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计划集合五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的:
1、 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 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 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 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 诵读—品味—积累。
2、 品读—评析—习作。
3、 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一齐背诵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洵阳柴桑人。《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即作者。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 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
2、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注意复杂长句。
3、 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一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 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 分读课文,总领全篇。
(1)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不同: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关系:第一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二段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6、 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四、积累文言语汇
1、 积累雅词: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 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二课时
一、品析课文:
1、 品味文中的九个“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不知何许人 不祥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祥”,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2)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3)不求甚解
——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4)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5)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2、 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见先生专志乐学(好读书)。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可见先生洒脱不羁(性嗜酒)。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可见先生高雅脱俗(常著文章)。
二、学习写法:
1、概括态度、性格,体会多层面写人的方法。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示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3)性嗜酒 期在必醉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4)环堵萧然 晏如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常著文章自娱 忘怀得失
——描绘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三、课堂训练:
1、说的训练:
联系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2、写的训练:
学习课文多层面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要求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200字左右。
四、布置练习: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学计划 篇2
活动目标:
1、有兴趣了解中国京剧故事和京剧人物。
2、通过各种活动感受京剧、走近京剧、喜爱京剧。
活动准备:
杨贵妃、穆桂英、文成公主剧照;实物投影仪、人体彩绘笔;京剧图书、京剧VcD;宣纸、黑色水笔、水彩色;油画棒、水粉;黑色色纸、刮蜡棒;油画棒、水粉;脸谱形卡纸、银笔、绒球等。
活动过程:
一、论旦角人物
(一)观察、谈论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与幼儿一起观看杨贵妃、穆桂英、文成公主的剧照。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看剧照边谈论,教师随机讲解这些人物故事。
(二)搜集、展览
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去上海书城等处,搜集购买有关适合幼儿看的京剧照片、画片等。在教室里展览大家搜集的照片、画片。
(三)尝试画旦角人物的化装。
教师通过情景化的化装程序,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旦角人物有不同的化妆。
鼓励孩子们联系日常经验,运用彩绘笔,为女孩化妆成喜欢的旦角人物。
相互欣赏、观看同伴化妆的特色。
二、大家来讲京剧故事
(一)多种形式讲故事
教师利用集体活动方式,介绍净角人物故事如:包公审案、桃园三结义、杨家将等。
创设环境引发幼儿看京剧图书、看京剧VcD,请家长讲京剧故事等,引发幼儿对京剧故事的兴趣。
创设环境鼓励幼儿在角落活动中自发地小组、个别讲故事,如:精忠报国、岳飞、哪吒闹海、诸葛亮借东风等。
(二)学画净角脸谱
鼓励幼儿为男孩化妆净角脸谱,在活动中,加深对故事人物的了解,如:红脸表示勇敢,黑脸表示正直,白脸表示奸诈等。
(三)欣赏京剧表演片段
通过欣赏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京剧人物及故事的兴趣。
三、感受与表现
(一)学唱京剧、学做京剧台步、做功
教师以各流派(越剧、沪剧)的唱腔为导人点,让幼儿重点欣赏京剧唱腔:老师现场唱——听VCD中的唱腔——小朋友学唱京剧等,进一步增加幼儿对京剧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请幼儿园舞蹈功底好的老师,表演老生走路的动作、花旦手舞的动作、武生对打等的动作,并结合播放VCD中相应的片段,让幼儿谈谈、学学京剧人物的动作。
(二)搜集布置京剧乐器
将来自幼儿园元的、家庭的、社会的等各种京剧乐器布置于教室之中,如锣、钹、京鼓、京胡等,营造浓浓的京剧氛围。
(三)观看、讲述京剧《空城计》
观看京剧剧目《空城计》。
教师、幼儿共同讲《空城计》的故事。
(四)画画我最喜爱扮演的京剧人物
根据不同的材料,教师们事先制作好一些成品,进行环境布置,引导观赏谈论。
提供多种绘画形式,让孩子们进行自由选择,尝试角色创作,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的服装、动作和道具。
注:该活动可分数次进行。
教学计划 篇3
二次根式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第一节二次根式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前面学习的数的开方的后继学习,也是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的基础,他在整个初中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贯穿始终,为后继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并且在勾股定理中有所运用,他们并不陌生,所以只要我们连接好新旧知识,学生很容易接受,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化为知为已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判定.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二次根式概念.
(2)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并运用这一条件进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归纳概念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是否有意义,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利用“ (a≥0)”解决具体问题.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7的算术平方根是( )。
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4,斜边为( )。 问题3、正方形的面积为S,则它的边长为( )。
推进新课
一、二次根式的定义
很明显√7、√41、√S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为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加上a≥0这一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只有正数和零才有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 议一议:(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时,√a有意义吗?
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更没有算术平方根。
(4)√a表示什么含义?
