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8 21:41: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出示九色鹿图,问:这是什么?观察,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出示句子读。

  ⒉课文围绕九色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课文,要求:

  ①用“”画出描写九色鹿内在美的句子,

  用“△△△”标出关键词语。

  ②用“”画出调达被救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并用“○○○”标出。

  2.调达是否守信用?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句子,用“。。。”标出关键词语.

  三、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好朗读,并结合观察课文插图。

  四、学生听录音,听后质疑。

  五、总结:

  请同学说一句想说的话。

  六、想象: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一天,九色鹿又来到河边,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九色鹿飞跑过来,发现在汹涌的波涛里挣扎的又是调达……

  七、作业:

  搜集民间故事,准备参加下节课的“民间故事会”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

  调达

  抓

  (见义勇为)

  (背信弃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时目标:

  了解称象的办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能进行拓展想像,想出更优的称象方法。

  课前准备: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实验器具及清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齐读词语,强调易错的生字:

  官员 秤杆 微笑 称象 一堵墙 宰割 下沉 搬运 砍树 (称 秤)(微)

  2、 齐读1、2段,指名说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 学习第3、4自然段:

  1、 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馈,填表。

  谁 官员们 曹冲

  称象的方法 砍树造秤称象 借用船与石头来称

  宰割大象称象

  2、 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读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3、 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二分册T7;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 评价曹冲,体会曹冲才7岁。

  四、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五、课堂作业:完成二分册T4、5、6。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万年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地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

  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起阅读期待

  1、板书课题:万年牢

  生齐读课题。

  2、谈话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的插图上有两个人,还有糖葫芦,我想知道“万年牢”跟这幅图有什么关系?

  生:我想知道“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光读题目就有了问题,这很好,有问题,我们要学会自己找答案,该怎么办?

  生:读书,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 由于课题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而这三个字又让人一时难以琢磨。所以,本环节由课题引导学生去问,在问中走向文本,拉近师、生、文本的距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在开课时读课题而生,这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满腹疑问的时刻,学生的阅读期待被瞬间激起,打破了以往的开头格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万年牢”

  1、通读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

  多音字:把、闷、削

  认读词语,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走街串巷、掉皮损伤、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3、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作记号,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⑴ 故事围绕着哪一件事展开?

  ⑵ 课文中三处描写了“万年牢”,想想分别是什么意思?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5、试一试赞美“父亲”,并找出赞美的依据:

  着重抓住下列语句,读议结合,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⑴ “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⑵ 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⑶ 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设计意图:“知识和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此环节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点、钩、画。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眼看、手画、心想、口答,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赞美,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培养学生自问自答,自行寻找答案依据的习惯。

  三、读议结合,感悟理解“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这叫万年牢。”

  ⑴ 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现在蘸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⑵ 这种“万年牢”的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① 选料的讲究。

  ② 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

  ⑶ 小结:

  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有“万年牢”的产品质量,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板书:产品)

  ⑷ 读出父亲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⑴ 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⑵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凭着良心做买卖的”?

  ⑶ 父亲是如何走正道的?画出文中与此有关的词语。

  (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⑷ “万年牢”指什么?

  (认真实在地做出来的产品会受到顾客信赖,凭着良心做买卖赢得众多的回头客,这是生意的万年牢。(板书:生意)

  ⑸ 读出父亲的真诚和正直。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⑴ 体会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从产品、生意上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的人也是“万年牢”。)(板书:人品)

  ⑵ 读出父亲对我的谆谆教悔。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只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万年牢的产品。这三次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补充板书:线条)

  设计意图:我采用“质疑问难──感悟理解──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问”出疑点,“说”出难点,“读”出重点。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联系生活,深入体验“万年牢”

  1、依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抓住父亲做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做生意时诚信、实在和具有诚实可靠的品质这三方面,由父亲的为人说出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2、文中做大买卖的老板,他的生意经对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发表各自的看法。

  【板书设计】

  人品

  万年牢 产品

  生意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课堂结尾处设计有依据、有中心的说的环节。从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用于生活,既回顾父亲做人做事的认真实在,又贯穿三处“万年牢”之间的内在联系于其间,最后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情感,从课文中受到的崇高的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反思】

  一、设计“ 读议”结合,揣摩人物

  学生在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独特言语、意蕴、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人文关怀。因为在文本中,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只有从语言入手,让学生感悟、理解,揣摩与品味语言,才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学习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巧。

  如:文中三处“万年牢”的不同含义和相互联系,在读议结合中,逐一击破,层层深入。在理解中一步步揭晓“父亲”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在朗读中一次次体会“父亲”的高尚品格。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领悟言语规律,又可以陶冶思想感情,培养人文修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设计说话,开展创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在“说话”活动中,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拓宽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如:在第四环节的“说话”活动中,“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重在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借助板书清楚、有条理地解述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说说老板的生意经”是让学生在受了文章的教育、熏陶之后,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说真话、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此过程中,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展示自我,在轻松愉快中人格得以升华。

