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⑵空中撒盐差可拟
拟:比,比拟。
⑶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⑷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
⑸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⑹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⑴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⑶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⑷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⑸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⑹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⑺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⑵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曾经读过关于母亲的'诗歌吗?然后引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思考学过的关于母亲的诗歌,同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温故而知新,快速熟悉诗歌写作的对象。
朗读品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熟悉诗歌,进入诗境。同时在倾听教师的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同时为正确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重点把握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可以明确多样的意象却有一个形象的核心,这使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变得单纯,这是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的体现。
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艺术境界。
难点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有何关系?
3、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等形式逐渐使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广度。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字数3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纸盒及多种材料制作一栋小屋。
2、教、能说出小屋里住着谁,他喜欢做什么。
3、小组或全班同学将作品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庄园、城堡或村落。
教学重点:
1、是否敢于想象。
2、是否敢于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课前准备:
1、师生一起收集一些各种各样的纸盒。
2、教师准备一些“童话里的小屋”的图片或录象资料。准备若干摆放学生作品的场景。
3、学生准备剪刀、彩笔、浆糊等材料。
教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绘画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回忆、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哪个童话故事,喜欢童话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他又住在怎样的屋子里?
三、讲授新课:
小朋友们,你想成为一名小小的建筑师吗?你想拥有一套漂亮精致的小房子吗?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做吧!瞧!我们做的房子有多棒:有几十层的摩天大厦,也有精致典雅的花园别墅,有古老的欧洲城堡,也有现代的高科技小区,居民公寓等,它们色彩鲜艳、造型丰富、配上各种小巧的环境布置,真是太有意思啦!(看其它学生的作品)
(1)想一想画出你想要的房子的外形、结构。
1、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方的、圆的,三角形的?还是不规则的……
2、屋顶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圆锥形、平顶、彩条状的?或者瓦楞形的……
3、门和窗的造型:方格窗、百叶窗还是大玻璃窗……单扇门、双扇门、或是旋转门、卷帘门……各是什么形状的?安装在什么的地方?门窗是不是需要打开?从哪里打开?
4、其他部分:是否需要设计阳台、阁楼?房子的装饰等。注意点:各部分的比例要协调,设计一组房子时要大小高低搭配和谐。
(2)做一做
1、先做房子的身体,画好门窗后先剪制门窗,再粘贴身体。
2、根据房子身体的形状大小来制作屋顶。
3、添加其余部分或装饰房屋。
4、最好选用一张彩纹纸作为底板,将房子贴在上面。
5、有兴趣还可以给房子周围布置一些小设施,组成一个社区。
四、布置作业:
制作一栋童话里的小屋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学生作画、老师巡回辅导作业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桌面,保持教室环境卫生。五、讲评:学生欣赏以“童话的小屋”为主体的录象、图片资料。学生自由讨论: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小屋,喜欢怎样的门、窗,怎样的色彩?学生制作学生互评并布置下节课的要求,将每组同学制作的小屋组合成一个社区,城堡……
语文教案 篇5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 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录音带。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引读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