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14 20:18:5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梅花魂》源于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学习本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朧”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查阅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学唱《我的中国心》。3、音乐《红梅赞》《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音乐《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3、师:赏美丽的红梅,听优美的歌曲,我们眼前似乎绽放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谁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梅花的句子吗?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4、交流。

  生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生2:“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生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5、师:同学们读书真用心,找得也非常准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梅花魂》(板书课题 6、梅花魂)。同学们,你们对《梅花魂》的“魂”是怎样理解的?

  6、学生自由交流;归纳:魂,指的是精神,也就是梅花的精神。

  7、师: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画记号(生字新词、最感兴趣的句子)

  2、学习新词,扫清障碍。(课件出示新词)

  读准字音:分fè外、抹mā净、低头折zhé节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不甚在意、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3、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思·议: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4、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

  5、指导、订正。

  课文围绕梅花,共写了五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同学们,课文在写这五件事时候,几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哭”,你知

  道一共有几次?外祖父为什么而哭?

  生1:课文共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哭。分别在第2节、第11节、第15节。

  2、师:你找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读书是多么的细心呀!谁能读一读描写“三哭”的句子?

  生2: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生3:“??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生4:“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3、品味“三哭”

  一哭:教“我”唐诗、宋词时。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情

  ①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对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在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从课文的插图中我们不难看,当时她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虽然她记住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于是,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好多好多的疑惑,那么小小年纪的“我”有哪些疑问呢?

  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③交流。

  生:她不懂得外祖父在教唐诗宋时,为什么会落泪。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老师,我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这三首表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或依依惜别情。

  生:老师,我认为,当时身居异国的外祖父的情况就与身居异乡的王维差不多。身居它乡的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因不能回家,所以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而身居异国的外祖父,他永远都回不了祖国,更见不到家乡的亲人,读诗词,正好勾起了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他就落泪了。

  师:同学们体会得是多么深刻!是呀,诗句是不浓浓的乡思,读诗的外祖父何尝不是这样!

  ④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⑤师:从课文的第二自然中我们不难看出,外祖父非常慈祥、和蔼可亲——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可是,当我在一幅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时,外祖父为什么要“训斥我妈”呢?

  生: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祖父对那一幅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当“我”弄脏了墨梅图时,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丝慢慢抹净。可见他对墨梅图是多么的喜爱。

  生:老师,我认为外祖父不仅仅是对墨梅的爱惜,更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因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她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对祖国无限的爱。

  生??

  师:同学说得太好啦!是呀,梅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二哭,得知不能回国时。体会外祖父无法回家的伤感。

  1、对话朗读4—13自然段。

  2、品读第二次哭的情感。

  师:同学们,外祖父当得知可以回国,也他自己却不能回去时,却在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面前放声地哭了起来,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前面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其中有这样诗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归”和“愁”真切反应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回归之情。而当有机会回到故乡的时候,他却不能回去,他又怎能不哭呢?

  生:这一哭,哭出的是他内的无限感伤!

  生:这一哭,体现的是他对故乡、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师:这一哭,所表现的是这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爱。

  3、重点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外祖父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①画出重点词语。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愈??愈??相当于“越??越??”)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②点拨归纳。“梅花魂”是指: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理解“秉性”)

  ③深入品味外祖父说的话。“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作梅花?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文天祥、岳飞、刘胡兰、江姐、钱学森、小英雄雨来、??)

  三哭,送“我们”上船时。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情爱国情。

  交流:①在什么情况下,外公第三掉泪?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外公哭了?(泪眼蒙胧)

  ②外祖父把珍爱梅花图送给了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是如何理解外公这一举动的?

