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09 15:10:2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同学们,请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教后反思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2-3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经典)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