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2 09:21:2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文分析:

  《雷电颂》向来被认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学生无法理解文中语句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均以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希望以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为文中的情感所打动,那么无论读多少遍,学生也不会真正地朗读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对于文中各类象征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习本课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

  我结合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简单分析一下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将之归纳为三点:

  一、文章中狂飙突进的语言风格不是现在的学生可以接受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抒情。

  二、学生无法理解屈原近乎疯狂的抒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刺激了屈原。

  三、学生与郭沫若之间的时代隔阂过深,无法理解文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我们可以从把握诗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对局部字句的品读,把握具体语段的情感。

  综上所述,教学本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的戏剧内容有所了解,从而了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国一步步走向黑暗时的痛苦,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在此过程中以指导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目标1

  重点:目标2

  四、教学准备:

  屈原《怀沙》、《天问》、《渔父》、《离骚》节选,背景材料

  预习作业:细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中出现的各种形象,并根据抒情主人公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位诗人面对眼前的世界,一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国,感到迷惑不解。这个曾经强大的祖国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败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无人理会,最终向这个世界发出一系列疑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这一声呐喊,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又一次在1942年重庆上轰响,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雷电颂》。

  2、检查预习,感知文意。

  ①课文预习提示中的“独白”一词指什么?(心理描写,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借助一系列自然现象及不同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那么文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形象,依据屈原的不同态度,大家觉得可以将之分为几类?请大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归纳:风、雷、电(呼唤它们摧毁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渴望走入它们的世界)、土偶木梗(愤怒地指责、控诉)

  ③总结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顽强战斗精神。

  3、朗读指导

  过渡语:屈原是怎样的人?或许你有已经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们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屈原,让我们通过朗读,赋予文字以生命,点燃心中的激情,荡涤心中的尘埃……

  ①语气,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倾向。

  语气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途径。下面这几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为什么?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

  (学生活动,依据提示,明确朗读的语气,再朗读,先个别读,再齐读)

  提示:

  ⑴结合上下文及对戏剧内容的介绍,感受屈原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对照《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全体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哪能够以干净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诗句,思考屈原呼唤风的原因。(对现实黑暗的愤恨,表达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对于风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期盼、颂扬)屈原还对文中的哪些意象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风雷电)

  ⑵屈原对于剧中众神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对他们的蔑视与批判)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批判他们的原因是什么?(无能、愚昧)补充戏剧中的郑袖勾结张仪出卖国家利益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张仪选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怀王偏听偏信,根本不听屈原的辩解。再对照《离骚》中对世人的描写“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说说剧中的众神是什么人的化身?(就是楚国贵族的写照,也代表历自私短视、昏庸无道的统治者,是黑暗势力的化身)

  ⑶面对这些统治者屈原屈服了吗?他凭借什么与之斗争?(风雷电)于是自然界的风雷电就有新的含义,是什么?(与黑暗世界抗争,改变黑暗世界的力量)风雷电都在呼唤光明,创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来到长江、东海及无名的小岛,这里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这里是光明、自由的。

  总结:这种用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特殊含义的手法,叫做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风雷电象征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与黑暗世界的抗争。

  拓展:从文章中任选一句话,揣摩语气,朗读评析。

  ②语调,把握情感的变化。

  语调主要包括抑扬顿挫(下降、上升、停顿、转折。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与轻重缓急两种情况,这是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请大家朗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出语调的变化。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语调下降、上升、停顿与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对应的,在这段文字中,你能够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吗?找出文中情感与主体内容不相同的语句。(“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⑵语调的轻重缓重与情感的激烈与平静相对应,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现情感最激烈的语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避开”)

  (学生活动:先齐读,指导后自读,再由个别学生先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齐读)

  总结:作者在这里用第二人称来呼唤风雷电,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呼告)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强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这里情感的变化正是他精神的体现。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文中表现出什么精神。

  4、体会精神。

  ①对照屈原的诗句,感受本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

  朗诵《怀沙》片段:“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对照课文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写出《雷电颂》这样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与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补充背景:1941年祖国山川正遭日寇践踏,山河破碎,家园被毁,人民流离……而同时,“皖南事变”的血腥,窒息着国统区每颗进步心灵,愤怒了华夏每一个正直的灵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构想中,是要把《屈原》写成一部时间跨度达成20年的作品,其间屈原的命运也几经沉浮,最终在国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杀殉国。但在这部作品中,时间被浓缩为一天,屈原也奔向汉北,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秦军的侵略。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甚至要改变历史人物的结局?

