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3、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重点读好前后鼻音。
2、写好“保护”两字,注意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贺卡、广告纸、水彩笔。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高兴吗?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吧!(学生自由说)
2、师: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瞧,我的朋友给我送请柬来了。大家看看,是谁邀请我去做客呀?{屏幕出示——小孔雀。}师:多漂亮的小孔雀啊,(放大名字)你认识它的名字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认识:孔雀)
3、师:同学们,你们也到抽屉里找找看,有没有好朋友给你也送了小礼物?(学生找)师:谁来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每位学生有一张小动物们发的请柬)
(学生拿出后回答:我的好朋友是——XX)(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动物名和图片,第一次和部分生字见面)
4、师:孔雀、雄鹰、老虎……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的是美丽的——动物王国。(生答)(出示:动物王国)
5、师:在这些动物朋友的名字中有我们要新认识的生字娃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认识:锦、鹰、鹂、灵)(学生交流识字)
6、在刚才我们认识的四个字中,有三个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谁能用自己准确的读音来告诉大家应该注意什么?(引导:鹰、灵、锦三个字前后鼻音的正确发音)
二、情境识字:
1、(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师:同学们真能干。我们的动物朋友在大森林里生活得可幸福了。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识字7,然后给大家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反馈)比如:我读懂了孔雀和锦鸡是伙伴。师:你真会读书。(出示这句话)其它也一样。]
3、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会读书,小动物们可高兴了,瞧,它们都出来迎接我们了。(出示图片)和你喜欢的小动物打个招呼吧。(自由地打招呼:小孔雀你好!或小熊猫你好!)
4、师:同学们,在刚才你们读的识字7当中还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4个生字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和你的同桌伙伴交流交流吧。(同桌交流识字)
4、反馈:请把你认为最好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吧。谁先来?(介绍部分生字的记忆方法)
5、师:同学们真能干,有这么多的好方法。老师相信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对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放所有生字,齐声读字)(读完放音乐)
6、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听,小鸟们正用歌声在表扬你们呢。让我们在它们动听的歌声中开上小火车去参加动物联欢会吧。当一列小火车在行驶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听听谁读得最好。
三、游戏:
第一组:(师)小火车,开起来(生)开起来,开起来,快快开起来。(单字读,课件演示)(开完出示整列火车,说说谁读得最好火哪个地方还要特别注意)第二组:词语小火车,快快开起来。生:开起来,开起来,快快开起来。(词语)第三组:双轨小火车,快快开起来。(字词)第四组:句子小火车,快快开起来。生:开起来,开起来,快快开起来。(句子,课文中的)
四、朗读:
1、师:动物大联欢现场,小动物们可热情了,还邀请我们表演节目呢。同学们,你们想给动物朋友表演什么?(学生自由说,跳舞、唱歌、杂技都行)
2、师:大家的主意都不错。王老师也有个主意,因为这是动物王国,作为小学生,我建议大家给小动物们念一首保护动物的拍手歌,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齐声读)
3、接下来王老师想让大家一边玩拍手游戏一边读儿歌,拍手的方式可以自己选择,谁来说你准备怎样拍,把你认为最开心的玩法告诉大家。
4、请按照你认为最开心的方式自己练一练吧,马上就轮到我们表演了。(自由练习)
5、师:配合得真好。哪几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请1—2个四人小组展示)
五、复习生字:
1、(枪声)哎呀,怎么回事?我们去看看吧。(图片一位小男孩正用枪在打鸟)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读读这段话,你就会知道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了。
孔嬉是锦州市灵鹰小学的学生。星期天,他最喜欢的是去森林公园。瞧,他一枪就打下了正在树上唱歌的黄鹂,吓得麻雀急忙往丛林深处飞去。
2、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3、师:如果你是孔嬉的朋友,你有什么想对孔嬉说的.?
六、写字:
师:从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中老师听到得最多的是“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都要为保护动物出力。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两个词语,请你说说在写这两个词语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说)师:请仔细观察范字,然后描一描,写一写,把你认为写得最漂亮的打个小五星。
师:XX同学,你觉得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哪几点?
