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0 17:37: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10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xīn xī wàng yī rán xún zhǎo mò fáng

  ( ) ( ) ( ) ( ) ( )

  dà jīng shī sè qiān hū wàn huàn chuí tóu sàng qì

  ( ) ( ) ( )

  pīn mìng bēn pǎ0 dǒu dòng Jì xù

  ( ) ( ) ( ) ( )

  二、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蝴蝶(dié diě) 憧憬(chōng zhōng) 翩翩(piān biān)

  踪影(zhōng zōng) 丧气(sang shàng) 水磨坊(fáng fǎng)

  三、组 词。

  精( ) 希( ) 却( ) 拼( )

  清( ) 西( ) 去( ) 并( )

  依( ) 村( ) 坊( ) 抖( )

  衣( ) 树( ) 防( ) 斗( )

  筝( ) 续( ) 拔( ) 憧( )

  争( ) 读( ) 拨( ) 撞( )

  四、填 空。

  ( )( )飞起 越( )越( ) ( )( )起舞 大( )( )色

  千( )万( ) ( )头( )气 ( )小( )大 ( )( )于好

  ( )( )为命 ( )( )大白 自作( )( ) 自( )( )果

  五、填恰当的词语。

  ( )地跑起来 ( )的实验 ( )地喊叫着 ( )地奔跑 ( )的发现

  六、造 句。

  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原文填空。

  我们( ),在田野里( ),找了半个下午,还是( )。我们( )地坐在( ),一( ),看见远远的'水面上( )着一个( ),( )地转着,将水 ( ),( )水在( )。那里是我们村的( )。

  八、续写我们寻找“幸福鸟”的过程。

  注意:要有心情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1.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2.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3.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 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课时

  2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招牌”是什么东西,把“云”比喻成“招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5.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6.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第四课时

  7.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 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8.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9.探究质疑:你收集到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在班上交流。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四、小结

  这篇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一、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二、生动曲折的情节

  这篇文章只有两千余字。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所表现的内容却丰富、饱满。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曲折生动,一波三折。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一位美国伞兵在一家法国人的帮助下脱离险境的故事。一方面是美国伞兵运用智慧和勇气,两次冒险向这家法国人求助;另一方面,是这位法国妇女在第一次因帮助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之后,又第二次冒险救助美国伞兵。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气氛紧张、情节曲折紧凑,起伏跌宕,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三、人物形象塑造

  文章题目是“勇气”,这勇气体现在两个人身上: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前者侧重的是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后者侧重的是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显然,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后者。但对这一法国妇女的刻画,作者却只用了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再次的`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正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作者在法国妇女的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却是含蓄、深刻的。

  与此同时,作者用了相对更多的笔墨描绘了美国伞兵的困境(包括环境描写)和处于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这些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第二次冒险经历,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直觉的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为法国妇女的形象塑造,为她精神的突现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独特巧妙的叙述视角

  从全篇来看,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从故事主体部分来看,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样写的好处是:因为全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因而显得真实,感人。同时,这种视角利于作者直接表达他对事件的感受,议论抒情更充分。而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则利于故事更加客观、完整的描述。因为第三人称是“全知视角”,倘若换作故事中的某一人物作为叙述视角,都不会有这么完整、直接的情节描述。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勇气》篇幅短小,情节动人。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自读程序】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挑读

  要求:用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解说:圈点、勾画、批注法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实践中会发现,有些特殊问题的答案往往要阅读若干段落后才能获得,此时,就需要有选择地读,即挑读。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对“勇气”的理解,只有进行挑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勇气”的含义。)

  3.细读全文

  要求:以每分钟300字的速度详细默读全文。

  (解说:在前面两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仔细阅读,仔细琢磨,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4.速读课文

  要求:以每分钟500字速度默读全文。思考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解说:在前面阅读三次的情况下,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小说以“我”在那个军人午餐会上结识的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美国伞兵开头,引出故事。结尾借一位空军将领之口说出我对故事中两位卓越人物想说而未能说出的评价与赞叹。小说的发展与结局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以“勇气”为组材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美国伞兵以智取胜与敌人拼到底的勇气;另一个是法国妇女为捍卫和平这一崇高信仰所表现出的非凡过人的勇气。小说以两个人物的两种语气,谱写了那个时代人民要求和平的最强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无比残酷,全文结构严谨,故事曲折生动,写法独具匠心。

  (解说:通过概括段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自读点拨】

  二战背景: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之后就是世界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

  海上的轮船倒霉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及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没有我们说的`这些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堂课,我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飞向月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捏

  棕色 扶梯 百看不厌 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要求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联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总结为以下三点(小黑板出示)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

  ②谁飞向月球?

