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语文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感知冬季特征,发现冬季的小动物有没有变化,从中使幼儿感受冬天里的小动物的变化。
准备:
1、平时多给幼儿机会观察动物的'活动。
2、有关的图片、玩具
3、有关小动物过冬的有趣故事
过程:
1、感受气温变化:用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脸颊、鼻尖、张开小嘴向外呼气,会看见一股股“白雾”。再用小手摸摸院子里的大型玩具、石凳、栏杆等,都会感觉“凉凉的”。
2、到院子里找一找,小蚂蚁、小虫、小鸟它们都去那里了?
3、从幼儿自身对冬天的感受,引出小动物如何过冬的话题。请幼儿说一说,你知道小动物冬天是怎么过冬的(配合图片或玩具)。
4、给幼儿讲有关动物过冬的短小故事,请幼儿学一学小动物过冬的样子。
5、游戏:教师发问:“小熊(虫子、小蚂蚁等)小动物怎样过冬?”幼儿边答边用动作来表示,看谁答的又快又学的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
2、积累诗中优美语句,为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4、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激发创作童话的兴趣,训练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童话故事的插图与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播画面,猜名称
1、猜一猜:
投影童话故事插图,让学生看插图,说出童话故事名称,如《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
2、赛一赛:
你还能说出哪些童话故事的名称?看谁说得多。
3、赞一赞:
是啊,正是这许许多多美妙的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去感受它的美妙与神奇吧。
二、议一议,找特点
1、读了那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童话故事在编写上有些什么特点吗?
2、学生自由畅谈。
3、有两位细心的同学也有他们的发现:
引导学习“我的发现”:先快速默读,再男女生分角色读小林和小冬的对话。
4、归纳童话故事编写的特点,教师投影:
《童话故事编写歌》
编写童话请记住,
主人公呀不简单,
要有言行和思想,
结合生活想情节,
(拟人、夸张)
故事当中蕴道理
无拘无束去创作。
5、只要我们善于想像,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就会美妙无比。学习“日积月累”中的诗歌《雨中的树林》:
自由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6、结语: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像为船,夸张为浆,拟人为帆,驶进迷人的童话海洋吧。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与习作
一、谈话激趣
以前我们在别人编写的童话故事里感受到了快乐,这节课,让我们来尝试自己去编写童话故事,相信我们能用我们的手我们的口,营造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
二、想一想,编一编
1、齐练《童话故事编写歌》,再次明确编写要求。
2、自己创编一个故事:
内容提示:
⑴ 可选择几种动物。
⑵ 可选择几件物品。
⑶ 也可续编小木偶的故事。
三、讲一讲,评一评
1、把你的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2、把你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讲故事者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主要内容。
听众要求:认真听,给评价。
3、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
四、演一演,练一练
1、自由组合小组,从本组同学所编的童话故事中选大家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自导自演。
2、在班上表演,评出最佳剧组和最佳演员。
五、写一写
1、教师动员:
同学们大胆的创编,动听的讲述,出色的表演,让我们在童话王国里快乐的漫游。下面,让我们拿起笔,把这些有趣的童话故事写下来,我们把它组稿为《童话天地》,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吧。
2、学生动笔作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词。
2.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并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女士,她是一位波兰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她的文章《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猜一猜,文中可能写些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1)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还可以问老师。
(2)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提问:本文写了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之间哪几件事?
要点:一、居里夫人将自己的象牙项链送给老师做旅费回乡。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后,居里夫人写信邀请老师到家中做客。三、在盛大的典礼上,居里夫人穿过人群,把老师接到主席台上。
三、悟中心
由这几件事,你读出了什么?(居里夫人尊师敬师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9、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欧俄控届副署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所写的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
2.让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爱戴老师是一种美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居里夫人关心、敬爱老师的几件事,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用居里夫人的事业上的成就与她敬师爱师的事相对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
回顾一下,这篇文章表现了居里夫人什么样的.品质?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的?
三、新授课
1.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哪里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师怀着真挚的情感?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在书边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
3.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1)下了课,玛妮雅走进欧班老师的房间,从脖子上解下一串象牙项链,默默地放在老师的手里,然后用法语说了句为了第厄普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一个幼小的孩子能为老师着想,能体会到老师的难处,能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老师做旅费,可见对老师的情感多么真挚。
(2)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以为是邮局弄错了。一位全世界都在传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教师写信呢?直到邮差肯定没有错,她才用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这一段用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居里夫人虽已成名却不忘恩师。
(3)居里夫人在典礼中对老师表示敬意,足见她们的真挚感情。
(4)幸福的泪水挂满了老人的双颊,她的学生对她还是那么热爱,那么尊敬!