师:漂亮的字加上美丽的插图,我们一定能提醒大家注意保护,同学们,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在你漂亮的字儿旁边画上你喜欢的小动物,把它送给你最喜欢的人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野”的句子。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的偏旁;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了解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基本字能组成新的字,这些字之间是有关联的。
2.诵读儿歌,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3.感受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字旁”的字都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轮、轨、载、转”。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字旁”的字都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车”图,引出古文字 “车”,
师介绍:车的甲骨文,中间一条长的竖线是车辕,车辕的上端是“衡”(驾马处),两个圆形是车轮。“车”的本义,在上古专指“战车”,所以凡从“车”的字,大都与车和车的运动有关。齐读“车”。
学习生字“车”,范写,学生书空练写一个。
2.导学提示:师出示转盘,你能说说这个转盘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试学:仔细观察转盘并请学生上台指着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
3.认识新的偏旁“车字旁”,观察“车”与“车子旁”书写的异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学: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
合作共学:四人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做记号,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正音。
3.请小老师转转盘,领读新字,教大家读三遍。
4.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导学提示:说说从读中发现了什么。(“车字旁”的字通常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师相机渗透形声字的知识。
三、初读儿歌,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儿歌。
学生试学;找到含有翘舌音的字。
齐读词语。
2.学生试学:看图理解“车轮”、“轨道”。
(1)指名说哪些车都是在轨道上行驶的。
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2)根据车轮数量的不同,车又可以分为什么?
3.合作共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装载”、“转眼”、“运输”的含义。
(1)请学生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的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2)重点理解“转眼”:速度很快,时间非常地短。
谁还知道还有什么词语也能表示时间是非常短的?相机出示词语:眨眼、瞬间、刹那。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4.再次认读词语和生字。
四、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轮、轨、载、转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 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4》,一起去了解坐上和谐号是怎样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了解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基本字能组成新的字,这些字之间是有关联的。
2.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教学重点】
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课前预学】
学生课前看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词卡片。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完《识字4》。
二、认读儿歌。
1.导学提示: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特别好听的儿歌。
出示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同桌互相检查,注意正音,同桌读得好的送给一个大拇指。
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4.合作共学:去拼音读。
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一行。比比哪组读得好。师生相机评价。
三、理解儿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合作共学:借助相关资料和插图,理解“和谐号,跑得快”。
请做过动车或火车的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儿歌中找一找,你从哪个字或是哪个词中能感觉到“跑得快”。
交流:扑面、飞、转眼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感受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概有多远。同时与普通火车、汽车到上海的距离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动车速度的快。
2.学生试学:谁能抓住刚才刚才找到的词语,用朗读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跑得快”。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3.合作共学:坐上这样的动车,小朋友的心情怎么样?
谁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将这首儿歌再读一读呢?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4.学生试学:试背儿歌。多好的一首儿歌啊!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号,跑得飞快”,我们试着不看书,来背一背吧。
同桌互背互查。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美、京、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纠正。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儿歌。
2、完成习字册相关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会写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品读诗歌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质疑:课文还有不会读的吗?
3.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读生字并组词。
质疑: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
5.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三、浅悟课文。
1.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2.交流。
四、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在写信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告诉朋友或亲人一些什么事情?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35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再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这里有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们能将上面的生字读正确,我们就能顺利地将信封打开。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给爸爸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他向爸爸报告了妈妈的好消息。)
2、找一找,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
3、自由读读露西两封信的内容,体会一下两封信给你带来的感觉。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
3、观察“珠、圆、笔”,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语文教案 篇7
15、 《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
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
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 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 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 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 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一、导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导入:我们今天学习日本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则小说《父母的心》。
板书课题: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红心。问:若给这个红心里添加一个词语,表达父母之心里最为宝贵的是什么,你觉得最适合添加的词是什么?
明确:爱
师: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朱自清在散文《背影》里,以执意送儿子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来表达;林海音追忆小学读书时一次雨天不想上学,被父亲打,他又担心我冻着送来花夹袄。在生活里,你的父母之爱心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师:思考,川端康成在《父母的心》一文里,父母的心又表现在哪里呢?
引导概括全文内容:本文讲述了穷人父母不舍得送掉自己孩子的故事。
二、梳理文脉,理解父母之爱
(一)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穷困
师:这个家庭的穷困你从哪里知道的?
阅读文章片段:
1.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这是做直接的外貌描写。由此看出这个家庭孩子多,而且生活比较窘迫。师问:为什么不用"衣衫破烂不堪"来描绘?
明确,这个家庭虽然穷困,可是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只是孩子们调皮,加上母亲怀里还有小孩子占着身子,衣服换洗不及或没有换洗衣服)
2."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这是语言描写。以父亲的口吻,说出家里的穷困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养活这几个孩子的地步了。)
3.师:有的同学还会从别处文字里,看到这个家庭的贫困——你能找到这里吗?
明确: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佣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
师:这是对比的写法。以贵妇人的形象来衬托,在她的眼里看出了两层意思:这个家庭很穷困;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能享受天伦之乐。
师:这时这个穷困家庭面临一次转机。这就是,贵妇人想要收养他们的一个孩子。现在让我们理性分析一下,这个家庭的父母该不该送出自己孩子?
