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2 14:38: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7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语文教案 篇3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如: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二、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如: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三、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如: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四、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如: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五、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如: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扫”。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3、画出自己感受深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读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谈话引入:这一单元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得到了很多启示。记得在《自然之道》中,由于人们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导致成群幼龟受到伤害。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它的生存之道,今天,大自然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善于借助课文导读中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这是学习略读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

  2、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打扫”森林》。

  二、初读课文。

  1、看到《“打扫”森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认读生字词

  遭殃扫帚腐烂土壤

  多音字(扫:sǎo打扫sào扫帚)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5、哪些段讲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结果却使森林遭了殃?哪些段讲这样做破坏了生态平衡,把森林给毁了?(1-3自然段4-6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过渡段。

  出示句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

  灾难。

  (1)这是一个什么句?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了解这是一个设问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什么是“异想天开”?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让森林变得整洁美观。)

  2、可是事实并不如林务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规律,再读课文,找出大自然带给我们启示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会被毁的。你们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郁郁葱葱生光秃秃)出示挂图

  四、总结

  1、读了《“打扫”森林》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自由发言)

  (课文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2、小结:同学们,大自然的一些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林务官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让我们一起记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示。

  五、布置作业

  抄写认读的生字词

  板书设计:

  “打扫”森林

  因灌木砍光杂草除尽好心

  果害虫逞凶森林被毁坏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扣住“独特、迷人”,以乡村小同学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七幅很有特色的美景。文章虽然朴素,但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很具新课程特色,引领了同学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享受乡下人家的生活乐趣。培养同学热爱家乡,善于用自身灵巧的双手装点自身的家园,装点自身生活的美好品质。

  教学对象分析:

  1.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同学,能自身质疑,初步具有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习的自学能力。

  2.新大纲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同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指导同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四年级的同学通过练读来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同学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同学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难点:

  1. 带领同学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 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同学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课件出示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指导看图。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谈谈你看了图片后的整体感受。

  2、 师:这样自然亲切、充溢诗情画意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独特的风景?

  (2)你从这些独特迷人的'风景中体会到什么?

  (3)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1)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谈体会,找出中心句。

  A、你觉得乡下人家是怎么样的?(板书:独特、迷人)

  B、原来乡下人家这么美,怪不得作者感叹道: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C、“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1)乡下人家,处处如画。用心读读1-4小节,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昼的景色?

  (2)集体交流:景色: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3)小组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五个景色中你最喜欢的一景,划一划,圈一圈,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感悟,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集体交流:紧扣五景分析:(由同学挑选喜欢的,投影出现,理解)

  (1)同学读出自身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师指导说完整,说正确。

  (2)看图片,想象理解画面。师幻灯片出示句子指导。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同学带着丰富地想象进行朗读,并在读中注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景物的美,把这种美读出来。)

  (4)你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这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河中鸭嬉戏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我会读”中的短文《我发明的机器》和口语交际《未来的桥》,都注重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未来的桥》可以和《兰兰过桥》的学习结合起来,但要避免学生设计的桥千篇一律,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桥。

  这个园地中的“展示台”也比较特殊。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讲出小猴子们是怎样把皮球捞上来的。只要学生的.想像基本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对于能从画面上的事物(大树、石子、木棍)找到捞球办法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因为他们观察细致入微。这次展示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和根据情况合理想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读懂短文并发现拆分、整合的识字方法,并运用同样的方法认其他字。能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能大方、清楚地把小组设计的未来的桥介绍给大家。能发挥想像,看图讲故事。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组内的说说、议议、评评,在不断的尝试和相互的帮助中,理解和领悟学习内容。同时,在情境表演、积累、实践等活动中,学生更爱语文,更爱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识字、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向。鼓励学生大胆创想,并有自我展示的勇气。

  【教学建议】

  这个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教学板块:

  一、我的发现

  教学时主要体现识字的自主性。识字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识字方法,积累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使识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1、读一读:把生字的音读准,把韵文读通顺。

  2、找一找;短文一共讲了几个字?

  3、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认字好吗?

  4、用一用:用这种方法认一认其他的字。

  5、背一背:韵文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背下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填。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找一找几组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让学生口头扩词。最后,补充几组词,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如:“象”和“像”,“迎”和“追”,“称”和“秤”。

  2、我会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读互听,把短文读正确读通顺,用擂台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读。最后,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我也是一名科学家,我发明了……

  三、 口语交际

  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想像世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大胆想像的自信心,不能因求同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参与的面要广,让更多的学主在锻炼中成长。

  1、实践活动。

  ⑴ 结合课文《兰兰过桥》,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并画出大桥图样。

  ⑵ 把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布置成一块展版,请学生评选优秀设计。

  2、语言交际。

  ⑴ 小组准备阶段:研究已经设计好的图样。讨论:怎样向小猴子介绍,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⑵ 小组交流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当小猴子,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发言可以提出质疑或建议。推选出比较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⑶ 情境表演。

  情境一:小兔的妈妈病了,让小兔去请河对岸的大象医生来看病。可是,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怎么办呢?这时候,桥梁设计专家走过来……

  情境二:20年后,我们都成了著名的桥梁设计师。今天,恰好是一次大型交流会,大家都拿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谈开了……

  四、展示台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2、重点指导想象:哎呀,皮球掉进小河里了,小猴怎样捞皮球呢?

  3、小组里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4、推荐代表上台讲,评比班中的故事大王。

  5、把这个故事回家去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