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6 08:46: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两节课围绕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了学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拟题训练,由课文的学会到会学课文,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围绕说明文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进一步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并请同学充当解说员介绍。

  赵州桥:

  (1)展示赵州桥全景,横跨在洨河上。

  (2)展示全桥大拱及形状。

  (3)展示大拱两肩上的小拱,并闪动小拱。

  (4)展示并列式拼成的28道拱圈,分别置于大小拱中。

  (5)赵州桥全桥结构和四周景色。

  卢沟桥:

  (1)卢沟桥全景。

  (2)展示全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及桥墩组成。

  (3)展示石栏柱头上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4)展示卢沟桥全景。

  2、总结梳理。

  对象——中国石拱桥

  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顺序——由一般到个别、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时间顺序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三)拟题训练

  1、复习提问

  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对象、内容、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教师出示第9自然段拟题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表示说明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有什么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指出文中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举“福建漳州的江东桥”的例子是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男、女分成两组,根据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进行拟题训练,然后交换回答。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如:(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 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5)根据赵州桥的第(二)个特点,归纳这种桥拱的作用?

  (6)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最长”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石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象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如:(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给选文分层并概括内容?

  (3)选文②段中马可·波罗的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指的是什么?

  (4)选文①段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

  (5)文中介绍桥面时,却说“约八米”,“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文中说卢沟桥“坚固”是根据什么作出的结论? (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

  海内第一桥

  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A江底。

  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B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C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D,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 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自《建筑奇观》

  1、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___________。

  2、文中A至D处用词依次正确的是( )

  A、盘踞 凝聚 精妙 居然

  B、静卧 凝固 美妙 诚然

  C、盘踞 聚集 巧妙 当然

  D、静卧 凝聚 绝妙 果然

  3、第⑤段中加“△”号的“多”“据估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从所给选项中选出3项。

  选项:①规模之大②桥基之固③建筑上创新④建造的时间之长⑤桥上两边有扶拦⑥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引导回答:

  1、最大特征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2、选择D。

  3、不能。因为“多”表示石板的长度在10米以上,如果删去就表示正好是10米了。“据估测”表示大致估计,并没有实际称量,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实际称量后的重量,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借用涨潮的浮力,用木排运石块放置到桥墩上的方法叫浮运法。

  5、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喻。

  6、原因是①②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挂图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书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2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图的关系。会写4个生字。

  2、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3、认识笔画“““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认识笔画“““丶”,掌握“日”“田”“禾”“火”4个生字的书写。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太阳、月亮等实物图,学生观看,并说明是什么。

  2、教师导入:在很久以前,人们还没发明简体字时,他们是怎样表现文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对照图画与汉字,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

  三、看图猜字练习

  1、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2、出示图卡,指名学生猜汉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禾”

  1、出示图卡并启发学生: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可以用什么字来表示呢?

  2、教师指导学生读汉字,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相似之处。

  五、回顾课堂,课外延伸

  巩固所学生字。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先指名抽卡认读,再让男女生分开读,最后抽学生用看到的生字组词。

  2、师生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丶”。

  2、指导“日”“田”“禾”“火”的书写。

  (1)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要直。

  (2)田:要写得稍宽一些。

  (3)禾:注意““的写法;火:第一笔是”丶“。

  (4)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学生跟随老师书空。(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5)学生在课后田字格中练习。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猜一猜,连一连“

  1、课件出示习题中的图画和汉字。

  2、指名上台操作,试着连一连。

  【板书设计】

  日月水火

  日、月、水、火、山、石、田、禾

  【教学反思】

  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始终是牵动教学的纽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认识了象形字,并且初步学习了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渐放手,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

  教材简析:教材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实践课是努力促使学生在以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和提高。

  教学目标:1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2倡导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具:挂图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为了保护我们地球这美好的家园,一年级小朋友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二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1一起去植树出示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1.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2学生汇报,比较结果3尝试提出其它问题并解答。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用数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的联系。

  三复习估计及观察物体1小树长高了出示挂图:学生观察,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归纳总结。除了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评议。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我们碰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出发》《老师》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了,作为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生交流)

  2、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你们真的长大了,少了些童年的挚嫩,多了分少年的沉稳!少了些童年的任性,多了分少年的责任!还记得咱们五年级学习的那首题为《少年》的诗歌吗?(师生齐诵诗歌《少年》)3、过渡:少年,一个意气风发的美好年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柯蓝先生笔下的.少年旅行队,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吧!

  3、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并观察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分人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重点关注“簿”字(出示形近字比较:“薄”和“簿”),反馈:这篇课文里面含有一些小标题。(生述有哪些小标题,师相机板书)

  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小标题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并与开头构成了总分关系)4、师小结: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一会就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小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少年旅行队去了不少地方,不管去哪儿,他们旅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在生活中学习)

  5: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书上有作明确的解释吗?

  师相机板书:

  “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里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所以我愿意当一个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三、品读诗歌:

  1、生齐读句子,师述:这两句话似乎写得很空洞,不易捉摸,但只要你静下心来品读课文,你定会对这两句话有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认识。默读全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勾画下来。

  2、反馈交流《出发》部分:

  师生交流(预设阅读点):

  (1)、“明亮的阳光在喊他们……到生活里去”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短短的一句话里竟然用到了三个“喊”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队员们出发前急切的心情)

  指导朗读。

  (2)、“都准备好了吗?没有忘记带昆虫网吗?没有忘记带标本箱吗?没有忘记带笔记本吗?”)

  生读句子,谈体会;

  师:总觉得这句话有些罗嗦?既然问“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要问后面那一连串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与后面三个问句构成了总分关系,这样些更能体现出少年旅行队的兴奋与急切的心情)

  能试着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说一组总分关系的问句(指导句子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

  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

  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彼鸭名联。

  2彼鸭、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

  3彼鸭、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

  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

  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

  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

  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

  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

  四、综合性学习

  1.设计习作集封面。

  (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

  (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

  2.展示习作集封面。

  3.评选最佳习作集。

  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

  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

  (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

  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

  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7.自我修改完善。

  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

  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

  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长征教案06-21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