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9 10:00: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3篇(荐)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3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

  二、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一起欣赏《春雨沙沙》一歌。

  一、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雨沙沙》这首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文的题目与这首歌很相近。

  出示课题《蒙蒙细雨》,齐读课题。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细雨”这个词语的?

  自由发言:雨很小,很细;几乎没有声音

  在第4课《春》中,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指名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

  3、大家都已预习过课文了,文中是怎样描写这蒙蒙细雨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用“~~~~~~~~~”划出描写雨句子。指名读(有2句)。

  比较:(投影出示)

  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下得很小。

  4、你能不用朗读读出雨下得细、下得小的感觉,注意节奏控制。(指名读,范读,齐读)

  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二、初学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板书:妈妈 我

  2、这件事虽小,但很感人,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在书中作出记号。

  先个人再小组讨论,给充足的时间。

  交流,板书:

  冒雨小跑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关心学生 借制服

  要上课

  同时引导理解:

  A、冒雨路上折回来取制服。请大家估算一下妈妈这天早晨共在雨中行了约多少时间?(约55分钟 说50分钟也可以,因为今天妈妈小跑)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第8自然段)

  在雨中,行了30分钟,会怎样?(身上会淋得很湿)

  书中有没有描写?指名读。

  假如妈妈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再计算一次,妈妈这天早晨共走了多少路?20×3÷60×5=5公里

  连续走5公里路会怎样?(人很累)

  B、妈妈既走得很累,又淋了雨,而且患过“肾炎”,会怎样?我们从课前补充材料的阅读中了解到对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危害?从这个地方可看出妈妈怎样的品质?

  全身心扑在教育上,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用一个词归纳一下。(无私奉献)

  3、朗读训练

  A、正因为妈妈曾患过肾炎,所以“我”对妈妈特别关心,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我”心情有哪些变化?板书

  担心 放心 惊奇 (抱怨) 关心

  B、先请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再指名读一读相应的段落,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结合比较: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这两句有什么差别?启发想象,假如是你,你会说哪一句?为什么?

  前一句有层次,有轻重,强调了天下雨这层意思,较后一句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小玲对妈妈的埋怨对不对?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看似埋怨,实为关心,衬托出妈妈忘我工作的精神。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既抱怨又关心的语气。

  C、而妈妈的语气该是怎么样呢?读读看。

  D、分角色朗读第4至15自然段。同桌读读,指名读,分组读。

  4、再次理解重点句。

  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

  启发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再次出示: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这句话不但写出了雨下得小而且细,这里“听不见沙沙的声音”和把雨比作春蚕吐出来的丝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结尾也用相近的一句话写雨景有什么作用呢?(与开头呼应,照应课题,语言优美)

  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

  听不见沙沙的声音:春雨默默地下着。

  妈妈正像这雨,无声地培育着下一代;妈妈又像春蚕吐丝,无私奉献,平凡而伟大。

  ……

  齐读描写雨的两句话。

  三、感情深化

  1、联系学校实际,说说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事例。

  2、让学生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无歌词)

  3、教师总结:这一首首诗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爱,多么的感人啊。今天,我们已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毕业离开母校,你能不能写一首小诗,献给即将告别的母校教师。

  学生写作

  交流发言。

  四、作业:

  作业本1、2、5题

  附板书:

  蒙蒙细雨

  我

  冒雨小跑 担心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安心

  工作负责 借制服 惊讶

  要上课 关心

  《蒙蒙细雨》第一教时说课稿

  新仓乡中心小学 沈海生

  一、教材理解:

  《蒙蒙细雨》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14课,课文记叙的事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带那件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蓝制服。为保证班级能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学生上课不被耽误,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匆匆取了衣服,又赶往学校。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而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感人形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雨小、雨细的描写别有深意,它是对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的热情赞颂。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至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妈妈,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细细品读之下,仍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妈妈拿了衣服走后,我会想些什么。

  第2 课时

  复习旧知,再次训练感情朗读,质疑问难,理解破折号用法,并展开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当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1、欣赏音乐,引入课题。由于六年级第二学期音乐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欣赏过《春雨蒙蒙》这首童声合唱,这首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且歌词简单,很具美感,与本文写小雨极其相似,“春雨蒙蒙地下,沙沙沙,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由欣赏音乐引入课题,会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揭题后,马上让学生找书中描写雨的句子,学生的劲头也会很高。然后,比较句子,“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和“那雨很小,很细。”充分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两句话的不同之处,理解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视觉上、听觉上写出了雨的小、细,为学习本篇课文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打下了基础。然后教师提出疑问“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明确了本堂课的重点。

  2、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由于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几乎不存在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很具体,基本内容有了就可。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并思考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也可以同桌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学,再反馈,反馈中,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计算妈妈这一天早晨在雨中步行的时间和路程,使学生了解到妈妈淋得湿,又非常劳累,再辅以参考资料《医学常识》,使学生明白肾炎是怎么回事,妈妈淋湿非常劳累会对她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从而感受到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工作的负责。本篇课文的写作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主要写了“我”,第二段写了“我”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我”的心情变化非常明显,且在文中有提示,这些提示,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有助于学生读出韵味。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妈妈的精神。这时,再次拿出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让让学生说说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就显得有坡度,学生容易回答。

