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六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部分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组织(猜谜活动):
说它是条牛,不能拉车走,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小小轰炸机,攻击用针吸,痒的叫妈咪,快喷杀虫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丛中,长得最漂亮。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白鹅图,揭题
1、你们想看看白鹅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的图片)
可以和你同桌说说你想说的。
2、集体交流:
刚才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3、揭题。
板书:
白鹅
4、过渡:
同学们所感叹的是白鹅的外表很美;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好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2、(出示词语)同学们,老师摘录了文中的一些新词,请你读一读,能选择几个词,说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文中的白鹅吗?
同桌试说,指名说。
3、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就在书上写一写。
(师巡视,如发现错误率高的字,实物投影出示,指导书写。)
4、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文中的白鹅,那么作者认为:
白鹅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这个句子;它的高傲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5、小结:
板书: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三、聚焦“高傲”
1、(机动)从“姿态”中感悟:
⑴ 出示句子: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⑵ 你是怎么理解的?模仿“左顾右盼”,你说它在想什么呢?
⑶ 指导朗读。
2、从“叫声”中感悟:
⑴ “鹅的叫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研读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同学们再读读,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谈自己的理解,品词“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你能想象白鹅好像在说什么吗?
⑶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指名读,小组赛读。
⑷ 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抒发对鹅的喜爱之情。
⑸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3、从“步态”中感悟:
⑴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从步态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⑵ 集体交流: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① 指名读句说感受: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的?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② 朗读体会:
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⑶ 集体交流:
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看看净角出场片段:
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② 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③ 赛读体会: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生读鹅的步调,女生当评委。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女生读鹅的步调。
⑷ 再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前活动
1、 课件出示 “哆来咪”歌曲,全班齐唱(做动作)
班长:123 同学:坐端正 班长:起立
2、 班长领读儿歌:
(1)兔来了:兔来了,狼来了,螃蟹爬上墙来了.电灯一关都跑了,电灯一开又来了。
(2)小猫拉车:小猫拉车,老鼠不坐;黄鼠狼拉车,小鸡不坐;灰狼拉车,山羊不坐;老虎拉车,谁也不坐。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的本领可多啦,她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变得很热,可以让果实丰收,让各种沉甸甸的水果挂在枝头,又香又甜,还可以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
师:同学们,大自然妈妈这四位女儿各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记得是什么吗?
生:春夏秋冬
师:(出示生字卡片)谁来上黑板带老师按照季节顺序把他们排列一下呢?
师:他们还有一个统称,你知道嘛?
生:四季
师:真不错,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认真看周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把字写漂亮哦,一起来读课题
1、 师:下面周老师还想来问问大家,你是怎么记住这四个生字的?(快乐想象识字法、加加减减法、看图识字法、讲故事、编字谜)
举例:“秋”PPT出示 师:禾苗渐渐成熟了,红得像火一样,等待着农民伯伯来丰收呢,你说这是什么季节?(秋天)是的,这就是秋天的秋字。
二、学习课文
1、激发学生兴趣
(1)师:想去四季城堡吗?(想)那我们就决定去吧,好不好?(好)跟老师一起说“我们出发啦”(动作)看看我们来到了哪?(PPT出示城堡图片)(城堡)
(2)师:可是城门是关着的,跟我敲敲门,咚咚咚(动作)听,四季妈妈告诉我说一三班的小朋友要完成任务才可以把门打开,想知道是什么任务吗?(想)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要求
师:哇,好多字呀,周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读要求)。把书翻到61页。翻到的同学先把书扣在桌子上,周老师想问问大家,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借助拼音、或者找会的小朋友寻求帮助、问老师也可以的)开始吧。
(3)师:好,同学们读的真认真,先来听听课文录音。(PPT)
(4)师:好听吗?(好听)你们能读的像她这样吗?(能)那要怎么做呢?(有感情)如果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要干嘛呢?(认生字) PPT出示生字
3、 认生字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哪些生字宝宝呢?(PPT出示)
师:这些生字宝宝藏在哪里呢?(学生:书里)他们还在睡懒觉呢。赶紧把他们找出来圈上。(生圈)
师:圈完的同学请你轻轻地叫醒这些生字宝宝。(教师巡回指导)
师:叫醒了生字宝宝之后请小朋友互相读给你的同桌听,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师:哪个小组愿意站起来展示?(组长起头)
师:下面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怎样去记住这些生字?用我们学过的五种方法,四人一小组讨论。开始。
生小组讨论
师:123 生:身坐正
师:哪位同学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指名上黑板看着大屏幕带读)
师:非常棒,感谢这位小老师的帮助。出示课件,谁来帮帮我?我有一个大难题,我还没说你们小手就举起来啦?听好咯,我不大会记这个字,谁来帮帮我?(“肚”)师:老师来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大部分和我们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子旁,比如胳膊、腿、脚。记住了吗?
