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3 12:11: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四种不同的提示语形式,写一段对话。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提示语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学习,在语文百花园中发现、总结规律: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在习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书、课件

  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描写要注意出现的形式,不要呆板划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语在前 没有提示语 提示语

  在中间 提示语在后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什么事情啊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设计意图: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学生熟悉的课本中来找到我们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因为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个例子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同时吸收精神营养。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让由学生学会变会学。]

  二、认识 说的提示语,发现特点。

  1.说的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

  2.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号;在中,逗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3.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三、巩固练习: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其他三种不同的语言描写形式来表达。

  例:老师严肃地说: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1)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

  (2)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折了它,是要挨批评的。

  (3)老师,我到公园那边去折一枝花。

  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关心结果,更关注理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引导学生探索了学习方法。所以,仅仅发动学生参与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研究,探究、掌握。因为感觉到的知识,不一定理解它;但理解了的知识,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它。]

  四、灵活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描写更加生动活泼。

  对比练习: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

  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

  董小天不承认。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说话时他们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效果大不相同。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看好?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狡辩。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话,就把几个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捣乱鬼无事生非,惟恐天下不乱。

  高芳芳对不良行为敢于斗争,不留情面,说出话来尖锐泼辣;

  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

  [设计意图: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练习写片段的过程中走个来回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五、听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录音,练习写片断。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么表达。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

  再放录音。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写作教学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观察生活到写作实践,从纪实写生到想象加工,扩大写作范围,开拓写作题材,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六、学生练写,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

  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

  没有提示语对话要分行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能够读出气势。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用具准备】

  教学课件,有关申奥情况的介绍。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介绍了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课文语言较少,但每一句都包含着深情,教学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申奥的情况,其次在课堂上展示申奥的图象片段,让学生通过看当时的情景了解人民当时的心情,而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感受颇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读出感情则变的.容易。对于生字可以结合旧字加以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板书:成功

  说一句话,说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

  2、揭示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看专题片,说出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二、初读感知

  1、画读:

  ⑴自由读,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议读:

  ⑴同桌读,互相纠正字音。

  ⑵分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商议解决。

  三、指导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2、摆字卡,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经验。

  四、朗读感悟

  1、美读入情:

  ⑴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美。

  ⑵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的三句话: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

  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练读。

  ⑶互相欣赏有感情的朗读。

  2、赛读升情:

  ⑴小组赛读。

  ⑵男女赛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巳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学会写观察日记,养成记录生活细节的习惯。

  2、以“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为例,练习动手操作,记录培育过程。

  3、以“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为载体,练习写小的“观察日记片段”。并试着在活动结尾,学会整合几次的观察内容,写成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

  4、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豆娃娃”的培育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观察、记录、交流。

  教学难点:

  在实践、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篇真实、完整、充实的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简单介绍“豆娃娃”的培养方法。

  1、关注学生的培养情况,与学生交流培养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

  2、阅读学生的日记片段,进行评价与鼓励。

  3、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之间交流,彼此观察对方的“豆娃娃”。

  欣赏他人的“豆娃娃”及相关日记,获得启示与帮助。

  把“豆娃娃”引进班级,与同学们共同欣赏、观察、交流趣事。

  二、习作中期

  组织培养“豆娃娃”的'活动。

  根据自己的培养情况,进行记录,写好“观察日记片段。”

  1、培养十天后将自己的“豆娃娃”带到学校。

  2、彼此介绍自己的豆娃娃及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及趣事。

  3、学会整合日记片段,形成相对完整、充实的日记的方法。

  4、选读评价。

  5、作文评改。

  6、佳作欣赏。

  完成其他内容的观察日记。

  三、习作终期

  建议学生把“豆娃娃”带到学校,与同学们的进行比较与交流。

  鼓励同学们彼此参观自由交流。

  能不能将几次日记片段整合成一篇内容完整、充实的日记呢?

  读几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评价。

  三批结合,进行批改。

  将优秀作文进行展览。

  鼓励生活中进行这样的观察。

  尝试着按照老师的方法培养“豆娃娃”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及观察所得。

  与老师共同分享实践的收获。

  四、习作延伸

  可以小组间交流、观察、欣赏日记片段。

  学会处理已有的素材、找到合适的过度方法,写出完整的观察日记。

  借鉴、修改完善作文。

  批后修改。

  阅读优秀作文

  留心生活,记录生活。

  帮学生创设学生一个生活场景,学会有意识的观察。

  边做边写,有生活,有内容,真实而不失生动。

  老师的建议与鼓励是他们坚持并不断并有所进步的动力。

  互相学习,也是互相鼓励的过程,在关注中更加注意自己的实践与记录。

  检验同学们的实践成果,激发彼此学习、交流的愿望。

  通过彼此观察、彼此交流、阅读能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学会评价。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让内容变得更科学、更有条理、更丰富。

  读文指导,给予方向。

  批后改,是一种个别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为下次习作打好精神基础

  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生活变得有痕迹。

语文教案 篇5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在猛追着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孩子。

  “对,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上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空中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心灵里萌发了。

  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向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行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者,正是20多年前,奋力追赶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解题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 (板书: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 板书: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六、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氓》教案03-12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