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6 09:22: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选4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2课)写了暑期爸爸带聪聪到青岛旅游途中指导他联系眼前景物,理解词语骄海似火、惊涛拍岸,告诉我们除了以外,结合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更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文章有情有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作出的又一有益探索。为达成编者意图,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方法,确立常查无字词典、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的意识,及时地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笔者结合以往教学实例,把主要环节教学设计与意图、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一、导入精彩暑假大回送

  1、同学们,在刚过去不久的暑期中,你曾外出旅游过吗?你能描述一下游览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幕情景吗?如果暑假中没有外出游览,但肯定也有一些事情留给你的印象比较深,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精彩暑期大回放,大家可以边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画的图画(课前布署学生挑选一张外出旅游拍摄的照片,画一幅暑期生活的画)边介绍。

  本文是暑期后新学年学习的第2篇课文,此时学生还未完全从无拘无束的长假生活中转过角色,课文所写内容又是同龄人的暑期经历,所以让学生重温一下暑期生活,回放精彩,符合学生心理,容易调动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课文的热情。

  2、精彩暑期大回放真精彩,照片、图画凝聚了大自然的美丽、暑期生活的欢快、自己独特的发现大家的介绍、描述滔滔不绝,甚至有人还指手划脚,把老师、把我们一起带入了现场,好生动啊!那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是否想到用一些词语来概括?

  精彩暑期大回放

  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介绍暑期生活,更是为了把日常与语文学习结合,启发他们把亲历亲为的生活与已学过的词语建立联系,为抽象的词语寻找现实及内部形象记忆的支撑,活学活用词语,为课文学习作铺垫。

  学生可能理说不出相应的词语(或者是因为回忆不起相应的词语,或者是还没有学过相应的词语)。这不要紧,我们就先来看看一位我们同龄的小朋友聪聪的经历吧,顺势揭示课题学会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顺顺溜溜大比拼

  把课文读通顺这可重要啦!当然要读通课文首先要能正确认读生字。所以首先请大家拼读课后生字条里的生字,再练习读课文,然后在由前后左右四位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内交流,互助,最后各小组推荐选手,举行全班生字、课文朗读顺顺溜溜大比拼。

  把课文读通顺这说易也不易,有的学生甚至老师对此不甚重视,长此以往,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朗读时疙疙瘩瘩,读错字、添字、漏字、读颠倒字、读破句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学生,一遍文章读下来获得的印象肯定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为读书习惯太差,读书时不用心,影响了信息的吸收,这样的学生语感肯定也很差。在现在的本站,这样的现象还是并不少,所以对初读环节我们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忽视。

  先进行组内交流,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助,及时纠正问题;组际的顺顺溜溜大比拼更能调动大家读书的积极性。当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发现易读错的生字、词语、读不顺的'句子等问题要及时纠正,指导全体学生一起练习,以求熟练掌握。

  三、精读边学边练显身手

  1、暑期到了,聪聪跟随爸爸外出旅行,他怎么一副装束?心情怎样?指名朗读1、2自然段。

  2、正在去景点的路上,爸爸突然问聪聪一个什么问题?(骄阳似火什么意思。)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回答?

  生:最好查查词典,可惜外出旅游没带字典。

  生:根据字面也可以解释,骄阳肯定是说太阳光很强烈,似火就是说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

  3、这的确是大家最习惯的解释词语的办法。聪聪就是这么理解的,谁来读读聪聪的回答?(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4、那么当时身边有没有解释骄阳似火一词的现成词典?(相机出示酷暑季节烈日当空照,树木耷拉着枝叶,马路地面白烟缕缕

  的情景图片或电脑多媒体画面。)

  生:没有,聪聪身边没带词典。

  生:有,当时天气很热,词典就在身边,周围的景物就能用来说明骄阳似火。

  师:对!虽然聪明当时身边没有解释词语的真正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但当时他们就处在骄阳似火的环境里,眼前的情景、周围的事物就是解释骄阳似火最好不过的词典。看看聪聪的爸爸是怎么解释的?(指名朗读,引导读出语气,联系图画解释烈日当空晒蔫,朗读时对该两处适当加以强调。)

  师:这就是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上对词语的解释可不唯一的。看看出示的图画,联系自己暑期的经历,让我们也来显一下身手,赛一赛查无字词典,解释骄阳似火。

  生:夏天的中午,烈日刺得人睁不开眼,马路上的沥青柏油都融化了,这种情形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生:太阳晒得小树无精打采,小狗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不停喘气,这种情形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生:夏天,地上的泥土晒得裂开了缝,仿佛在冒白烟,这种情形也可以解释骄阳似火。

  4、无字词典上的解释可有趣,可真精彩了。我们小朋友也会查了。聪聪和爸爸来到了大海边,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出示图片或声像结合的电脑多媒体画面)给美景配美文,谁能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这幅情景?(学生描述后指名朗读相关的第6自然段。)

  面对此情此景,聪聪的爸爸想起了哪个词语?(惊涛拍岸)为什么会想起惊涛拍岸一词?眼前的无字词典能否解释惊涛拍岸?(眼前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是惊涛拍岸最形象的解释。)

  那么你觉得眼前的这本无字词典还能解释哪些词?让我们再显身手,亮出一个与画面相关的词语,再具体说说。

  生:波澜壮阔。大海一望无际,海面上波涛滚滚,多么雄壮啊!