  ③怎样飞向月球?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②“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携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6、7自然段)。

  (1) 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2) 指名读第6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过程。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

  (4)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5)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2、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离开地球 升上天空

  加速前进 脱离地球

  接近月球 平稳着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24个生字,绿线内的1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漂泊”、“销声匿迹”两个词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注意文章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懂得去保护野生动物。

  4、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提到“八国联定入侵,麋鹿惨遭厄运”对学生讲,事件的时间比较久远,可以充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来理解“八国联军”入侵不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种灾难,对麋鹿来说,也是一种厄运。

  2、课文中形象生动地引用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让我们一起认识它。(板书课题)

  2、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画出生字,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悄然无声遁入雌鹿跋涉每胎撰文

  杀戮公爵别墅乌邦寺已逾千头

  颠沛流离轻纱《封神榜》棕红色饲养

  选自销声匿迹例外惨遭厄运厘米

  ②了解下列词意掌握情况。

  滩涂遁入沼泽跋涉传奇厄运销声匿迹

  a.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讲意思。

  b.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明白,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②讨论分段。

  一(1)二(2~4)三(5~7)

  3、书写指导

  (1)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

  ①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

  ②对于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包住中间的字,结构要松紧和适。

  2、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了什么?

  2、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观察课文中第二幅图,默读课文,想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层,第一层(2)概括介绍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层(3)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第三层(4)介绍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层内容。

  a.指名读。

  b.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c.“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理解第二层内容。

  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a.指名读。

  b.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的?

  c.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d.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联系吗?为什么?

  f.讨论。

  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已经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再写是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第一层是概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而第二层则是具体的介绍。这样就使读者对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层介绍麋鹿外形的同时也介绍了它的生活习性,让读者认识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g.引导体会。

  ④理解第三层内容。

  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怀孕期超过九个半月,比其它鹿类长;二是它每胎仅产一仔)

  (2)学习第三段。

  ①指读课文。

  ②出示“传奇”,齐读。

  理解“传奇”:经历离奇,不同寻常。

  ③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3、配乐朗读二、三段。

  第三课时

  1、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2、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海滩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

  (4)通过对课文二、三段的学习,我们对麋鹿已经全面充分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堂练习

  (1)祟课后第5题。

  (2)交流复述方法。

  ①结合插图,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形及生活习性。

  ②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

  ③要学习讲解员讲解的神情和语气。

  4、练习复述

  板书:

  11麋鹿

语文教案 篇7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反复吟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去感知,体味,欣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 要抓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等

  3.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 掌握生字“畏”,能正确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老师是个经常犯错的人。如生性比较懒惰,有时答应同学们的事也没坚持做好,爱吸烟等,现在同学们来说一说学习上的你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你有什么不足?

  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敢找自己的不足)

  二揭题

  1.我们有这么多的不足,应该怎样去面对,大家来想一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三、学习新知

  1、师:大家都能很好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很好,我们来看看沙班.罗伯特是如何对待错误的?

  2、生自由朗读

  3、同桌读

  4、教师范读

  5、让学生评价谁读出作者的感情,谁读得好?

  6、学生再读

  思考:课文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错误

  7、生交流

  8、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留下深印象?

  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9、全班朗读

  四、拓展

  今后,我们要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码,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学生交流

  五、作业

  1.写片断

  假如我错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课文围绕谁能当小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展开。小动物们只关注自己的形象是否卫生,而忽视了作为一名主持人的最重要的条件:关注周围的环境,维护公共卫生。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要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道理。本文共有九个自然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识字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熟练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中找到小白兔录取的原因,并进行课文表演,懂得的道理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落实。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第十单元“考验”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特殊的考试)谁来读读课题?“特殊”两个字我们没有学过你是怎么认识的?

  2、我们都参加过考试,说说你经历过的考试。

  什么是特殊?这次特殊的考试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点评:“特殊”两个生字的教学,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了生字的'字形,而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继而导入课文学习,有效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记住它。

  2、自学完了小组进行检查,识字中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有什么好窍门也可以说说。指名领读生字。

  3、同学们生字掌握的不错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再想想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

  [点评:当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探究的权力时,他们不再揣摩老师的想法和标准答案,认识、思考是真实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为什么熊猫台长用香蕉皮做考题?”“为什么小白兔捡起了香蕉皮,其他人没有捡?”“小白兔要是也打扮了,他还会捡吗?”“小熊要是先捡起香蕉皮,其他人怎么考?”一个个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和相互解答,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相互间的交*补充,而且使学生真正获得了理解、思维、表达、合作的更自主、更开放的空间。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尝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还获得了深刻的感悟、丰富的体验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细读感悟。

  1、去应聘主持人当然要打扮一下,这些小动物是怎样准备的?指名朗读相关段落。

  2、读到这里你想选谁当小小卫生员的主持人?那么熊猫台长最后宣布谁录取了?