  【专家点评】

  张钢萍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洋溢着诗意的课堂!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老师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关怀,深入学生的心田。老师就像一位播撒阳光的人,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课堂成了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了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殿堂。因此,同事们都说,从张老师课堂里走出的学生,自信、乐观、进取,富有灵气和个性。

  本次教学活动,符合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师采用“质疑问难──感悟理解──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由问走向文本,拉近师、生、文本的距离;通过读培养阅读习惯,揣摩人物,理解课文;引导读议畅所欲言,深挖课文内涵;联系生活,开展创作活动让语文从课堂走向生活。学生有兴趣地问,有根据地猜,加想象并充满激情地读、议,有条理,有个性地评、说,是一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预设与生存机智共存的优质课。

  她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的差异并不可怕,相反,这正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激励学生有创意的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这种活力来自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心中有生活,在课堂上搭建学生成长的舞台,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就会大放异彩,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辜负、奉献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1.自主学会生字词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用书信格式写信。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巴金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7)

  1.出示巴金老人的照片:孩子们,这是谁?关于这位老人,你了解多少呢?

  2.简介巴金:巴金爸爸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是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3.板书课题并质疑。

  4.疏理出重要问题:他为什么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8)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讨论交流: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本课新词。

  (2)讨论交流。

  ①朗读正音。

  ②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学生质疑问难。

  3.指名试读课文,并说说每个段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品句悟情(20)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⑵从这部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⑶理解争先恐后,感受40多个孩子围着巴金爷爷的热闹场面并朗读。

  ⑷朗读巴金老人感谢孩子的话,这些话体现了巴金对孩子们怎样的感情?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2.学习接下来的两段。

  ⑴巴金爷爷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87岁高龄了,手不听指挥,写字困难,更别说写信了。可是,他仍然坚持写了这封信,让我们读第一句话,感受老人写信的不容易。

  ⑵在这种情况下,巴金爷爷还是拿起了笔,给家乡孩子们写信,这是为什么呢?

  ⑶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句子。

  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3.学习第四段。

  ⑴默读这段话,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动,做上批注。

  ⑵交流并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句子。

  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写在卡片上。

  ⑷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巴金爷爷怎样的品质?

  ⑸小结。

  4.学习课文最后的部分。

  ⑴自由读,思考:巴金对自己对孩子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⑵读出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情、希望。

  四、升华情感,学写书信(8)

  1.学习完信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巴金老爷爷用他的一生、用他的作品赤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此时,你想对巴金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书信的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3.默读课文,对照格式,说说信中的称呼、结尾、署名和日期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处在什么位置?

  4.试着用书信的格式把自己想对巴金爷爷说的话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2)

  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回信。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说】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东方古都,还记得我们上册书中读到的红墙、黄瓦,读到的京剧、茶馆,读到的胡同、四合院吗?它的庄严,它的神圣,它的神秘,它的内涵……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吸引了中外读者。北京是个老人,也是个新生儿,它在前进,它在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它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它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

  在《北京亮起来了》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川流的汽车,绚丽的广告、明亮的橱窗、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这“亮”

  不仅是“灯光闪烁、金碧辉煌”,而且还指北京已成为了一颗东方明珠。

  课文开头说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中间描绘了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夜晚的装点,让人感到北京是一座“不夜城”,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结尾用“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总结全文。教学时,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直观图片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抓住中心句,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言朗读,体会感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

  【学习目标】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北京认识多少呢?能来说说吗?(学生自由谈论。)

  .师: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大家去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是集古老和现代于一体的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师范读课文,并出示相应的图片(或图片配画外音)。

  .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师:说说你游览后的感受。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师;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走进北京。我这里有四辆大巴士,这四辆车将带大家去四个不同的地方。但首先得买票。师出示票(词语:夜幕降临、华灯高照、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焕然一新、从天而降、繁荣昌盛、幢幢高楼、)请轻声读读这些“票”,再自行购买一张。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进行检票,读对了,才能加人旅游团。

  .师:检票完毕,要上车了。请读读课文,想一想这四辆车将去哪儿?(生再次读文)

  .确定四辆车的驶向(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

  .自行选择,上车(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3.4.5)。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认读生字,反复读课文,做到读通读熟。

  三、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第二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二小节,你在游览长安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并作直观理解。

  .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第三小节

  .读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理解“犹如”。

  .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第四小节

  .图文结合,读读谈谈第四小节,你在游览商业街时,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

  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重唤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读资料,体会北京的新变化,感悟“焕然一新”

  第五小节

  .读第五小节,你有什么问题?