这一段表面是在写欧班老师,实则写居里夫人,通过老师的表情和心理,赞扬了这位伟人的崇高品质。
4.指导朗读。
抓住让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5.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6.布置作业。
搜集名人尊师敬师的故事,下节课开个故事会。
四、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
二、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一起欣赏《春雨沙沙》一歌。
一、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雨沙沙》这首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文的题目与这首歌很相近。
出示课题《蒙蒙细雨》,齐读课题。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细雨”这个词语的?
自由发言:雨很小,很细;几乎没有声音
在第4课《春》中,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指名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
3、大家都已预习过课文了,文中是怎样描写这蒙蒙细雨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用“~~~~~~~~~”划出描写雨句子。指名读(有2句)。
比较:(投影出示)
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下得很小。
4、你能不用朗读读出雨下得细、下得小的感觉,注意节奏控制。(指名读,范读,齐读)
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二、初学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板书:妈妈 我
2、这件事虽小,但很感人,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在书中作出记号。
先个人再小组讨论,给充足的时间。
交流,板书:
冒雨小跑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关心学生 借制服
要上课
同时引导理解:
A、冒雨路上折回来取制服。请大家估算一下妈妈这天早晨共在雨中行了约多少时间?(约55分钟 说50分钟也可以,因为今天妈妈小跑)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第8自然段)
在雨中,行了30分钟,会怎样?(身上会淋得很湿)
书中有没有描写?指名读。
假如妈妈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再计算一次,妈妈这天早晨共走了多少路?20×3÷60×5=5公里
连续走5公里路会怎样?(人很累)
B、妈妈既走得很累,又淋了雨,而且患过“肾炎”,会怎样?我们从课前补充材料的阅读中了解到对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危害?从这个地方可看出妈妈怎样的品质?
全身心扑在教育上,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用一个词归纳一下。(无私奉献)
3、朗读训练
A、正因为妈妈曾患过肾炎,所以“我”对妈妈特别关心,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我”心情有哪些变化?板书
担心 放心 惊奇 (抱怨) 关心
B、先请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再指名读一读相应的段落,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结合比较: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这两句有什么差别?启发想象,假如是你,你会说哪一句?为什么?
前一句有层次,有轻重,强调了天下雨这层意思,较后一句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小玲对妈妈的埋怨对不对?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看似埋怨,实为关心,衬托出妈妈忘我工作的精神。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既抱怨又关心的语气。
C、而妈妈的语气该是怎么样呢?读读看。
D、分角色朗读第4至15自然段。同桌读读,指名读,分组读。
4、再次理解重点句。
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
启发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再次出示: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这句话不但写出了雨下得小而且细,这里“听不见沙沙的声音”和把雨比作春蚕吐出来的丝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结尾也用相近的一句话写雨景有什么作用呢?(与开头呼应,照应课题,语言优美)
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
听不见沙沙的声音:春雨默默地下着。
妈妈正像这雨,无声地培育着下一代;妈妈又像春蚕吐丝,无私奉献,平凡而伟大。
……
齐读描写雨的两句话。
三、感情深化
1、联系学校实际,说说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事例。
2、让学生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无歌词)
3、教师总结:这一首首诗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爱,多么的感人啊。今天,我们已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毕业离开母校,你能不能写一首小诗,献给即将告别的母校教师。
学生写作
交流发言。
四、作业:
作业本1、2、5题
附板书:
蒙蒙细雨
我
冒雨小跑 担心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安心
工作负责 借制服 惊讶
要上课 关心
《蒙蒙细雨》第一教时说课稿
新仓乡中心小学 沈海生
一、教材理解:
《蒙蒙细雨》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14课,课文记叙的事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带那件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蓝制服。为保证班级能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学生上课不被耽误,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匆匆取了衣服,又赶往学校。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而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感人形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雨小、雨细的描写别有深意,它是对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的热情赞颂。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至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妈妈,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细细品读之下,仍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妈妈拿了衣服走后,我会想些什么。
第2 课时
复习旧知,再次训练感情朗读,质疑问难,理解破折号用法,并展开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当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1、欣赏音乐,引入课题。由于六年级第二学期音乐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欣赏过《春雨蒙蒙》这首童声合唱,这首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且歌词简单,很具美感,与本文写小雨极其相似,“春雨蒙蒙地下,沙沙沙,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由欣赏音乐引入课题,会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揭题后,马上让学生找书中描写雨的句子,学生的劲头也会很高。然后,比较句子,“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和“那雨很小,很细。”充分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两句话的不同之处,理解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视觉上、听觉上写出了雨的小、细,为学习本篇课文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打下了基础。然后教师提出疑问“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明确了本堂课的.重点。