(“雪”)师:周老师也有一个好方法,来看周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嘛?板书 雨 是我们班一个同学的一个名字,再来看看雪字,有什么区别?字帖雪 互相比较。总结:雨字做偏旁的时候竖就变成了点,横折钩就变成了横购。
师:小火车开起来 生:咕噜噜开起来。 师:老师请同学站起来带大家一起读。火车头在哪里?生:火车头在这里 师:第x小组。
(2)读词语
PPT出示词语 师:我们一起来好吗?齐读(一词两遍)
师:我们男生女生比赛读好吗?
师:声音真响亮,这句话谁会读?PPT出示
(3)读句子 a、指名让学生一句一句读PPT
b、老师出示字条请生读 “谷穗弯弯”、(热情的小手举起来,我要看看你充满智慧的眼神里有没有我可爱的脸)、字条出示“他鞠着躬”
师:现在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用流利地朗读叫开城门,准备好了吗?把书立起来。齐读四季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城门开了没。PPT播放打开城门的图片
师:城门开了你们高兴吗?嗯,是你们自己的'流利朗读叫开城门的,城堡里面可真美呀,我们再看看城堡里都住着谁吧
师:谁来说说图片上的都是是什么季节吗?
例:春天 你怎么知道他是春天的?你都看到了什么?
4、 学习“春天”
师:先跟周老师溜进春天的大门,看看春天里面有什么。PPT出示图片
师:哇,你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让多个学生回答:小鸟、小草——贴图片)
师:春天里啊小溪叮咚,小鸟欢唱,可热闹了,小草芽躲在土堆里特别想钻出来,谁来表演?(请生上台表演)
师:哇,尖尖的草芽钻出土壤了,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师做动作) ——生畅所欲言
师:小草芽从土壤里钻了出来,他特别兴奋,自豪的想喊出什么呢?(我是春天)
师:谁来扮演自豪的小草芽? (生读)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PPT出示第一节 全班齐读
师:现在我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周老师现在变成了一棵小草芽,请你闭上眼睛感受一下。 (师范读) ——想说两句吗?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现在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读的时候可以带上动作。(自由读)
师:现在换老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可以吗?(全班齐读)
师:哇,我好想被你们带进了春天一样,可爱的小草芽们,让我们再来看看四季城堡里还有些什么呢?(PPT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5、 学习喜欢的季节
师:你喜欢哪个季节?大声说出来。
师:把你自己喜欢的那一小节自由地读出来。(生自由读)
师:你在这些季节中分别都看到了什么?先说夏天的(红红的荷叶—教师贴荷叶图) 秋天(弯弯的谷穗——教师贴谷穗图)冬天(圆圆的雪人——教师贴雪人图)
师:看看秋天除了有谷穗还有什么呀?(PPT出示)
师: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小朋友请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对________________说:“我是________。”
你能把横线上的部分填满吗?
生 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平常看书都特别多,很会丰富想象。(边说边出示PPT:表演大赛)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想读的那一段在小组内展示,好吗?开始吧。(4人一小组)
师:先来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里面谁读的最好?为什么?
找四个读的最好的分别读课文。师:看看他们是不是都读的最好
四位学生读。
师:123 生:身坐正
师:我们的表演大赛就要开始啦,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小头饰,谁愿意来表演呢?(学生上台自行选择,加上动作表演)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全体起立。你现在要变身成草芽(加上动作)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表演的都非常棒,请你把今天学习的《四季》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一定会夸奖你们的。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 “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
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 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① 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 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 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 三 课 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
3 英英学古诗
背 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 乡
奶奶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 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谚语,体会谚语中包含的道理。
3、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多种形式,热爱民间文学。
4、按要求搜集资料,在搜集中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教学流程:
1、基础练习
A形近字组词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给句子排序
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然后排序。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谚语。
互相学习
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三、知识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从中你学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四:收集资料
收集谜语,谚语,歇后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3篇11-1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