学生展示交易过程,其余学生观察---怎样进行交易的?要求学生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做更好?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的物品?

  (观察交易过程,思考更好方法,自己怎样交易。)

  二、实践练习:

  1、让学生进行交易,教师巡视,对于交易困难的予以指导。(5分钟时间)

  2、你交易成功了吗?与你的伙伴一起谈谈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和体会。(困)

  交易成功和失败的同学分别谈体会,大家评议,归纳如下:

  1)介绍物品要简明、清楚

  2)认真倾听对方的介绍,了解对方心理。

  3)说服别人时要注意态度和方法。

  4)可以进行多边交换,达到交易目的。

  3、应用大家归纳的方法,改变交易策略,再试一试,也许你会成功。

  三、汇报总结:

  说说经过交易,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学习生活的叙事诗,它采用对比的方式写了两个学生对待提问的不同态度。当老师问“谁有问题请举手”时,学习委员高高举起了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受到老师的夸奖,我则犹豫不敢提出问题。最后两人脸都红了。教育学生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举手发问是勇敢的表现。该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光对学生,同时对老师也是一种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7个生字,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记忆“豫”“犹”“缘”的字形;

  2、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议论不休”和“犹豫不决”的含义;

  3、在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我”和学习委员脸红的不同原因;

  4、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自信心,大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发表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会举手吗?什么时候要举手?在你想举手的时候,你都敢举手吗?指名说。

  (简析: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是用意是明显的,意在引导学生知道:我是会举手的,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我不举手。第二个问题意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记忆。第三个问题就切入了本课的教学中心,切入了本课教学的要害)

  2、平日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简析:设计的意图就是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和新课标的理念一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对等的)

  3、今天,有两位同学也遇到了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解决的。下面我们就去学习《举手》。(教师课件出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它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吗?指名说。

  2、我俩的脸都红了,脸红了,却不是一个缘由。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节的?(课件出示句子。重点“俩”“缘由”)

  3、你能用上“俩”来说一句话吗?

  4、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我俩的脸红了,脸红了,却不是一个缘由。

  为什么我的脸红了?(因为我没有举手。学习委员举手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感到难为情)结合学习“缘”。你有好的办法记住它吗?

  为什么学习委员的`脸红了?(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高兴激动)

  结合理解什么叫大海上勇敢的水手?你见过大海上勇敢的水手吗?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

  我为什么没有举手?(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担心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练习生活理解“犹豫不决”“哄堂大笑”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曾经犹豫不决?什么时候教室里会发出“哄堂大笑”?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指导说话

  ①假如,你就是当时稳中作者的同学,你会举手吗?指名说

  ②假如你就是那位学习委员,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作者,听了学习委员的话之后,你想说什么?

  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6、感悟说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想献给大家。(课件出示小诗)

  我

  愿做你的朋友,

  成为你学习路上的帮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 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

  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继续学习了解自然段(本课指“节”)内容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词语句子确定“得”的三种不同读音。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和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有关课件,收集实物蒲公英、苍耳、石榴等;准备田字格黑板。

  2、了解学生已有的与课文中内容相关的知识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理解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读一读,全班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正音。

  2、说说每小节讲了哪种植物,它们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三、细读,理解课文诗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练读问句:“植物*的啥办法?”

  (二)学习第2、3、4、5自然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3、4、5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的办法是什么?好在哪?

  2.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的资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去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一种植物。要求学生各自先做好准备。根据交流的.情况,随机点拨,学习有关自然段,加深理解。学习生字词“准备”、“降落伞”、“晒”。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习生词“知识”。

  2、齐读,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概括小结。

  四、朗读全文。

  1、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伙伴听。

  2、把刚才的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情趣。

  3、练习用“准备”这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一)检查生字读音、部分难掌握的字形。

  (二)尝试听写生字。

  (三)听写后,学生各自校对。

  二、练习朗读。

  (一)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各自主动积极练习朗读。

  (二)朗读汇报,交流。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最爱读的一段课文,练习朗读。

  2、以学生汇报朗读的方式,知道学生朗读、分自然段进行。

  例:如被指名学生说自己最爱读的是第2自然段,教师就请全班同学专心听他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根据这位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根据需要,为了激发情绪,启发想象,加深理解,可随机调用教学课件中相应的内容辅助教学,必要时教师范读。这样,在学生熟读这一段、读好这一段的基础上,练习朗读,以求水到渠成地达到诵读的要求。

  三、课堂练习。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练习造句。

  准备————

  四、板书设计:

  17、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耳 动物

  * 传播种子

  石榴 动物

  豌豆 弹力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最孝顺的孩子,真正的孩子。

  2、认识10个生字。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到了妈妈对我们浓浓的爱。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儿子们》。

  (板书课题:儿子们)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

  学生:1、自由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

  〈1〉请其他的小朋友为他们提一提建议,说说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

  〈2〉全班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

  〈3〉其他同学评一评。

  (当评到两个比喻句时,教师及时请同学们谈谈比喻句的概念,并且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练习。)

  3、齐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象只看见一个儿子?