  生:惊天动地。海浪一阵又一阵,发出的声音哐哐,非常非常响。

  生:海天一色。大海很广阔,往远处看,海和天都不碰到一起了,海是蓝的,天也是蓝的,真美!

  学习课文不只是顺着课文顺序讲读一番,除却对疑难的点拨、引导学生接纳课文内容、吸收信息、理解词句外,同时还有一个创生的过程,如联系自身实际对课文个性化的解读,顺着文章内容、意蕴延伸开的相关、相似联想,铺展开的想象,等等,这就是阅读中的对话文本与读者互动,读者在接受的同时又发挥主动创造性。在此环节,边读边领会什么是查无字词典,同时让学生现学现练,学着查无字词典,既加深对无字词典这一说法意思的直观理解,同时及时地将知识转化能力,十分有益。

  四、总结揭示题旨拓展练

  1、同学们,至此你对无字词典这一说法的意思比较明白了吧,谁来说说看?(学生讨论后引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了本课,对你以后学语文有什么帮助呢?

  无字词典就是指大自然,指生动的现实生活实际。解释词语不但可以查词典,还可以联系周围的现实生活。那本无字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更生动更真切,它蕴含的知识也更丰富。

  2、学习了本课,我们既获得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又增长了本领。请你用本课学到的查无字词典的本领解释下列词语。

  (1)秋高气爽

  (2)天空中闪电一个接一个,雷声一声紧一声,这情形使你想到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

  (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

  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

  (要求):

  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

  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

  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

  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

  (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2.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续写本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人性中的丑。

  1. 体会本文精彩的语言描写。

  2. 从人物性格品主题。 认识人性中的丑。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熟知内容,了解情节。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

  1. 快速浏览全文。

  2. 思考: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与《麦琪的礼物》的相似之处。

  讨论后明确:

  1)运用巧合的手法。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尾声都即高潮。

  3. 激发想象。

  当萨沙再送烛台时,你认为医师想说什么?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

  小组讨论。

  明确:“天哪!我刚刚送走你前面送的!” “天哪!你怎么又来了!”

  “萨沙,你叫我说什么好呢!”之类包含第一反应的表达。

  当然,以不写出来为好。一是表明其骤然涌现的.第一反应过于强烈,以致抑制了语言的表达。二是前述的多种原因使他觉得说不请楚,即使说了也没有用,舌头打住了。三是无须写出,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瞬间的惊讶与不安,同时也给读者想象的自由和趣味。

  4. 烛台再次回到医师的手中,这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合理。

  一方面,就文章而言,作者为了让这个烛台回到医师手中设了几处伏笔。在一开头,萨沙就声言自己的母亲是收购古董的商人,这为最后烛台被当作古董收购准备了条件。

  其次,萨沙在送礼的时候就为烛台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就萨沙母子而言,救子之恩、救己之情无以言表,母子俩人倍感激动,唯有用最好的东西来报答。铜烛台作为祖传之物,其贵重不言而喻,可遗憾的是只有一只,好事成双,当母子再遇铜烛台定会高价收回再送恩人。

  二、延伸。

  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作者,烛台还能再送下去吗?

  小组讨论,将本组的探讨结果写出来。

  提示:

  1. 烛台还能再送下去。一是从编写小说的角度来看,旧事重演是可能的,另外或许在礼物转送的过程中引起反思,会改变一些人世俗的看法,这也未尝不可。

  2. 烛台不能再送下去。一是从本小说精妙的环形结构,尾声即高潮的巧妙构思,结局是主题的总结性深化,结局引人遐想,趣味良多,不应再画蛇添足写下去。二是从世俗的现状将继续下去的角度,读者可以想象将出现的情况无须再作交代。三十医师或许意识到了烛台的价值,有了新的想法而不再送走了。

  三、知识拓展。

  1. 契诃夫的幽默之源。

  2. “契诃夫式的答非所问”。

  四、学以致用。

  请结合课文的结尾再续写一段话,想想医师会怎么处理这件艺术品。

  1. 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医师、律师等人的内心活动。

  2. 想象应合乎人物性格,体现小说主题。

  五、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

  1. “原来是这么一个玩意儿!”他大笑道,“啊,见他的鬼,这是魔鬼才想得出的玩意儿!妙极了!迷人啊!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一个可爱的东西的?”

  2. “大夫!”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开口说,“您想想我的高兴劲吧!说来也是您走运,我们总算个您的大烛台配成了对!……妈妈快活极了。……我是母亲的独根苗。……您救了我的命。……”

  3.萨沙由于满心感激而发抖,把一个大烛台放在医师面前。

  4. 化妆室一直充满兴奋的叫声和类似马嘶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文章写作风格:

  ①语言明快,朴素平淡,发人深省。

  ②情节生动,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味到了契诃夫小说的魅力,风格质朴,语言精练,篇幅简短,情节简单,不靠悬念吸引读者,但自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同学们有机会,应多读读契诃夫的作品。

  七、布置作业。

  运用艺术上的巧合,仿写一篇小小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长征教案06-21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