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名校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理解龙女和柳毅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理解龙女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柳毅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品味本文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
阅读、分析、评价、鉴赏
学习过程
一、艺术特点解析
1、故事曲折,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然而写得极有波澜,尽其曲折。故事一开始,“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情况异常,似有征兆。然后见到一位色殊形秽的妇人,竟然不是凡人,而是龙君之女。柳毅到了龙宫,满以为可以马上见到龙君,不料“王久不至”。龙君本应是神力无限,览书后却不能去解救女儿的苦难。正当龙君一筹莫展之际,情节突变,“大声忽发”,钱塘君化作赤龙腾空而去。结局部分先写龙女得救回宫,后让钱塘君出场,让他补叙战斗的经过。叙事绝不平铺,曲折有致,有力地突出人物形象,并使情节富于吸引力。
2、波澜起伏的情节,根植于作者丰富想象的沃壤。龙宫殊异的景物,奇特的人物,也是借助丰富想象和夸张笔法生动描绘出来的。这突出地表现在钱塘君形象的塑造上。出战时,作者以夸张的笔墨、绘声、绘形、绘色地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形象。他一怒吼,如同“天坼地裂”,宫殿为之“摆簸”,他力量无穷,行动神速,顷刻间,使泾川变成一片血海尸山,无情郎变成腹中之物。这种人物在现实生活当然不存在,但他却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人们的反抗情绪通过这个复仇者的形象充分地层现出来,这正显示了浪漫主义手法的特征与作用。
二、品味凝练生动、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在文中俯拾即是。柳毅问龙女:“子何苦而自辱如是?”作者写龙女的反映只用了“始楚而谢,终泣而对”八个字,十分细腻地写出龙女先楚而后泣、先谢而后对的内心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反映出她悲苦不胜、迫切求助的心情和温婉的性格,还表露了一个善良的女性初见陌生男子时欲语还休的羞怯之态。龙女回宫时,作者写她“自然蛾眉,明挡满身,绡●参差,面容“若喜若悲,零泪如丝”,并有“红烟”、“紫气”、“香气”相绕。就这样,以经济的笔墨刻画出具有仙姿神韵、飘逸轻柔、美貌多情的形象来。句式上有骈有散,富于变化。骈句主要用于人物肖像神态的.描写和场景有铺叙,以抒发作者强烈的心灵感受,加深对读者的印象。骈句的运用,还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句式的运用服从于内容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钱塘君战罢归来与洞庭君有这样一段对话: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两人的对话,一个问得急促,一个答得干脆。问得急促,突出问者的专注、急切;答得干脆,则显示答者对其所作所为的坦然、快意。这就是使用一连串的省略式短句所起的绝妙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复习汉字。
2.通过词语搭配练习,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3.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说这样的词。学习猜谜语。
课前准备
1.“苹果乐园”图及“红苹果”粘贴纸。
2.“房子”图。
3.本课第二题中的词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香香甜甜的果子真诱人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园地的深处有一座苹果乐园,在那里,智慧老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棵苹果树。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苹果树上就会结出一个个有香又甜的红苹果。(出示苹果园)
(二)我会说
1.出示题目。(出示“房子”图,上面写着偏旁)同学们知道这些房子里都住着谁吗?(房子里住着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2.小组学习。
A.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拜访谁的家?(如:我们要拜访“走字儿”的家)
B.请找出你们拜访的主人,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好。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哪个小组说的最多,就在哪组的苹果树上贴一个红苹果。
4.口头组词:这些字自己住在房子里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5.扩展练习:你们能帮他们找一些新邻居吗?(学生交流课外认识的汉字)
A.在老师分的“房子”图上写上其他偏旁,并说说谁住在里面。(小组合作学习)
B.集体交流,给说的好的.小组贴一个红苹果。
(三)我会连
1.小组合作连线,派代表汇报。
2.游戏“找朋友”:老师将词写在词卡上,分给学生,学生找到对应的词,然后读出来。(找对了就贴一个红苹果)
3.看图铁词语。(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把词贴在图下)瞧!这些图片也来找朋友了,谁来帮帮忙呢?(找对了就贴一个红苹果)
(四)读读说说
1.过渡:看,苹果树上的红苹果越来越多,小朋友高兴吗?(高兴)那就让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来读读这些词语吧!
2.小组讨论:每组前后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3.集体交流。(谁说的好就给他们小组贴一个红苹果)
4.你知道还有哪些词也能这样说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
(五)我会猜
1.过渡:同学们真聪明,每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都不相上下。怎么办呢?智慧老人准备了两则谜语来考大家,看谁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2.先自己轻声读一读,读会了就悄悄告诉自己的好朋友。
3.集体交流:分组读谜语、猜谜语,猜对的同学要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4.扩展活动。
A.在小组里互相猜谜。
B.小组挑战: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小组挑战,胜利的一方可以得到一个红苹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大意,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炽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板书:
难忘的一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祖国语言,觉得没有太多感动,而在《难忘的一课》中,作者对一节国语课铭记在心,作者经历了怎样震撼?请大家首先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二、概括文章大意
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依次读文章各段。7、8自然段及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
师:来说说。
生1:作者在乡村小学听一节国语课。
生2:一位X的年轻教师领着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
师:介绍一件事,有几点一定要说清楚,这几点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师辅助生概括大意:
课文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作者在X的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节国语课,课后,教师带作者参观学校的小礼堂,作者为师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义深深震撼和感动的事。
板书:
抗战胜利 X 国语课 小礼堂 感动 震撼
三、品读重点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爱国情感
师: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多次,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出现在怎样的情形下,可以动笔写一写。
学生默读思考并做批注。
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
生:三次。
师:找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形,读一读。
指名读一至四段。
师:作者在抗战后,走进一所乡村小学,看见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国语。他正在黑板上写字。文中用了几个词语形容这位教师写字的样子
生1:一笔一画。
生2:很认真、很吃力。
师:写字时一笔一划,说明教师
生1:很认真,怕写错了。
生2:很敬仰祖国的`汉字。
师:这位国语教师,怀着敬仰的心情,端端整整的写下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下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板书: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他写得
生:很认真、很吃力。
师:一个中国人,写中国字,怎么会吃力呢?
生1:他好长时间没写过汉字了。
师:是啊,日本统治下,不许X民众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永远依恋自己祖国的文化。哪怕是断断续续的说。年轻的教师也是如此,那吃力的一笔一划,代表着他的
生:爱国心。
师:他先用
生:闽南语。
师:先用家乡话读,然后又用国语
生:一遍一遍的读。
生齐:老师和孩子火热而真挚的心。
师:那火热而真挚的心吸引了作者
生自由读7至12段。
师:文中第二次出现了这句话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作者坐在教师最后一俳的空位上,和师生一起读
生:我是中国热,我爱中国。
师:作者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怎样在读?
生: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师生们是否发现了作者?
生:发现了。
指名读第9段。
师:很奇怪,孩子们在上课,一个陌生地成年人走进来,还一起读,孩子和老师却反对,不觉得意外?
生1:人们都希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生2: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学习汉字,光复了,中国人可以学习自己的语言了。
生3: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学习汉语和汉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