  4、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全文。

  三、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内容:1、一起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

  (井水、歇着、灵巧、黄莺、嗓子、有啥、很痛、沉甸甸、)

  2、生生合作,一起学习生字,讨论记字方法。

  3、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生生教认生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记字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看谁抢得快”?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书写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像、痛”的书写。

  教学准备:板书用贴图、写字本

  教学过程:

  一、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班内进行小组间的朗读竞赛。

  3、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进行评读。

  二、进行重点字的书写指导。

  1、出示需要书写的几个字,请同学仔细观察。

  (井、歇、呢、提、桶、痛、累、像、吧)

  2、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3、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

  4、请同学评一评,及时反馈。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盛开的油菜花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蜷缩:蜷曲而收缩。

  沮丧:灰心失望。

  绽:裂开。

  豁亮:宽敞明亮。

  阴晦:昏暗,阴冷。

  酣畅:畅快。

  恍觉:不真切,不清楚。

  乍:忽然。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第一部分(1-2)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跟着晴了。

  前一个“晴”,指晴天,天空没云或云很少;后一个“晴”,指心情变轻松。

  3、学生朗读,齐读。

  第二部分(3-4)

  1、自由朗读。

  2、作者看见盛开的用处,是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理解,再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又了不同于以外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3、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

  (1)生命中沉睡的信念是指什么?

  教师点拨、归纳。沉睡的信念指的是因为病变使我失去了很多对生活的向往。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三部分(5-8)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作者被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的油菜花陶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什么?

  3、作者还通过那些侧面描写了油菜花?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1)小组读、区别词义。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句中“阳光”的。

  (2)练读。

  5、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区别词义。想一想,句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2)练读。

  6、朗读全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站起来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温馨提示,总览全文

  2、拓展练习

  五、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 心情轻松

  油菜花开 热爱生活

  黄花满眼 青春活力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阅读儿歌,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

  2.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懂得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

  3.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4.读记四句歇后语,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再积累一些简单有趣的歇 后语。

  5.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读8个生字,学会带“包”的形声字;掌握带口字旁的生字。

  2.正确区分并掌握“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巩固快速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读记四句歇后 语, 理解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

  2.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探究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教读生字和儿歌,学生跟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思考:读完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儿歌由三句话组成,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形近字,这些生字中都有同一个部件--“包”,这就是猜字谜识字。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其他的生字。在有趣的猜谜游戏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而这个字谜的谜 底就是“包”。

  3.拓展延伸:你能猜出下面这个字谜吗?

  有水能养鱼,有土能种地,

  有马行千里,有人不是我和你。

  (谜底:也)

  二、我的发现

  1.学生朗读教材上出示的12个字,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教师提问引导:读完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这12个汉字分成三行,第一行的四个字“吃、叫、吹、咬”都是口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嘴来完成,这就告诉我们,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嘴有关。第二行的四个字“提、拔、捉、拍”都是提手旁,而这几个动作都要用手完成,这也告诉我们,提手旁的字大多与手有关。第三行的四个字“跑、跳、踢、踩”都是足字旁,而这几个动作都需要用腿、脚来完成,这也告诉我们,足字旁的字大多与腿、脚有关。

  3.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带口字旁、提手旁和足字旁的生字?

  口字旁:呼、唤、喊、叶、叹、吐、吓、呱、喝、哄……

  提手旁:打、扑、扒、扎、扔、抗、扛、扣、扫、扶……

  足字旁:趴、蹬、踩、踏、跃、跌、跨、跟、跺、蹈……

  三、字词句运用

  (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先让学生朗读两组生字,思考两组生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点拨:这两组生字都是同音字,每组的两个生字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第一组的后一个字是在前一个字的基础上加上了“氵”。第二组的两个字,音同字不 同。这两组字因为字形不同,所以意思不同,用法也不同。要想填写正确,首先应该区分同音字的意思;然后读一读句子,看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最后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2.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选填。

  答案:

  (1)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2)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教师点拨:

  (1)“青”指蓝色或绿色,只能搭配“山”;“清”形容(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只能搭配“泉”。

  (2)“在”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应当用在“教室门口”前,表处所;“再”表示又一次,“再见”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只能用“再”字。

  (二)比一比,看谁先从字典 里查出下面的字。

  1.此题可以按照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来进行:

  (1)先正确读出要查找汉字的音节,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个字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所查字的音节,看清并记住这个音节后面的页码。

  (3)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中找到音节,再按照音节的声调依次查找就可以找到所要查找的汉字了。

  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音序查字法的口诀进行查找。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

  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页。

  四、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教材上的四句歇后语。

  2.教师讲解:什么是“歇后语”?

  教师点拨:观察这四句歇后语,会发现它们是由破折号前面、后面的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两部分组合起来表意,十分自然贴切。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让听的人领会并猜想出它的本意。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句歇后语的意思,教师点评。

  (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意思: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喻十分清白,也比喻非常清楚。因为小葱拌豆腐这道菜,绿色的葱和白色的豆腐分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目了然。

  (2)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意思: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因为竹篮子有缝隙,存不住水,所以任凭怎么努力打水,都留不住一滴,最后只有一个空空的湿篮子。

  (3)芝麻开花--节节高

  意思: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所以用它来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

  (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意思:用十五个桶打水,七个装满的提上去,八个空的放下来。比喻人的心情非常不安,心里战战兢兢。

  4.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歇后语说一句话。

  示例:

  (1)这学期,我的成绩进步很快,妈妈说我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 刚才,我不小心把爸爸的手机摔坏了,爸爸这会儿还没回家,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真怕爸爸责怪我。

  五、和大人一起读

  1.词语理解

  ①狐狸 :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狐狸本性机警,行动诡秘,被追逐时能放出怪味。童话中常把它写成刁滑、狡诈的坏家伙。

  ②叼:用嘴夹住(物体一部分)。

  ③直流口水:口水因某种刺激,一直往下流。

  ④赔着笑脸: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 愉快。

  ⑤得意: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

  ⑥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2.主要内容

  本文是根据著名的《伊索寓言》改编的,讲述了一只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于是一次又一次 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放松警惕,最后骗走了乌鸦的肉。

  3.读后感悟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别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 静地思 考,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话,更不可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吃亏上当,落入别人的圈套。

  4.推荐阅读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 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都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