  选择一段情感比较强烈一点的,齐读体会(预设第8段)

  朗读设计:学生读——教师指导——领读7段学生跟读8段

  情感激发: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当道,祖国即将毁灭,大殿外雷声轰鸣,狂风大作,闪电霍霍……读8节

  5、拓展练习:

  本文在写作上多用象征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同时接合了呼告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称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强情感及感染力。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写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写一段相关的描写。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区的陈隽老师开设了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之所以称之为成功,是因为在这节课上,陈老师极其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陈老师的视频请见我仔细分析了全课的主要内容,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执着于分析各种意象的象征含义,而是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即可。他在朗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朗读的技巧,而是强调了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我们可以发现,他所选择的两组朗读的例句,以训练语调、语气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变化。这两个训练内容,学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课朗读的核心内容。因为通过这两段朗读的练习,也就将文本的主题明确了出来,再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也就能够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可以说,体现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语文教案 篇2

  创意说明: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

  (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

  (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

  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

  (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语文教案 篇3

  1设计特色: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2信息资料

  1、d、t、n、l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3教学要求:

  1、学会d、t、n、l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4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声母:b、p、m、f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fo、ma、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d、t、n、l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n、l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d、t、n、l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ddd;鱼儿跳舞ttt;一个门洞nnn;一根木棍ll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ddd、用手指摆d的形状;小伞把ttt、倒拄拐棍ttt、t和“七”像;独木桥nnn;l的形状像数字1、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和b、p;n和u、m;t和f;l和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六、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二胡曲《赛马》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的聆听内容,黄海怀作曲。该曲描写了我国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热闹而欢快的局面,表示了他们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乐曲由三个局部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豪放,强有力的和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显得轻快而有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动身的号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飞出,骑手们你追我赶,出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

  乐曲第二段以内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旋律悠扬、柔美,歌唱性很强;这一主题旋律第一次反复时在演奏技巧上加以变化,富有节奏感;第二次反复时由伴奏乐器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指拨弦为主旋律伴奏,表示了内蒙古草原上骑手勇敢、豪放的性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使赛马的欢腾局面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敢于大胆地创编,对专注聆听音乐已有较好的习惯。但音乐视野不宽,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战略

  根据同学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我采用律动、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打击乐伴奏形式协助同学感受二胡曲《赛马》。针对同学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采用图谱进行直观教学,协助同学更好地感受音乐。

  另外,针对同学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缺乏的弱点,通过观看二胡演奏家扮演的短片,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赛马》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激发对草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

  3、能力目标:在律动、模仿与创编伴奏中,培养表示能力、创作能力、合作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乐段所表示的意境和情趣。

  难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六、教学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音响、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环节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媒体设计

  意图

  (1)

  准备阶段

  初听感受

  播放《赛马》

  师:你觉得这首曲子音乐情绪怎样?这种情绪表示了什么样的情景?

  听音乐自由律动入室。

  同学回答

  播全曲

  板书题目

  播视频

  初听音乐时的自由体态律动,可以协助同学轻松地感受音乐,

  联想情境。

  恰当地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引导同学打开文化视野,并在观察、表述、模仿中激活旧知识,顺畅地进入新课。

  情景引入

  师:这首曲子是作曲家黄海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板书)

  师:让我们快快走进草原,一起参与那达慕盛会。(播视频)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局面最令人紧张激动?

  师:大家一起来模仿。我们来打鞭,让马跑得更快。

  师:刚才短片里,一群马你追我赶、马蹄是怎么飞奔的?

  师:除了赛马,蒙古族人民还用什么方式庆祝那达慕盛会?

  师: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盛会。让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吧。(师哼旋律)

  同学读曲名。

  同学观看录像。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赛马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舞蹈动作

  (2)展开阶段感受乐段

  师:现在完整地听一遍,请你们边听边用手指把乐段表示出来。(播放《赛马》)

  师:你们认为《赛马》有几个乐段?

  师:你们分的'乐段各不相同,但你们的第一乐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同学聆听、律动,用手指表示乐段。

  同学回答。

  播全曲

  完整复听感受乐段,让同学更为专注地感受音乐形象的变化。

  分段聆听

  师: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板书A主题)这一段紧张而又热烈的音乐就是A段。

  师:你们听老师唱一唱旋律。请你们跟着我一起唱旋律。

  师:我们再听A段,请你们把赛马的动作表示出来,听到前奏就做好准备。(播放A段)

  师:你们听到打击乐器伴奏的声音吗?是什么乐器?表示了什么?