  .“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师: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胡同、四合院。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

  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啊!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再见了,古老的北京,再见了,年轻的北京,我们祝愿你的明天更辉煌,更灿烂!祝愿你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巩固字词

  .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认记生字。认记方法:加偏旁:烁、辉、煌、幢、府。换偏旁:犹、焕、扮。根据字形编儿歌:太阳落在草丛中,用一块大布遮起来——“幕”,每天要写反文旁绞丝旁真繁琐——“繁”;几幢房子只有一个屋顶——“宫”

  .根据生字编写小短文,把所学生字嵌入其中,让学生读读,而且增加课外阅读量,深化课文内容。如:

  夜晚的北京十分迷人,闪烁的霓虹灯和马路上的街灯犹如仙女脖子上的项链,它们和天上的繁星争夺绚丽的光环。幢幢高楼,临街超市,人群涌动。北京正焕发着青春,展现着活力,北京将揭开新的辉煌的一幕。

  六、书写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半包围的字“勾、府”

  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七、实践活动

  读读“我知道”的内容。

  收集资料,当小导游,介绍北京新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3、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动物图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先看看这是什么?(出示醋)什么味儿的?(酸的)再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糖)什么味儿的?(甜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尝的)是啊,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有人不知道,是谁呀、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7课:酸的和甜的(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1、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故事里讲的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说得真好,那谁能把课文读一读?(抽8名学生接读,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要读流利,要读出感情,要读准字音),好,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里的酸的和甜的”指的是什么?

  2、刚才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谁能回答课文里的“酸的和甜的”指的是什么?(葡萄的味道)那么,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我们先来听听狐狸是怎么说的?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让生从课文里找出狐狸说的话、听了狐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质疑如: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它吃不到就骗人,哦看来狐狸真狡猾。)

  4,刚才你们都说狐狸想吃葡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先让孩子们看图并找出句子读一读,然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读了过后我们可知道狐狸是真想吃,但又吃不着怪不得骗人说是酸的,那么除了狐狸还有谁说葡萄是酸的?(松鼠,小兔,师板书)

  5、他们又怎么知道的呢?请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他们是听狐狸说的,他们相信了狐狸。)傻小兔,傻松鼠轻易相信了狐狸,太老实了,(师边说边板书:轻信,老实)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它们的心情,男女生分读2、3自然段。

  6、前边的三个小动物都说葡萄是酸的,有没有谁会说葡萄是甜的呢?(猴子)学生自读4~7自然段、读后你觉得小猴子怎样?(聪明)聪明在哪儿呢?(它尝了呀)小猴子真聪明(边说边板书:聪明 敢尝、)

  ⑴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来时的表现(课件出示第4段)并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师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多了一个“迫不及待”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

  ⑵ 我们再来瞧瞧小猴子是怎么吃的?(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生找出句子读一读,并做做动作,然后师用课件出示: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师抽1人,让其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读后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

  7、当小兔子和松鼠吃着甜甜的葡萄时,他们头脑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请孩子们听听(出示课件播放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⑴ 议一议: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你能帮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然后抽生汇报。

  ⑵ 说一说: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抽生说说,从而引导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自己应该亲自尝试一下,不要轻意相信别人的话)。

  8、演一演:师请四位学生上前面各饰一个角色、老师读旁白,合作表演课本剧。

  9、读一读:很多孩子都想表演,下节课老师安排你们四人一组全都表演一下,看谁演得好并评出最佳演员,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全文。

  (分四个大组,老师读叙述部分)

  四、迁移运用

  1、学生看图复述故事。

  2、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小猴子那样,遇到不了解的事物一定要亲自尝试一下,做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狐狸图 小兔子和小松鼠图 猴子图

  狡 老 轻 聪 敢

  猾 实 信 明 尝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目标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登高》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

  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板书:理性的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

  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

  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表达语言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引入:

  1、 板书夏天。看到夏天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随机积累一些成语,如:汗流浃背挥汗如雨汗如雨下等)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4课夏天,看看文中写的是怎样的一个夏天?

  二、 初读课文

  1、 (1)自由读文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组长检查组员绳子的读音,比较难的字组员一起想个好办法记住。

  (3)抽查各小组生字掌握情况。并当场书空听写:圈柳烤

  2、 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哪一段写下雷雨时的情景?

  (1) 找。

  (2) 指名读,比赛读,读出雨的大。

  3、 理清课文

  第1-2 节写雷雨前

  第3 节写雷雨时

  第4-6 节写雷雨后

  三、 学习雷雨前部分

  1、 自由读,读后说说这是个怎样的夏天?(学生充分说)

  2、 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热字,你从哪里感受到天气热?

  (1) 学生充分说。

  (2) 读,读出雨前的闷热,比赛读。

  3、 如果要你给文中雷雨前画一幅画,你打算怎么画出那份闷热?

  (1)课文适当展开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再读,读出雨前的闷热。

  (3) 背雨前部分。

  4、 太阳像个大火球时,热得不得了。其实,雷雨前没有太阳的闷热也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1) 出示茅盾名篇《雷雨前》片段。

  (2) 师范读,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一起解决。

  (3) 学生自由读,这是个怎样的天气?你从哪里读懂的?

  (4) 相机指名有感情读出来。

  5、 炎炎夏日,天气又闷又热,多么希望老天能下一场雨啊!茅盾《雷雨前》最后一句就是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此时真的下雷雨了,而且哗哗哗下得很大,你的心情怎样?

  (1) 学生充分说。

  (2) 再回头读雷雨时部分,此时除了读出雨的大,还要读出痛快高兴。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

  四、作业 :《课堂作业 》第2和第6题。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七篇

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5.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十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7.【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8.【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