  3、小熊、小猴、小狐狸都精心做了准备,为什么没来及准备的小白兔被录取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这次特殊的考试。

  学生表演,相互进行点评。根据学生的点评再读课文,再找一组进行表演。

  [点评:以往教学,“表演”基本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而本课中,教师却将“表演”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巧妙。开始学生演得不好,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相互点评,依据课文找出演不好的原因。因而,在这一环节中,细读课文已成为了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也自然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4、小白兔就是这样被录取的,你知道熊猫台长选择主持人的标准是什么吗?

  5、学生解决前面的质疑。

  6、齐读课文。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和四个小动物一起经历了这次特殊的考试,其实生活中这种考验处处都有,《语文天地》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和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五、板书设计。

  特殊的考试

  小熊 围巾 想 不关

  小猴 手套 想 又一想

  小狐狸 红皮鞋 想 又一想

  小白兔 看 就

  六、课后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看到小动物的准备后选择干净漂亮的主持人,而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来得及准备的小白兔录取了这一矛盾而设疑,自然形成了本课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有兴致地进行了小组交流与表演。在表演中的点评中,使学生理解到小熊、小猴、小狐狸之关注了自己卫生,而忽视周围的环境卫生。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中将本课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理解了。这节课中学生们的质疑也很值得回味“如果小白兔戴了白手套他会不会把果皮拣起来?”“如果小熊把果皮拣起来,那么这样对后面的小动物不就不公平了?”看出,学生真正在积极主动地思维了。

语文教案 篇9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1.第四自然段由4j力刀四个自然组成。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①朗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4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提出疑问:鲸吃什么?第二层(第二、三句)写须鲸吃什么。第三层(第四、五句)写齿鲸吃什么,第一层与第二、三层是总分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并列关系。划线部分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朗读第5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5自然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不属于鱼类。鲸是这样呼吸的,“鲸的鼻孔……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读第6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鲸睡觉时的样子。课文中的`叙述有:“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④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评议,第7自然段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用数字说明的部分: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删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段总的讲鲸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呼吸、睡与生长特点。

  2.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表格占

  五、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

  六、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特别强调说明方法的认识:

  2.总结本课时学习情况。学得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读“沦、幌、拒、骚、唾、澎、湃、逸、剃、窘”10个生字,会写“爆、沦”等17个字,掌握“爆发、沦陷、丑恶、拒绝、邀请、骚扰、提心吊胆、毫不犹豫、奔腾万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现梅兰芳精神的重点句段。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梅兰芳。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课文中体现梅兰芳精神形象的重点句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假如梅兰芳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一起来听一听。知道歌曲名字的请举手。(播放《唱脸谱》)

  生回答。(不清楚,老师揭示)

  师:这首歌说的是京剧中的脸谱。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说起京剧,人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曾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表演受到外国观众的连连称赞。他就是梅兰芳。(板书课题:梅兰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梅兰芳》。去了解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二、成果展示

  1.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让学生认读、书写。

  “爆发、沦陷、拒绝、邀请、普通、骚扰、粉饰、蓄须、幽默、堤坝、老奸巨猾、一劳永逸、威胁、痴心妄想”

  2、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抗战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事。

  3、梅兰芳是如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

  交流预设:拒绝播音、拒绝演出、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拒演。

  4、从这几件事中,你体会到了怎么样的梅兰芳?用一个词语进行评价。

  的梅兰芳。(方式:小组代表自由板书。)

  可能性预设:爱国、有气节、有骨气、坚韧、……

  三、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概括梅兰芳的形象。教师根据学生查找的答案引导结合具体词句理解课文。(抓住“蓄须拒演”部分为例引导学习,其它部分学生自主分析。)

  (一)引读“蓄须拒演” (7—12自然段)

  过渡:在所有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哪一件?那么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1、自由读课文7—1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出梅兰芳爱国情怀的词句。

  2、交流,朗读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指导观察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段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体会梅兰芳的痛苦内心以及他的'牺牲精神。

  (二)自由选读其它事件,之后交流。(引导方法:抓住关键词句)

  事件一——拒绝播音(1、2自然段)。

  (引导:抓住“虽然……但……于是……”这两句话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体会梅兰芳的坚定。)

  事件二——拒绝演出。(3段)

  (引导:抓住“性情温和”与“发怒”的对比以及“毫不犹豫”等词语体会梅兰芳爱憎分明的形象。)

  事件三——避港拒演。(5、6自然段)

  (1)抓住词语体会: “唾手可得”“不屑一顾”

  (2)抓住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口头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训练朗读,读出感受。

  事件四——自伤拒演。(13自然段)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段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学生体会。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他认定一个信念,就坚持始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了坚韧不拔。这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就是对梅兰芳的高度赞美。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他的动人事迹将流芳百世,他值得人们崇敬和赞美。

  2、假如,这位大师来到了我们身旁,你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质疑、释疑。

  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六、课下作业。

  1、读一读《梅兰芳学艺》,进一步了解梅兰芳

  2、听一听梅兰芳的京剧唱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