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学习过程
1.初读感知点: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2.细读感悟:
⑴、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3.能力训练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拓展延伸:
⑴、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⑵、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 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 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 桦树、白桦
蝴 蝴蝶、黄蝶
矿 矿石、矿物、矿产
恰 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 大厦、广厦
2.多音字: 厦 shà(大厦) xià(厦门)
3.正音字: 摸[mō] 峻[jùn] 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 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 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 温柔
林海 林 绿 像海 热爱
花 繁 绚丽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
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您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骄傲地宣布。然后又补充说:“您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通过阅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深情地朗读了这些句子。我的喉咙哽咽了,学生也被感动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
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补充板书:望梅止渴)
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
灵()酸()
快()止()
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
加一加:云+力=动
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
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
土()方()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
灵机() ()
有()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出示课文生字,认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
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
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
(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
(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
又又
又又
(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
(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
(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
出示:将士们有的说:“。”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
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三、总结延伸
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
望梅止渴烈日高照 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
有气无力
灵机一动 前面有梅林
“望梅止渴” 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
动脑
克服困难
[教学反思]
《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练习用比喻词造比喻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搭配 想一想每一个搭配的上下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交流:一个指具体事物另一个则不是 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读一读 自由读句子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比喻句) 师:三个句子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好象、像、是 再读句子 你能用这些比喻词再造几个比喻句吗? 三、读一读、记一记 自由读句子 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练习背诵 四、读一读 自由读短文想想朗读有什么要求,这些要求如何做到
全班交流
第二、三课时 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事情经过 2、能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写,有真情实感 3、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师:成长过程中,不仅有欢笑,也有泪水,你一定有过流泪的经历吧,你愿意谈一谈吗? 全班交流 师注意点拨:你为什么会禁不住流泪?现在当你回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二、指导书写 师巡视辅导 同时选择典型习作随堂讲评 注意从以下方面引导: 整件事情写具体,尤其是令你流泪的部分 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动别人 生自由习作、誊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 基本功训练点(锻炼表达能力)
看图,想象表达,说句型:我走进秋天的果园,看到( ),闻到( ),听到( )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和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性形象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在看图观察说话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通过自学认识生字,进而能把课文较流利地朗读下来。
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难点是背诵,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条理背诵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子幻灯片(秋景图)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xx/9/19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谈话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组描绘美丽秋天的词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 看图说话,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1 范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体会怎样说话才能最生动。2 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3 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认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开火车读词语;从词中抽出生字读一读。用多种方式记生字。4 练习朗读课文。
四 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课文语言的准确。1 师生接读课文,体会这段话的条理。师: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 )学生读出(挂起金黄的灯笼)作者把金黄的梨子比作?依次读出苹果、稻海、高粱,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2 大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在夸奖勤劳的人们。板书:收获的.季节!点处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喜悦!3 美读,背诵课文。
五 拓展练习:画一画秋天的美景或者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提供给学生材料《秋阿姨》看图说话,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美丽。读课文,学词语。认读词语: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说说怎么记生字:图、梨、灯、波、浪、粱、燃、烧、勤、劳。跟老师一起读课文,用接读的方式理解课文。谈自己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和劳动的关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背诵。
第 二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1 认读词语。2 认生字,词语开花练习。
二 基本功训练多媒体出示秋天的果园图画。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秋天的果园真美。我看到( ),听到( ),闻到( )。
三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四 作业筹备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礼物》复习生字、词语。说话练习,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梨树 挂起 灯笼
苹果 露出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起 波浪
高粱 举起 火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对本单元的词语进行归类复习与巩固,积累词语。
2、学写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事物描写生动。
3、学习苏东坡“灵隐题联”的故事,以《灵隐题联》为依托,开展“趣味语文故事会”。
4、自主阅读记景抒情散文《落叶》懂得奉献、给予可以让生命变得温馨、美丽而精彩。
5、完成一篇《我喜欢的一处风景》的习作。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说、写等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在写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以及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写比喻句。
2、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1、预习语文乐园一。
2、查找资料,准备“趣味语文故事会”。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新学期的第一个“语文乐园”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快进来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呢?
二、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词语,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助。
2、轮流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复习了解词义。
4、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查字典、词典或大家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5、分小组用词语口头造句比赛。
三、金钥匙
1、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指名回答。
4、口头练习造比喻句。
5、集体评议。
6、小结:造比喻句时,一定要注意这两种事物有类似之处,通常把抽象的、复杂的用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说明,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这些词语。
2、造5个比喻句。
3、预习“阅读欣赏”。
第二课时
一、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3、读了这篇散文,你明白了什么?
4、分组朗读,评出读得最好的一组,表彰。
二、语文故事
1、自读短文,思考:故事讲了什么?苏东坡是什么时代的文人?有关苏东坡的其他文学故事你有没有读过?
2、全班交流讨论。
3、什么是趣味语文故事?
4、小组讲故事:注意不要照搬照念,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组内评一评、讨论:谁的故事讲得最好?
5、小组派代表到班上讲故事。
6、评出故事明星,谈你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以“趣味语文故事会”为题材写一篇日记。
2、预习“语文生活”。
第三、四课时
1、课文借鉴
在这个单元里,同学们学习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天涯”踏浪》等课文。这些课文内容虽说不同,但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写的的。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思路形成
本次作文要求我们写喜欢的一处风景,大家回顾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是哪里?你看到的景物什么样?像什么?这处景物过去什么样?和哪儿的景物有联系、有相似之处?关于景物有怎样的故事或者传说?关于景物前人有哪些描述?从景物的历史、现实中你有怎样的感悟、感想?
3、提纲举例(以课文为例)
4、习作
(1)梳理思路,完成写作提纲。
(2)题目自拟。
(3)修改。
(4)誊写。
(5)讲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