  师:请你们用手模仿双响筒。双响筒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所以模仿马蹄声特别好听。

  师:我们以前探索过身边的哪些物体作打击乐器?

  师:今天,请你们再用这两种乐器找出两种声音来模仿马蹄声。

  师:除了双响筒,还有什么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表示了什么?

  师:我请这一行的同学上来拿串铃,请你们看着指挥,全班同学一起来合奏,

  师:这一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板书:A段:热烈豪放)

  师:请你们带着热烈豪放的情绪来合作扮演。请这边同学伴奏,这边扮演。

  (播放A段+B1段)

  同学哼唱主题旋律。

  同学边听边律动。

  同学回答

  同学模仿

  同学回答

  同学探索。

  同学回答

  同学边哼唱边伴奏。

  同学回答。

  同学合作扮演。

  图谱

  A

  播A段

  小乐器等

  板书

  A情绪

  播A段

  在分段细听音乐时,运用体态律动和小乐器伴奏,更充沛地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发明力、表示力。

  师:从刚才的动作看出,你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变化,音乐情绪变得怎样了?(播放B段)

  师:音乐变得优美,有歌舞的感觉。(板书B主题)这就是B段的主题旋律。

  师: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蒙古舞动作来扮演。

  师:请你们边听边唱旋律,B主题出现了几遍?(播放B段)

  同学聆听并回答。

  同学哼唱B主题旋律。

  同学回答并扮演。

  小指挥带领大家边听边哼旋律,并用手指表示。

  播B段

  图谱

  B

  播B段

  师:第二遍有什么不同?

  师:顿挫的感觉,你的动作可以怎样变化?

  师:请你们两人相对,做硬肩的动作。

  师:把第一遍和第二遍连起来扮演一次。(播放B1+B2)

  师:请欣赏演奏家的扮演,看看第三遍二胡是怎么演奏的?(播视频)

  师:这种演奏叫拨弦。你觉得二胡在模仿什么声音?

  师:这种马蹄声是很激烈的,还是轻松、得意的?请你们用身体小乐队来模仿马蹄声。(请?列同学扮演)

  师;在二胡拨弦的同时,主旋律是什么乐器在演奏?(请?列同学扮演)

  师:请你们合作扮演。(播放B段)

  (板书:B段:优美、歌唱性地)

  同学回答。

  同学回忆并扮演。

  同学哼唱并扮演。

  同学扮演,注意聆听。

  同学观看后回答

  同学读拨弦;想象马蹄声。

  同学回答,分列扮演。

  同学回答,分列扮演。

  同学边哼唱边扮演。

  播视频

  播B段

  板书

  B情绪

  图谱、视频与律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协助同学更为细致地聆听音乐,表示音乐,层层深入地达到了音乐的审美核心。

  师:听最后一个乐段。(播放A′段)它的音乐情绪和哪一段很相似?

  师:你们的感受很棒!这一段又回到了激烈的赛马局面。

  (板书A′段)(板书: A′段:热烈豪放)

  师:结尾局部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表示了什么?

  师:音乐结束时,请你摆出最特别的蒙古舞造型。

  师:我很欣赏把曲子分成?段?段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把B段分开了?

  师:B段的不同变化都听出来了。但由于主旋律没有变,还是合成一个大段。所以这首曲子分成了三个乐段。

  同学聆听并回答。

  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并模仿马的撕鸣动作。

  同学扮演,

  同学回答。

  播

  A′

  段

  当乐曲回到第一乐段情绪时,引导同学感受变化,创新扮演。

  (3)

  形

  成

  阶

  段

  完整表示

  师:现在,我们把全曲完整地扮演一次。

  (播放全曲)

  弹性环节

  【师:我们来领略演奏家的风采。(播课件)】

  同学合作,完整表示。

  【聆听音乐并模仿扮演。】

  播全曲

  播

  课件

  完整表示,师生分享扮演胜利的愉悦。【通过观看短片,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

  (4)结束阶段

  小结出室

  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开心吗?说说你的收获吧!

