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教案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教案

时间:2024-07-10 06:55: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诵、音乐渲染、串联诗意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 的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习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共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揭示课题,初识文意:

  课前教师板书《山行》全文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

  请同学们看教师板书课题: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习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生平:现在,有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生平。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唐时国家内忧外患,他虽出身于高门世族,关心国家和百姓,但因为人耿直,受到排挤,生平坎坷)

  总结语:通过诗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写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在山间行走时的见闻。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杜牧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山间的景色吧。

  二、新知的教学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过渡语

  (1)自由朗读,把握音律: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过渡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播放古筝曲,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过渡语: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

  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板书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

  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

  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一边说,一边板书景物:

  白日远景:(静)寒山 石径 人家 白云(动)

  傍晚近景:枫林 霜叶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近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过渡语: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

  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

  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

  这说明霜叶具有怎样的品质。

  c.联系生平,思考寓意:我们常说,诗人在古诗中多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首古诗中是否也运用了这种手法。联系诗人的生平的坎坷经历,想一想,诗人与枫林霜叶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诗人借霜叶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揭示寓意:诗人顽强乐观地面对人生

  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加深情感体会

  (1)朗诵训练:请同学们带着你从杜牧和这首诗中体会到得情感,自由地朗读全诗。

  指名读:谁能让我们体会一下他对这首诗的感情,站起来读一读。

  教师通过几位学生的朗读,指出朗读中要注意的地方。如读出“斜”的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的轻盈缭绕,对于“红于”要读重音等。

  (2)背诵古诗: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那你们能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吗,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全班背诵这首古诗。

  三、交流拓展, 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拓展思维,交流心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学习了这首诗,你觉得杜牧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总结全文:一首简短的诗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几样平常的景物,寄托诗人真挚的感情。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诗的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板书设计:

  6.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对自然秋 白日远景:(静)寒山 石径 人家 (动)白云

  景的喜爱 傍晚近景:枫林 →寓情于景 ← 霜叶

  ↓

  ⌒ ⌒

  乐观顽强地面对人生

  ︶。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落叶》06-08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6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06-25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6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1-26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寒号鸟》教案04-18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寒号鸟》语文教案06-04

语文古诗教案05-16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案04-09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语文教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