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要爱护鸟类。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体会文章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帽子和鸟窝
山坡上有一片青青的草地。一群小男孩儿在草地上翻哪滚哪,痛痛快快地耍闹着。 [句导读:这两句点明了地点和人物。“翻、滚、痛痛快快、耍闹”说明孩子们玩儿得很尽兴。]直到报时鸟叫“不早了,不早了”,他们才想起已经是下午了,于是就一窝蜂地跑下山去。 [①“一窝蜂”这个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段导读:写孩子们玩儿得非常起劲儿,直到下午才急匆匆地跑下山去。
突然,翔翔一摸脑袋,惊叫起来:“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②如果把“一摸脑袋”四个字去掉,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你觉得能去掉这四个字吗?]
段导读:写翔翔发现自己把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翔翔把帽子丢在了草地上。
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帮翔翔去找帽子。还好,帽子还在草地上。咦(yí)!那是什么?[③“咦”字写出了孩子怎样的状态?]蹲在帽子里,朝孩子们一探头,又一探头。孩子们嚷(rǎnɡ)起来:“松鼠!一只大松鼠!” [④句中的一个“嚷”字写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段导读:写孩子们回去找到帽子时,发现帽子里有一只松鼠。
孩子们的叫声太大,把松鼠吓跑了。松鼠跑得太慌张,腰被帽子上的绸(chóu)带缠(chán) 住了。它一跑,帽子也被拖走了。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⑤文中连续用了三个“追”字,说明了什么?]松鼠更慌了,急忙爬上一棵松树,帽子也被带到树上去了。
段导读:写帽子被松鼠带上了松树。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nài)何地下山去了。 [⑥文中哪几个词语能体现“无可奈何”这个成语的意思?]
段导读:通过对孩子们动作及表情的描写,把 孩子们眼看着帽子却拿不到帽子的这种失望、无奈的心情体现出来了。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孩子们返回山坡找帽子,而帽子却被松鼠带到了树上,孩子们只好下山去了。
第二天,翔翔找了几根又细又长的竹竿(gān),约了他的小伙伴,走进松树林,要把松树上的帽子挑[tiǎo]下来。 [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他们走到那棵松树下面一看,松鼠不在了。这回,那只大松鼠可没有再把帽子带走,绸带挂在树枝上,帽子像一只篮子似的吊(diào)着。 [⑧写孩子们庆幸松鼠没有再带走帽子,可帽子吊在了树枝上,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第二天,孩子们准备找回帽子,结果发现帽子吊在树枝上。
翔翔和小伙伴举起又细又长的竹竿,就想去挑帽子。忽然,一只美丽的鸟儿衔着几根干草,飞进帽子里。[句导读:帽子看似马上就到手了,没想到忽然有鸟儿飞了进去。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只鸟要干什么?”“它要在帽子里做窝。” “做窝?是要下蛋吗?”“下了蛋,是要孵(fū)小鸟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⑨这一连串的问句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段导读:写孩子们正要挑帽子时,发现一只鸟儿衔着干草飞进帽子里而产生疑问。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翔翔决定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
“听翔翔的,我们听翔翔的!”
段导读:写小伙伴们都赞同翔翔的决定,也体现了孩子们对鸟儿的一片爱心。
孩子们丢下竹竿,又一窝蜂地跑下山去。[ “一窝蜂”在这里又出现了一次,有什么作用?]
第四部分(第7~10自然段):写孩子们决定不要帽子了,而让鸟儿在里面做窝。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读准字音并正确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生字卡片。
一 揭示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帽子和鸟窝有什么关系?课文围绕帽子和鸟窝写了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独立识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认读多音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吊:悬挂。 慌张:不沉着,动作忙乱。 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儿办法可想。
嚷:喊叫。 缠住:缠绕。 孵:鸟类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幼体。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慌”,左右结构,右半部分中间的“竖折”不要多写一点。
三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群男孩儿在草地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走,带到了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小鸟,放弃了自己的帽子,和小伙伴们跑下山去。)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1.教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贴生字游戏。学生根据图片找到相关的生字、词,并在脑中形成了图像,更利于记忆。
2.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字词的教学,教师还应该重视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可结合课文的讲读进行教学,这样既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提高效率。
3.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重点通过翔翔对帽子的寻找,理解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与下文翔翔放弃帽子给鸟做窝形成对比,突出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和保护。
1.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片,投影。
一 出示图画,谈话导入
1.投影课文插图。
认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树枝上挂着一顶帽子,一只小鸟衔着几根干草飞过来。)
2.谈话。这顶帽子是怎样挂到树枝上的呢?小鸟要把这顶帽子当作什么?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练习说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群孩子在山坡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到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保护小鸟,不要自己的帽子了。)
三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1)翔翔的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翔翔为什么说他不要帽子了?
(3)翔翔和他的小伙伴们可爱吗?为什么?
