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悄然远逝,大自然的脚步已经迈进了秋天的大门,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成语来说一下。
2、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天的美丽。(放幻灯片)
3、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容易引起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南宋诗人叶绍翁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夜书所见》——板书。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古诗。
1、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放幻灯片)
2、一读准确。
(1)、师范读。
(2)、抽生读,正音:“挑”读三声。
(3)、小组内互读,要读准确。
3、二读入情。
(1)、读得入情,就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来理解一下,作者动了什么情?
客情:在外旅客思念家乡的感情。
秋风落叶,凋零之感,作者郁闷忧伤,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3)、看着注释,自己把诗句的意思说一下。(组内交流)
(4)、抽生回答。
(5)、理解后两句的意思,看着诗句,你都看到了什么?(儿童、篱笆)。重点解释促织——蟋蟀。
(6)、看着注释解释后两句的意思。(先组内交流,再展示回答)
4、三读背诵。
刚才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我们来试着背诵。
三、链接
秋韵里,诗人感怀秋意,写下了多少离愁的赞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读诗:《长亭送别》《菊花》《《芙蓉楼送辛渐》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一)
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
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3
一、教材目标指向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教材内容及其定位
《唐诗宋词选读》应该放在高中1.25年必修、1.75年选修和大学选修的宏观视野内观照,从而准确加以定位。《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1.25年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好处”;再其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
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密咏恬吟、品赏韵味,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别具慧眼、善于见异。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3)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滕王阁(王勃)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2
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3)
望月怀远(张九龄)+山居秋暝(王维)1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1
燕歌行(高适)1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3)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2
将进酒(李白)1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3)
兵车行(杜甫)2
旅夜书怀(杜甫)1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3)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1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西塞山怀古(刘禹锡)1
天上谣(李贺)1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3)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1
九曰齐山登高(杜牧)1
长安晚秋(赵嘏)+商山早行(温庭筠)1
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3)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1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1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1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4)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1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1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1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1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2)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1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1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3)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1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1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1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4)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1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1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陆游)1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1
12.“龙腾虎掷”稼轩词(2)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1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1
【《唐诗宋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描写春天的唐诗宋词11-14
有关唐诗宋词作文11-06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08-07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11-15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10-30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10-26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08-09
教学设计08-23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有关唐诗宋词作文500字三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