  3、深化感悟,引起共鸣。在朗读训练后,启发学生想象,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有了以上的情感体验,想象的翅膀也随着打开。再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还把教师比作什么,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联系学生六年级实际,即将离开母校,让学生写一首小诗献给母校教师,从而把情感的激发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0个生字。会认6个,会写14个。并正确书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李四光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四光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勾画疑难词句,或感受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3。搜集资料,了解李四光的光辉成就。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几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大朋友——出示李四光的头像,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李四光的生平,及他的光辉成就。

  2。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呢?让我们去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从故事中找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朗读)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分节指名读课文。师生评价预习效果。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先自读,再指名读,最后互读检查。交流识字方法。

  3。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地质学家,突兀,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秦岭等。

  4。完整地齐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再读课文。

  1。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适时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学好问等等。

  2。能用书上的话充分证明你的观点吗?再读课文,画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

  3。小组合作,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句子。

  有记录员作好记录,准备下节课全班交流。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五 作业

  1。写写生字。2读读李四光的有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听写生字。

  2。交流课下所读的文章,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3。齐读课文。

  二 全班交流,深入研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研读有关的句子。学习方法可如下:

  1。生:李四光爱思考。如: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这块大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让他产生兴趣呢?

  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引导学生感知巨石的形象和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生:李四光好学好问。如“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指导:想象情境,进行对话练习。

  李四光怎么问老师的?同桌合作演一演。

  如:“这么大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你也试着把李四光的想法表述出来: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并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让学生感受到李四光好问,会思考的品质。

  3。李四光又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合作演一演父子俩的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

  4。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执着、认真的态度。

  5。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再次感受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 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不懈的探索,研究出来的成果震惊世界,你从中受的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 课外积累

  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如:茅以升《走马灯为什么会转》等等。

  板

  书

  设

  计

  7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 爱问 爱思考 执着探索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的】

  1.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

  2.生动传神的语言。

  3.过年习俗中的民俗风情。

  【基础知识精讲】

  词语积累

  赏心悦目 此起彼伏 五颜六色 返老还童 鬼鬼崇崇 簸箕 疙瘩 腊月 烙饼 豆馅 涿州 阖家 灶堂 穿梭

  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

  课文点拨

  课文以在本命年回忆过去的方式,再现了中国人过大年的传统,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读后让人感到,中国人正是在那种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之中,体会过年的热闹喜气,送走一个又一个新年的。

  文章总共叙写了十件事,突出了人们过大年时忙碌的景象,这十件事依次是:

  第一,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父老乡亲的许多理想。

  第二,吃腊八粥。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说明营养丰富,同时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境界。

  第三,买糖果。卖糖葫芦的、卖枣儿的小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也衬托出了几分年味。

  第四,挑绒花。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害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可见作家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生动。

  第五,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渲染浓浓的年味。

  第六,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大家都在“忙年”。

  第七,送灶王爷。

  第八,换门神。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是幽默的体现。和上文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

  第九,除夕守岁。

  第十,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

  十件事情,量多面广,但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多而不乱。而且交代时间也很巧妙,注意变化。如在写完第一件事后,用“……又该吃腊八粥了”一句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件事;写到除夕,则用“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交代时间。

  此外,许多地方的记叙表现出了童趣。如第一件事中,写到“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第二件事中说到“……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都写出了儿童的纯真。

  综上所述,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记叙生动传神,语言表现力强,幽默风趣,富有情趣,也是本文的特色。

  【例题精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烙饼( )簸箕( )( )腊月( )晾脆( )

  2.体会下列句子的意思或所表达的感情。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3)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3.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语段所记叙的两件事。

  4.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请自选角度,谈谈你读了这个语段后的感受。

  【解析

  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子的意思或所表达的感情必须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理解,才能把握准确。

  3.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和概括能力。

  4.这依然是间接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这是最近两年来,新兴的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要明白到底有哪些角度可供选择。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语段的内容、情感、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就其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看具体要求)进行说明,说明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语段材料,切忌泛泛而谈。

  【答案】

  1.lào bji là liànɡ(注意中间的“i”不能丢)

  2.(1)突出炒货种类多、数量大。

  (2)说明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中,寄托着父老乡亲的纯朴愿望。

  (3)说明腊八粥特别好吃诱人,写出了儿童的几分天真淳朴。

  3.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

  4.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人们过年时炒的年货种类多、数量大。(不说出修辞种类也可)

  5.通过读这个语段,我们能感受到过年的喜气。文中写到“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等,都突出了过大年时,人们的忙碌,忙碌之中就把过年的热闹、喜气表现出来了。(这是就内容情感方面谈感受)

  【知识拓展】

  拓展阅读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阖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阅读点拨

  节日并不都代表着热闹和喜气,我们读这篇文章,更多的感受到了几分沉重和怀念之情,也多了一分抚今追昔之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长征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