  师:《赛马》的确是一首很美的音乐。其实,我们的民族音乐真的很有魅力,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的。

  同学畅所欲言。

  播全曲

  采访式小结,让同学畅谈收获。

  引导同学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激发同学对生活的热爱。

  师生道别。

  随音乐自由律动出室。

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题的大环境下去学:先通过导读课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再分别从4篇课文中体验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最后再通过单元总结课整体感悟,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因为《燕子》是精读课文,因此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精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品味,在精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学字词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激起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欲望。

  2.板书课题《燕子》,指导书写“燕”字。

  3.自读课文,勾勾画画,自学生字词。

  4.交流汇报学习字词的情况。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还需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字词的时间,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字词学好学会。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二)设境激趣,读通课文

  设立比赛的机制,鼓励学生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很有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可以为下一环节的品读感悟做好准备。)

  (三)默读感悟,小组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由读通课文进入到下一个自读感悟的环节,提出要求,提示学生拿起笔,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

  2.学生读完,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所得,互相启发,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学习也是一样。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读自悟,充分的思考,到学习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话可说了。这就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四)教师小结学习情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

  (一)汇报收获,研读课文

  1.过渡语引入。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汇报前教师提示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汇报。

  3.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研读课文重点语句。

  ⑴研读第一自然段。

  A.用课件展示小燕子。

  B.用缩句、扩句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燕子的方法。

  C.通过设疑促思,来感悟作者突出小燕子特点的写法。

  D.用感悟词语、体验朗读感悟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⑵研读第二自然段。

  A.引导想象春天的景色,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

  B.引读长句“微风吹拂着……柳丝”采取缩句扩句的方式让同学理解句子意思,并学习把句子写优美写完整的方法。

  C.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体会打比方的句子的妙处,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萌生的繁荣景象。

  D.课件动画出示小燕子,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在春天里的作用。

  E.指导朗读。

  ⑶研读第三自然段。

  A.学生汇报小燕子出现的位置,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小燕子。

  B.赏析“斜”、“掠”、“沾”等词的妙用。

  C.师生扮演小燕子,展示课文中对飞翔的小燕子的描写,拓展联系想象说话。

  D.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⑷研读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五线谱的图案,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停歇图。

  B.赏析“痕”的妙用。

  C.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妙用,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

  D.启发想象,小燕子在电线上说什么了?

  E.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F.美读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后,就会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出来,希望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因此,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穿插进预设的教学方案,使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共创和谐。)

  (二)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创境激情,引导品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有位名师说过:理解了再读,就更有味儿了。的确如此,等学生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导读,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会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借助朗读,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三)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享受美文的熏陶。

  2.激情引读,指导背诵。

  3.集体背诵,抒发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背下来。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背诵课文的练习留到课下去完成,结果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能完成。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学生创设情境,没有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把背诵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让学生学会背诵的方法很重要。)

  (四)搜集资料,课外拓展

  1.关于写燕子的文章,关于燕子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去查找来与大家共享!

  2.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小燕子,别忘了把看到的和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以《我是一只小燕子》为题写一篇小练笔(选做)

  3.仿照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话。(选做)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董荐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训练学生运用如果就、宁可也的句式和课文中的词语说话、写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课文5-7节

  三、教学准备:(1)放像机 (2)彩电 (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根据意思听定词语。(坚毅、眺望、嘹亮、恳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让我们带着仇恨,坚决的语气齐读第二段。

  3、那么董荐瑞是怎样逼近暗堡,炸毁暗堡的,我们用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董荐瑞的精神;通过读和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第三段

  1、自由读5、6两节:①用 划找描写战斗环境的句子;

  ②从这些战斗环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在这样一个抢林弹雨,生命危险的战斗环境中,董荐瑞是怎样冲向暗堡的呢?用划出描写董荐瑞冲向暗堡动作的词语。

  3、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董荐瑞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4、引读第6节。

  师:敌人看到抱着炸药包猛冲而来的董荐瑞,内心感到无比害怕,知道自己末日来临了,但是,他们还要垂死挣扎。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全是血。

  师:血,更加激起了董荐瑞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冲上去炸掉它。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荐瑞扫射猛冲到桥下。

  (三)学第四段

  1、董荐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桥下,出现了这最壮丽的一幕,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七节。

  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枪林弹雨的录音)

  2、万分紧急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万分紧急指出什么?

  3、这时候董荐瑞是怎样想的呢?出示练习题,见作业 练习(二)

  4、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舍身炸暗堡这部分内容,体会董荐瑞的哪些动作、态和话语最使人感动?(用标明)板书见后

  5、那么炸毁暗堡这一段该怎么读呢?板书:稍快、沉缓、有力。

  (四)录像激情,训练读写。

  1、学生观看董荐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

  2、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把激动的心里话说给董荐瑞叔叔听。

  3、学生做作业

  (三)。

  4、反馈矫正。

  5、全体起立配音朗读第七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

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