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9 19:21: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姥 lao( ) 炊 chui ( ) 歇xie ( )nao( ) cui ( ) xi ( )

  2·填字成词。

  身( )其境 ( )人入胜 ( )生难忘 ( )( )动听 教( )之恩 戛然而( )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②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绐一年级上课)

  ③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他把《一去二三里》这苜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是什玄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田老师教技艺高超,作者在四年中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老师的教育熏,从内心发出对老师的赞美)

  (3)指导朗读。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田老师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心田播撒知识的种子。)

  我们应该怎样读?(深情地回忆,对老师的赞美、怀念之情要自然流露)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女生齐读。

  3·细读第三段(第8、9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

  (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

  (4)指导朗读

  这一段记叙有如浓墨泼洒的重笔描绘。老师的教诲使作者如浴春雨,终生难忘。让我们带着深情对老师唱一苜赞美之歌。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小结并板书。

  难忘:

  像40年前

  行礼

  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辨别组词。

  娓( ) 炊 ( ) 歇 ( )诲( )尾( ) 吹( )息 ( )海 ( )

  2·订正下面一句话中的错别字。他先把这苜诗念一篇,又连起来讲一篇,然后,遍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起来。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宇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歇歇脚恭恭敬敬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2、初步认识近义词。

  3、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

  4、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义词识字。

  【教学难点】

  认识近义词,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收集风景名胜地区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3、师生互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字,检验认字情况。

  6、给生字找朋友:

  退──腿险──脸读──卖反──饭间──简

  7、“我说你说”──师生对说反义词:

  ⑴说教材里的词:

  补充:好──坏新──旧上──下高──矮

  明──暗开──关来──去前──后

  多──少重──轻

  ⑵生生对说反义词。

  二、学习“日积月累”──我会选

  1、学生自读词语,看能否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

  ⑴老师站在脚室的中央。

  ⑵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中心与中央意思相近,是近义词。)

  3、选词配对,在读一读。

  4、扩展:你还能说出一些近义词吗?

  三、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对反义词比赛:师与生对。比一比看谁对得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连线:

  ①找近义词②找反义词

  美丽著名正简单

  特别漂亮复杂反

  中心非常买关

  有名中央安全卖

  愉快快乐开危险

  二、学习“读读说说”

  1、出示“!”与“。”,讲解感叹句与陈述句。

  2、读句子,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的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

  ⑴前是感叹句,后是陈述句。

  ⑵因为“花坛真漂亮“,所以“我要把他拍下来”。

  4、方照例句说句子:

  北京真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

  5、 仿照例句完成第三句。

  6、 同桌互相仿说句子。

  三、学习“我会读”

  1、学生自读诗歌。

  2、小组互读,比一比看谁最先背诵。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展示台(交流课外识字的途迳)

  1、展示课外识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第三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展示自己收集的风景名胜资料,让学生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己关心的风景名胜。

  2、在展示过程中选择好自己的交流对象,组成“旅游团”。

  二、分组交流

  学生自由选择下列交流方式:

  1、 “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

  2、各小组推选出来的“导游”互相交换到别组带队。

  四、总结

  1、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

  2、评出“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注意转变角度,思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明白乌鸦是怎样喝水的。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动脑筋克服困难。

  3.学会生字词,能区别“到处”和“处处”、“什么”和“怎么”、“办法”和“用法”的不同意思。

  【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言

  谁见过乌鸦,说说它是什么样子?

  乌鸦虽然样子不美,歌声不悦耳,可它很聪明,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就是一只聪明的乌鸦。

  二、指导看图。

  大家先一幅一幅仔细看,再把三幅图连起来看,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乌鸦看见瓶子有水,可是喝不着,它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它就喝着水了。)

  三、读课文

  图的内容是这样的,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1.同学自己轻声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四、逐段对照图,朗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图。

  1.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写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上词

  kě hē zhǎo

  渴了 喝水 找水

  让学生注意“找”是卷舌音

  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喝:用嘴喝,所以是口字旁。

  2.看第一幅图,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乌鸦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可是喝不到水)板书其中生字,并读一读。怎么办呢?注意“怎”是平舌音。结合课文内容说词义。没有办法时自己问自己,也是自己在想办法。

  3.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写了什么?(乌鸦看见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认读生字词。

  Pángxǔ bànfǎ

  旁边 许多 办法

  结合生活实际或课文理解词义。旁边:石子在瓶子的旁边。

  许多:很多。

  办法:乌鸦看见石子,就想出怎么做能喝到水。

  4.看第二、三幅图,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乌鸦把石子一个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认读生字。

  gāo

  升高

  看图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升高:瓶子里的水原来在瓶中间,放了石子后,水就到瓶口水位升高了。