2、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由于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几乎不存在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很具体,基本内容有了就可。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并思考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也可以同桌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学,再反馈,反馈中,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计算妈妈这一天早晨在雨中步行的时间和路程,使学生了解到妈妈淋得湿,又非常劳累,再辅以参考资料《医学常识》,使学生明白肾炎是怎么回事,妈妈淋湿非常劳累会对她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从而感受到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工作的负责。本篇课文的写作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主要写了“我”,第二段写了“我”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我”的心情变化非常明显,且在文中有提示,这些提示,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有助于学生读出韵味。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妈妈的精神。这时,再次拿出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让让学生说说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就显得有坡度,学生容易回答。
3、深化感悟,引起共鸣。在朗读训练后,启发学生想象,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有了以上的情感体验,想象的翅膀也随着打开。再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还把教师比作什么,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联系学生六年级实际,即将离开母校,让学生写一首小诗献给母校教师,从而把情感的激发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原、贝"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识12个生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出示中国版图)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它就像一只高昂着头的大公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生活着祖国母亲的各族儿女。有的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有的生活在乡村。有的在山区,有的在茫茫的草原,还有的在沿海呢! 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都画下了自己美丽的家乡。想看看他们都画了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
1、认读生字(1、全班读 2、开火车带读)
2、认读词语(1、全班读 2、开火车带读)
同学们真棒,把生字都记住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结构复杂,不过,只要同学仔细观察,多动脑筋,注意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认识许许多多的汉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这五位小画家分别来自哪里?
2、自由说,初步感知课文。
是呀,这几位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请看课文第一段,一起读。
3、精读第二段,指导欣赏涛涛家乡的美。
让我们先去美丽的海边走一走,一起到涛涛的家乡看一看。(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4、朗读感悟
(1)“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引导读出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并用“那么……那么”说话。涛涛画的海美吗?那要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美?
(2)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有多少鱼和虾?(很多)从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 (一艘艘、满。抓住“一艘艘”和“满”字,感悟鱼虾很多的样子)重点指导读好这两个词。
(3)美丽的海边金黄的海滩上涛涛在干什么呢?那个赤着脚捡贝壳的小男孩,就是涛涛。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高兴)重点指导长句的朗读。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4)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读读这一段吧!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口语交际
1、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涛涛,你想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五、合作学习第3段
1、总结学习第2段的方法: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2、合作学习第3段。(看第二幅图)分四人小组学习第3段。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感情朗读,说说山山都画了什么,作导游介绍,然后进行展示。(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两个“那么”、“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等词语)
六、选择喜欢的部分自学
还有平平、青青和京京的家乡没去,小朋友,最想去谁的家乡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仍然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自学。
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七、感情朗读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课文。全班感情朗读。
八、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五个小朋友的家乡多美呀!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丽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反思: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是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文章。读着课文,我们就好像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在旅游,在观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那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那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那连绵群山,威武雄壮;那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优美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这一课我主要是贯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个教学思想,力求做到平淡而真实,流畅而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1、扶放结合,体现人文。
课文的2——6段,段落结构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在备课设计时,我这样来考虑:这几个段落的学习要有层次性,教师的教学要由扶到放。因此在设计中,我将第2段作为重点教学,也就是说,基本上老师导的、扶的比较多;在第3、4段的学习,我适当地半扶半放,直到5、6两段的大胆放手。让学生逐渐地有意识地学会学习结构形式相同的段落。
2、朗读感悟分层走
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我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载体,逐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在这个朗读体验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分层来进行的:先借助图片的直观性,吸引孩子的兴趣,再让学生读文体会,抓住重点词朗读感悟,让学生的整个情感随着这个过程,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3、句式训练结合文本
在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那么……”这个句式,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所以,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看图说句,再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像再练习说句子。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引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
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
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
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