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边城》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教学反思1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一次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边城》教学反思2
《边城》一课教学结束后,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预设与生成
这堂课我预设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以时间、地点切入,把握小说节选部分的框架内容。第二板块设置问题:《边城》里哪一点最吸引你,促动学生品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感知风物美、人性美、人情美。第三板块以“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翠翠”为问题启迪学生找出描写翠翠心理的的句子。
生成:我执教的高二(1)属文班,高二(9)属理班。文班女生多,理班女生少,文班对翠翠情窦初开把握得较好,费时不多,而9班则拖沓了。
优点:紧扣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气氛融洽,课堂充满活力。不足这处,学生找心理描写的句子时找得不准确,生成的枝蔓较多,不能正确地把握翠翠的形象,教师讲得多了。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研究学情,提高应变能力,把预设与生成的比例协调好。
二、穿插与旁逸
在教学第二板块时,引导学生了解边城的人性美,穿插了当今的一些例子和文中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如前段时间网络上“小悦悦”的事件来突出《边城》里人们乐于助人品德的.可贵;当今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如商人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图来对比码头上卖黄纸的小伙子为要多给钱和老船夫推搡;当今人们的爱情观,如电视上“非诚勿扰”爱情的浅俗直白来对比翠翠爱情的晶莹剔透;我们学生从影视中了解的当时中国其他地方的勾结、鱼肉百姓来对比《边城》里军民同乐的鱼水之情。
优点:课外大量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边城》里的人性美,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不足:一时兴起,尤其是谈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占时多了,联系广了。
三,品味与探究
沈从文的语言朴素纯净、含蓄隽永,这是引导学生品味探究的好材料。如:
1、“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的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朗读时故意丢此二句“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学生品味其意味,更能显示掌水码头的顺顺乐于助人的美德。
2、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此人是小伙子,非老弱病残;此人系商人不是一般的百姓,非贫困。老人拒收小伙子渡船的钱更能显示此为一种风尚,显其普遍性,边城的人如此轻利重义。
3、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学生对“捏”字品味非常到位。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整节课堂学生学得轻松,且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这篇课文的教学虽结束一月有余,但师生互动融洽的场面仍浮在眼前。我会认真总结这篇课文教学的得失,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边城》教学反思3
教学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是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缺失,源于知识积累、方法指导、思想的偏狭。而走出狭隘的自己只需一点:静对自己。
导学《边城》的日子,让我的心灵直面了一次伤痛。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中篇),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平实,韵味无穷。但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高一一年的铺垫学习,自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痛定思痛,我依然执着。
【《边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的反思11-14
教学教学反思12-02
教学反思05-22
《》教学反思05-16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12-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2-13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11-24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26
《蜜蜂》教学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