目的:让学生了解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联系。
二、应用迁移
1、 对二次根式概念的考查
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2、√3、1/x 、√x(x≥0)、√0、-√2、1/(x+y)、√x+y(x≥0、y≥0)
分析:看是否为二次根式,关键看是否满足√a(a≥0)的形式。 解:略
点拨: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2、 对二次根式被开方数范围的考查
当x为多少时,√3x-1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有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3x-1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3x-1≥0,得x≥1/3,
当x≥1/3时,√3x-1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点拨: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要大于或等于0.
三、巩固提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7 B、三次根号7 C、√x D、x
2、当x为何值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1)√x-3 ;(2)√2/3-4x ;(3)√-5x ;(4)√/x/+1
四、本课小结
本节要掌握:
1、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要大于或等于0.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旧知识引入,降低难度,激发了求知欲,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本节课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3: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还不熟练还有一部分同学错误认为a表示正数,-a表示负数。所以还应加强符号教学。
4:对以前的完全平方式运用欠佳,所以应加强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以“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在单元的设计上从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入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合作、实践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高的学练热情,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明理、在竞争中提高”,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为终身体育服务。
二、单元教材内容的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目标统领内容,为了实现水平四的`目标,我们在分析水平四目标的基础上,认为初一阶段的足球教学重点应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热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愉快的玩耍活动中促成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掌握,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对初一的足球学习内容进行了选择,并进行了重新的组织。即将足球的“基本动作”的学习内容,融于“熟悉球性”、“游戏和竞赛”、“综合练习”中,目的是迎合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内容为:各种耍球和抢截球的游戏,达到熟悉球性的目的;在各种运球和射门中掌握几种传接球的脚法;在比赛中运用所学习的各种传接球方法,并简单了解规则。
三、教学特色:
整个教学单元一改过去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师始终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与学生一起练习、比赛,同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积极地参与各种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掌握几种不同的运、传球和射门的方法,体现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起源和世界杯足球比赛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懂得熟悉球性练习的目的与意义;记住踢球动作的三大要点——支撑、摆动、击球的具体要求;能识别脚内外侧踢、运球与正脚背踢、运球的区别;明确掷界外球的正确方法和锻炼价值;理解综合练习的意图和目的。
2、95%以上的学生能在足球的玩耍活动中,运用两种以上熟悉球性的方法进行练习并能正确做出掷界外球动作;80%的学生能学会并掌握脚内侧踢、接地滚球并能做出外脚背踢、运球动作; 70%的学生能用正脚背完成快速运球练习;60%的学生能做出正脚背踢球动作。
3、学生能愉快认真地参与各种练习,并在练习中萌发创造思维,有追求成功的欲望与信心,勇于展示自我,乐于相互合作,在群体合作中增进友谊交往,学会尊重同学,对不同运动角色能够努力完成任务,对所在集体有责任感。
教学计划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感受家乡童谣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2、发现儿歌的规律,并尝试续编。3、尝试和同伴一起用方言进行问答表演,感受萍乡传统童谣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儿歌感受家乡童谣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
活动难点:
尝试和同伴一起用方言进行问答表演,感受萍乡传统童谣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话题。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来问,你来答”。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今天你是这么来幼儿园的?
2、刚才我们玩了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的游戏,小朋友都回答得很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回答问题。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特别的问答儿歌,特别的有趣,请小朋友仔细地听。
二、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感知儿歌的顶真回还特点。
1、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听听儿歌里都说了些什么,听完之后请你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朗诵儿歌的前半部分。
刚才老师把儿歌的前半部分念完了,你们发现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请小朋友在仔细听听,听听下半部分儿歌词语的结构和上面的一样吗?
4、这首儿歌很特别,后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词语的第一个次,这样的'方式我们成为顶真回还特别,感觉就像在转圈一样,特别有趣。
5、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朗诵儿歌“三岁的伢会放牛”
三、学习朗诵儿歌。
1、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进行儿歌问答,老师来问,小朋友来回答。
2、小朋友念得很好,现在我们换一种形式来进行儿歌问答,女孩子问,小朋友来回答。
3、组织幼儿进行儿歌问答。
四、激发幼儿思维,尝试续编儿歌。
1、三岁的伢会放牛?么牛?水牛?……么蚂?蝌蚂。接下来应该怎么样问呢?请小朋友思考一下,想好了告诉老师。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续编的规则,并协助幼儿进行创编活动。
教师小洁: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三岁的伢会放牛”感受了儿歌中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小朋友下了课之后也可以自己和好朋友继续创编。
【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教学计划05-28
美术教学计划小学 美术教学计划10-27
乡村教学计划09-03
演讲教学计划09-11
足球教学计划01-15
吉他教学计划06-21
排球的教学计划06-29
课程教学计划06-29
中班教学计划06-30
小学教学计划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