  五、看图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了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地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三、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全篇围绕一个“竹”字,着力描摹竹影之神韵、抒写画竹之趣,运用对比、描写、对话、动作等多种技法,生动描写出“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时的童真童趣。本课设计意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作者丰子恺卓越的音乐、美术才能的背景下,运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生活态度,学习作者重点围绕竹影之趣、描摹竹影之法,全文一气贯通而又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分组研究

  课前围绕以下课题以组为单位上网查找资料,并作简单研究:

  1、丰子恺的生平资料、绘画资料、文学资料,重点要结合课文谈谈“我眼中的丰子恺”。

  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细微观察力的人,从他在文中第二段的描写可以看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从上句中还可见他有不凡的语言表现力;再比如,我眼中的丰子恺是个有着丰厚艺术修养的人 ──在描写竹影时,他用到了很多美术和音乐的术语“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另外,还可以看出丰子恺是个有童趣的人……等等。

  2、收集查找郑板桥、吴昌硕的竹画以及西方油画各一幅,结合课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进行比较。

  二、课文研读

  1、添置背景:

  本文是一个兼具音乐、美术、文学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大师的一篇生活随笔。作为艺术大师,在他的眼里,竹影是怎样的,美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描摹的。请为“竹影”添置一个油画般的背景,摘录文中对竹影描写的语言,整体理解感受竹影的神韵之美。

  学生结合课文语言描述背景: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

  2、精研细读:

  ⑴ 寻趣说趣—体验童趣和童真。单有形似的竹影描述,本文的可读性就会大大降低,其内在的神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趣。

  ① 找一找:

  清风明月的夜晚多么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好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得有趣吗?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用“我觉得 ( )是有趣的,我认为其中的趣味在于( )”这样的句子,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并体验竹影之趣。

  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

  比如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② 说一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模仿课文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往事也是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也有一些艺术的发现。

  ⑵ 审美赏美—从影到画深入浅出:

  ① 读一读:

  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描摹生动的语句,评点其妙处,玩味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

  ② 想一想:

  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想一想这句话在自己脑中呈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根据自己的感觉赏析这句话,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很美,用同样的方式赏析。

  教师引导 (亦可学生自由发言):“参差不齐”描写了竹影与孩子们的墨竹创作渐渐脱开移位的情形。“好像脱了版的印刷”比喻新颖贴切,生动描绘出月亮渐渐升高与其先时画的竹影不吻合,形成叠影的美妙画面,从而可以看出作者观物如微,联想丰富,笔下文字很有生有生活情趣。

  学生赏析其他句子。

  3、课堂小结: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就存在与我们日常行为当中(像用泥巴造城堡其实是孕育着一种建筑艺术,用雪堆娃娃孕育着一种雕刻艺术,用野花编花环孕育着一种装饰艺术)。或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创造艺术之美。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在创设的情境中,体味作者的艺术魅力,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景

  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丰子恺的名作──同名漫画、散文《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老师配乐朗诵,学生评议,体会丰子恺文如其画,画如其文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三、品美析美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四、走进童年

  师生一起朗诵: “时光带走我们的童年,让我们长大;岁月增长我们的阅历,让我们成熟。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童趣》和《竹影》都是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仿照以上两篇写法,写一个故事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孩子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所以教学本课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扩展孩子的思维。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凭借远教资源里生动的动画,直观美丽的图片展示课文中呈现的美,使教材中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课文,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台电视、一台DV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

  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

  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池塘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引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播放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3、出示生词,认读词语,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再次借助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在生字词语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荷叶引来了哪些小伙伴,他们对荷叶说了什么?

  2、信息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3、品读感悟2~5自然段,体会小伙伴的快乐心情:

  ⑴ 重点引导体会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

  抓住“躺”、“亮晶晶”、“摇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水珠,通过朗读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⑵ 引导孩子在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感悟:

  师:小水珠在荷叶上玩得可舒服了,那其他3个小伙伴在这一池荷叶中会做些什么呢?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同桌说一说。

  ① 第3自然段:

  出示图片,抓住“立”、“展开”来理解。

  指名读 、动作表演读,引导读出快乐的心情。

  ② 第4自然段:

  结合图片,引导理解“蹲着”。

  想象: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看到四周的风景它会唱些什么呢?

  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唱得最开心。

  ③ 第5自然段:

  抓住“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进行体验,通过表演读、小组赛读感受小鱼的快乐。

  4、分小组读全文。

  5、全班动作表演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发挥想象。在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大自然喜爱和向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引导想象:

  荷叶不仅是夏日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还是大家的好朋友。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来玩,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图) 躺 摇篮

  小蜻蜓(图) 立 停机坪

  小青蛙(图) 蹲 歌台

  小鱼儿(图) 游 凉伞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8篇

2.【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

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

4.【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五篇

5.【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6.【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8.【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7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