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
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了自然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也由此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内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为什么会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来频繁自交好。所以才会设立西域都护府,这点证明了中央政权的强大凝聚力,在这里我抓住时机适时渗透了反分裂、维稳定、倡繁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紧紧跟随中央政权才有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乐生活。
在讲到另一个重点丝绸之路时:以丝绸之路路线图来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制作了很多精美的课件,还布置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首先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从问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讨论,课堂上学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动脑思考。
在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时,我借助课件再现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学时,我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段历史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比预期的效果差了一点点。看来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
《丝绸之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备课时,看到课题,我首先猜想没有过多历史知识的学生,肯定会自以为这是一条由丝绸铺成的路而对本篇文章兴味盎然的。如果把“为什么这条路叫丝绸之路?”作为初读文章的问题抛给学生,一定能让阅读变得专注,变成寻根探源的有趣活动的,果不其然,教学实践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丝绸之路是因为中欧贸易往来以丝绸为主而得名,在课后资料卡片的补充阅读中,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条路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这是我预设统领本课的一个主要问题。我想当学生能给这条路重新恰当命名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了然入胸了,紧接着我只需要从写法上引导学生从本课得到哪些启示即可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教学按照预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很快学生为这条路重新命名:友谊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商贸之路、中外之路,并且从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支撑,课文教学的重点:体会丝绸之力存在的重要意义已不讲自通了。——丝绸之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外人民联系在了一起,是一条伟大的路。紧接着,文章表达的特点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你一定发现了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鼓励的发问中,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读文。专注的.朗读中,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老师,课文还是前后呼应呢”,“老师为了说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作者插叙了一个小故事,这样文章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了。”自读中获得新知,独立阅读课文需要培养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落实。然而,任何时候,尤其是教学活动,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学生从教师这儿学会严谨。(李镇西语),课文教学更不能只见轮廓,不见形象。学生习作呈现“言而无物”原因正在于此。“西安的这组雕塑是西域人还是大汉人?安息国是西域之国还是大汉之土?”四读课文中,抓住重点句子,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从整体到部分,从思想到表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整堂课有效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结束了,竟然因为本课的教学有些兴奋不已。质疑,向文本质疑,不但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当教师面对文本质疑中让问题更集中,那么提纲挈领的问题就会成为统领自己教学设计的重头戏,由此带来的出彩也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学习。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5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7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我们四人通过教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1、学生汇报查阅的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2、检查字词读音书写、课文朗读的情况,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交流丝绸之路的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4、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5、拓展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资料。最后联系课文做学习乐园上相关练习。但是通过课上对预习的`检查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还不不能过关,课文读不熟的情况大有人在,更不用说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本堂课无法按预先计划进行,我只好和学生一起再次读课文,了解课文后的资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又和学生对预习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课堂上也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总把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少数孩子,无法激励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也就无法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一堂课下来,倍感郁闷。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8
教学《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我根据教学目标放手引导自学,我想随着课堂的结束孩子们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课一得”文章结构、课文内容的把握还是我主要训练的重点。回顾自己本节课的教学:
1、检查预习,完成丛书一至三题。旨在透过这个环节,题一检查孩子们课前是否读通文章,字音是否读准;题二是检查是否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只有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运用进行造句;题三检查的是是否阅读课后“资料袋”内容,了解与这条道路有关的著名人物。通过课堂作业环节得以落实。
2、质疑问题,资料辅助。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丝绸之路是条怎样的路?一读资料袋,二看课件图文结合,通过这个环节形象感知。
3、指导自学,梳理结构。
让我们用这三把“钥匙”走进这篇课文
今天的第一把“钥匙”——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课文?“你能从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吗?(相机品读第一段,学习”倒序是开头“。)
用的第二把“钥匙”——写得怎么样?问题引领1: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默读思考,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有感受?找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相机品读“迎候”“欢呼”“伟大的路“及场景描写——表演魔术)
问题引领2:难怪中国使者这么感叹道“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继续读文13自然段,通过朗读,在你眼里,这还是一条怎样的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友谊支路…”孩子们纷纷而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问题引领3:齐读1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的写法)
此时第三把“钥匙”——课文写了什么?结合板书,你找到了吗?(看着板书,学生梳理结构说出内容简单而轻松!)
努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课堂有意识训练开始!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0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1
复兴小学:刘国录
本课按计划一课时基本完成任务,但时间显得有些紧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寻找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难,可能这种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间的缘故。孩子们寻找有些困难,以前我们见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结尾,孩子们受到了心理定势的影响。在我的引导下终于有几个学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这种中心句展开,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炼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概括、训练、提高。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教后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2
今天上午在讲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本想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可心里突然一转念: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问问学生吧,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学完了,那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边说边板书。学生们开始沉默了一小会儿接着纷纷举起手。我示意他们回答,敖松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之路!”“这是你依据课文内容回答的,可以。其他同学再说说。”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交流之路!”还有的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我把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到黑板上。这时王晨说:“我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和谐之路!”“怎么说是一条和谐之路呢?”我不解的问,她当时也没答上来,“这样吧,你再想想,如果能说出理由,就给你再加一分。”她稍稍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条友谊之路,那么就不会发生战争,所以说是一条和谐之路。”“说得挺有道理,按要求给你加分。”她满意的坐下了。
通过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越是开放的问题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回答的积极性,越成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3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
丝绸之路的开通,最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贸易,而且是单一的丝绸贸易。后来,随着丝绸贸易的稳定成熟,开拓了陶瓷,茶叶,玉器,农作物等诸多方面的贸易往来,并拓宽了我国对西亚各国直至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变革性的。它丰富了中国民族乐队的形制,带动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促成了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扬琴,琵琶成了民族乐队的支柱,唢呐成了民间礼俗活动的轻骑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的传入纯属偶合,其动因简单而纯朴。就象丝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超越了决策者汉武帝和执行者张骞的期望一样,已经超越了当初的几个功臣的想象。
丝路漫漫,沙暮孤寂。起初,为了打发单调乏味的商旅生活,有人把丝路途中一些粗糙简陋的乐器捡来玩,经过玩家和专业乐手的不断革新改进,就成了影响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乐器了。
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地区,唐代传入中国。琵琶源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
竖头箜篌是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
所以,偶然性事件的发生,有时会影响事物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几件乐器传入中国时,它是简单粗糙的,不成形的。传入中国以后,倾注了中国人的智慧。从音律,造型,演奏技巧,生产,教学诸多方面都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这是中国民族乐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平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3-20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5-21
丝绸之路的教学反思05-21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04-05
教学反思的反思11-14
《》教学反思05-16
教学反思05-22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11-24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