对比分析:送出的话,这个孩子进入富贵家庭,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困难也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送出去是最正确的选择。不送的话,他们的家庭可以保持完整,可是生活的困境要继续下去。
明确:送与不送,作为父母这是一个矛盾的选择。这个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文中的三次反悔。
(二)理解父母的爱心
1.全文写了三天的故事。梳理情节发展线:
空出三次反悔内容,引导学生填写(时间和转变):
第一天上午,贵夫人想收养孩子;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又反悔,送来二儿子——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换——第三天上午,快到北海道了,又反悔,想要回孩子。
2.注意几个时间词:傍晚送来大儿子,第二天清晨就来换回(大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当天傍晚再次反悔,用女儿来换回二儿子(二儿子离开这个家庭一个白天);第三天上午,船快到北海道了,他们决定要回孩子(小女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晚上多一点时间)。 可知,送出每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心里都不好过。请你选择一个孩子,猜想一下,送出他之后这个家庭会发生什么故事?这是小说预留下的空白,也給读者留下了想像空间。
明确:清晨,是一早的意思;傍晚是天刚黑下来,这也说明时间很早。由此,可知父母的心情很焦急,迫切想要回孩子。而第三天上午,则写时间很迟。说明他们这一对父母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反悔,所以始终犹豫,最后是即将隔离的现实迫使他们下了最后的决心。不惜一切,也要要回孩子。不然,这个后悔将是一辈子的。
2.注意,第一次送大儿子时,父母都在;第二次,因为反悔要用二儿子还回大儿子,这是父亲来的;第三次,还是反悔,要用女儿还回二儿子,这是母亲来的;第四次,因为想要回孩子,父母都来了。
对于他们父母几次出现,你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父母与孩子最有告别,他们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反悔,父母谁都犹豫,不肯出面,所以由父母双方一方担责;而第四次,则是他们表达对于收养人的歉意,也说明他们不惜一切也想要回孩子。
占了上风。
4.这父母对于儿女的不舍,还在哪些细节处可以看出来呢?例如,父亲听到贵夫人想要一个孩子。他说,回家商量。可见,他是犹豫的。母亲送女儿换的时候,"难为情",也是表露出一份歉意,觉得对不起人,可是又舍不得孩子。
师:你是否可以理解了,题目中的父母之心是指什么?
明确,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不可割舍掉的"宝"。
三、认知明暗双线的结构
师:文中只写了这一对父母的心吗?
提示: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在写父母之心。
明确,贵夫人,也希望有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她最后还成全了这一对穷人父母,说明她也是理解父母之心的人。而且,也可以说,她虽然无子女,却也有父母之心。
师:这个贵夫人,她也有对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所以每一次换孩子,她都同意了,而且即使穷人父母毁约,她也没有收回报酬。她这么宽容和善待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她也理解什么是父母的不舍之心。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发言
2. 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 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 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有选择地运用适合的方法,理解“迫不及待、大摇大摆、恳求”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听写句子,能自己校对。
3.能选或编一个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作为课文的续篇。
4.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的故事,体会阿凡提热心助人、聪慧过人的特点。
重点难点:
学习听写句子,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猜猜主人公是谁?
1.播放动画片《阿凡提》片头。 师: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呀,阿凡提觉得: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2.出示句子
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师:今天,阿凡提又帮助了谁呢?让我们来学习41、饭钱。
3.揭示课题,齐读。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4.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要付饭钱? 谁付了饭钱? 是怎样付饭钱的?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自学课文。
二 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小组自学
(1)自学生字,按所拿到的卡片完成十字开花游戏。 煎 逼
药 熬 汤 降 迫 强 夜 害
(2)用所学的方法理解词义:迫不及待、恳求。
(3)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汇报十字开花游戏。
(2)分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提出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付饭钱?
(2)谁付了饭钱?
(3)是怎样付饭钱的?
下面,请各组读读课文,试解决(1)(2)两个问题。
1.小组读课文,讨论(1)(2)两个问题。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词义:恳求,并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注意读出穷人恳求的语气。 师:阿凡提是怎样付饭钱的呢?
3.各组再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巴依和卡子认为:吃了饭菜的( ),该付钱。那么,我让巴依听( ),也算( )。就这样,阿凡提帮穷人解决了难题。
师: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阿范提狠狠地教训了巴依和卡子。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读读5-9小节,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分角色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5-9小节。
(1)指名一组读,自由评论。
(2)师生配合读。
四、排演小品《饭钱》
师:我们学了《饭钱》这个故事,想不想排成小品来表演给大家看呢?我们来按剧本自导自演,分组排练。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根据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言行演出他们不同的人物特点。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结课的学习使我们体会到了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具体反映人物的品行,学会了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用小品的形式来展示课文的内容。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氓》教案03-12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