(4)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效果。
(1)回答问题。
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说说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理解句子。
投影:
一群小男孩儿在草地上翻哪滚哪,痛痛快快地耍闹着。
A.“痛痛快快”是什么意思?(玩儿得很尽兴。)
B.从这句话中体会出孩子的什么心情?(高兴。)
C.朗读这句话。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去了。
A.“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
B.孩子们为什么会无可奈何?(因为树高,他们够不到帽子,又想不出别的办法,所以孩子们才会无可奈何。)
C.朗读这句话。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A.翔翔为什么不要帽子了?(因为他看到小鸟衔草飞进帽子,要在帽子里做窝,所以他说不要帽子了。)
B.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翔翔的心情怎样?你喜欢翔翔和他的小伙伴们吗?为什么?(翔翔喜欢小鸟,向小鸟献上了自己的爱心,是个懂得爱护小动物的好孩子。)
四 朗读全文,谈谈体会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语气、语调应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进入一种与课文情境相符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感。然后学生自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边朗读边想象,读中入境,读中入情,读中明理,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将语言、动作、神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格和心情。
3.本课的重点是表现孩子们对动物的保护,教育学生要爱护鸟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挖掘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1.看拼音,写词语。
mào zi(帽子) shān pō(山坡) xià dàn(下蛋) huāng zhāng(慌张) wú kě nài hé(无可奈何) zhú gān(竹竿)
2.比一比,再组词。
3.猜谜语。
小小姑娘穿黑衣,秋天去了春天回。
房子造在屋檐下,带着剪刀天上飞。
打一动物(燕子)
4.翔翔那么喜欢自己的帽子,最后为什么没拿回帽子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因为翔翔看到鸟儿在帽子里做窝,虽然他喜欢帽子,但他更喜欢小鸟,更希望小鸟能在帽子做的窝中快乐生活,所以他没拿回帽子。我们要保护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鸟类之最
1.最小的鸟
分布于墨西哥至阿根廷的短尾翠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身体比黄蜂还小。蜂鸟的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花冠”等称呼。
2.体形最大的鸟
世界上体形最大的鸟类是非洲鸵鸟,雄鸟高可达2.75米,雌鸟稍小。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它的卵很大,是现今最大的鸟卵。
3.寿命最长的鸟
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年~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
4. 飞行最远的鸟类
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它们是体形中等的鸟类,习惯于过白昼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白昼鸟”。当南极黑夜降临的时候,它们便飞往遥远的北极,由于南北极的白昼和黑夜正好相反,这时北极正好是白昼。北极燕鸥每年6月在北极地区“生儿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领“儿女”向南方迁徙,飞行路线纵贯地球,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两极之间,飞行距离达4万多千米。
5.最大的猛禽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是飞行鸟类中的庞然大物。大一些的安第斯兀鹰一般体长约1.3米,两翅展开宽度约为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猛禽。
6.尾羽最长的鸟类
日本用人工杂交培育成的长尾鸡,尾羽的长度十分惊人,可达8米以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山亭,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呢?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情感,自己练读这首诗。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指导朗读。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三、布置自学任务。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教师颠簸,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知道这个人吗?师板书:肖复兴 简介肖复兴,(出示课件)学生读简介后谈谈读懂了什么?(他是《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当代著名作家。)
2、肖复兴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谈到这样一句话,出示: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学生质疑, 自由读,读准并理解“堪称、楷模”,师筛选问题:一位指谁?从哪里看出叶老先生是一位人品和作品都是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3、肖复兴为什么会发出这次的感慨呢?他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书时间5分钟)
2、检查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说说难写的字)
3、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觉得比较难读,通过你的努力,读好了,读给大家听。(随机理解词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读课文,肖复兴回忆了哪两件事?( 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三、学习课文
1、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自由读1到5自然段。划出让肖复兴感动的句子,并做做批注。
2、交流(随机出示,课件链接)
①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研读 “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抓“密密麻麻”(体会叶老先生修改的多)
看看叶圣陶修改的作文稿,师:这时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再齐读这句话。
师:我一下子愣住了,当时我想不到的是什么?请读一、二自然段。
预设:
a. 我自认为不错,但还存在着很多毛病。
b. 大名鼎鼎的作家竟然亲自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文,而且改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
②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理解“春风拂面”是种怎样的感觉?
生齐读
③第五自然段: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读这则短短的评语,你品味到了什么?(当学生品味不出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还读不出,教师点拨。)
预设:
a. 叶老先生对我的鼓励。
b. 叶老先生的评语使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c. 叶老先生的评语告诉我们写好作文的两个方面:要写具体和写出真情实感。
3、总结:同学们,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还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脑海中,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课文中另一件事“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4、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删”,生再找个自认为难写的写一写。(机动,有时间写写,没时间不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全诗共有4个小节。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背诵这首诗。
2、引导同学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3、抓住能唤起同学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同学联系自身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4、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课前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同学: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你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1.认字环节
点出 “履”“扉”这个字,并解释 以和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同学活动:由同学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同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竞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同学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同学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身的感性认识。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悟?
(同学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同学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同学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下步的仿写诗歌做好
(由同学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同学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齐读、指明读、竞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同学感受书的神奇。激发读书的热情)
四、拓展延伸
拿起手中的神奇之笔,续写《神奇的书》这首诗,抒发你对书的感情
(通过阅读得步步熏陶,感情的积淀,让同学把自身的想法写出来,发挥自身的想象翅膀,给他们一次创作自身诗歌的机会,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点,逐步建立对诗歌的敏感,培养同学对诗歌的兴趣,此环节是一个拓展环节)
五、作业设计与拓展: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练笔:我与书。
语文教案 篇5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