  四、赏读课文,升华情感。

  1、品味外祖父两次送“我”梅花的意义。

  第一次送“我”用白杭丝绸包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的墨梅图。

  第二次在船上递给“我”一色雪白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2、指名有感情地示范性朗读第13自然段;全班齐读第13节。

  3、男女生轮读首尾两自然,体会这两节的联系及这样的好处。

  五、拓展延伸,积累知识

  1、朗读《故乡》(“阅读链接”)《斗笠》(选学课文2)

  2、齐唱《我的中国心》

  3、课后积累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浣溪沙》

  4、课件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板书设计:

  6、梅花魂(陈慧瑛)

  梅花 魂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最有品格

  愈寒冷、愈风欺雪压 最有灵魂

  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外祖父

  分外爱惜墨梅图 顶天立地

  送我墨梅图不低头折节

  送我梅花手绢

  (眷念祖国的心)

  看到梅花??想起??外祖父(首尾呼应)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会写回、因两个生字,知道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识字卡片课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入情境

  1、师:同学们,上周末,丁丁和妈妈旅游去了,今天他带来了美丽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想知道他去的是哪里吗?丁丁说,听了这个声音你们就知道了?(播放音乐)

  2、师问:知道是哪里吗?(大海边)想看看大海怎样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带来的照片(播放相应的图片)

  3、师:你觉得大海怎样?

  二、相互问答,学会读

  1、师:大海真的很美很大,今天老师想介绍刘饶民爷爷写的一首儿童诗给大家,知道诗的名字吗?

  2、教师板书:海水。请大家大声的读两遍。

  3、现在我们翻开语文书28页,先自己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

  4、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了,那么现在同桌三人一起读一读课文和生字宝宝,注意要互相帮助。学生读书,教师相机指导。

  5、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遍,看看还不认识的字,能不能马上被你记下来,注意要怎么听呀,对了手指着听。

  6、现在有没有勇敢的孩子能来到讲台上指着屏幕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得认真听,等一下老师请人来评一评。

  7、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们的优点一起来读课文吧。

  8、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也就是说刘饶民爷爷向海水提了两个问题,分别是教师板书:蓝咸

  9、师:老师现在请女生来问,男生来回答,老师读旁白。(读的很大声,可是大海是怎么回答的呀?(笑着)那我们就再来一次,记得笑着来回答。

  10、男女生分角色读,并询问海水的怀里抱着天,为什么就变成蓝色的呢

  11、教师继续问: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生回答要答出表情。

  12、教师:海那么大,海水那么多,渔人的汗却弄咸了海水?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渔人生活的艰辛)

  三、体会艰辛,认字词

  1、师:老师,真想为渔人做件事,让他们少留些汗,你们想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到海里寻找其中的宝物,给渔人带来更多的惊喜吧!(海里有好多鱼,你们捕到它的时候就大声读出它身上的词语,让渔夫高兴高兴吧)在这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会回和因字的正确写法。

  2、收获这么多渔夫一定很高兴,他在家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几道菜呢,让我们去他家做客吧。咦!渔夫家吗,门前有这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3、生齐读生字。

  4、小朋友们让我们进去吧。渔夫端出一盘盘点心招待你们,猜猜第一个盘子上写着什么吧。教师说字学生猜,什回因汗流笑抱等

  5流了汗中流汗有什么共同点还能说出什么字。

  6、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家吧。

  四、拓展延伸,学编诗

  1、师听你们这么有感情的读后,老师觉得自己也能像他这样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诗了,你们行吗?

  2、老师先请你们看图然后也来编一编诗歌。教师予以鼓励

  3、小结:从你们的问答中,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像个诗人了,老师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啊他可能会让你成为一个很棒的诗人哦。

  4、现在让我们一年三班的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吧。

  5、自由背诵课文。

  五、书写生字回和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 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看到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 是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 图上有哪些景物?

  2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 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书,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相互检查一下,读音有没有错误。

  3 出示词语

  (1)自由读

  (2)这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3)指名读,齐读

  (4)小组组织找朋友,你说我猜的游戏,加强生字读音

  (5)看图理解图意

  (6)齐读生字词

  四、教学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卡片,依次认读

  2 按笔顺书写生字

  3 教师范写

  4 学生在《习字帖》上描红、临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朗读课文

  二、看图说话

  1 看图,运用书上的词语练习说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

  2 四人小组交流,选派一名说的最好的上台说。

  3 指名说,师生评议

  三、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

  准备好导游解说词,评选出最佳小导游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3、指导朗读。

  4、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 zhai)菜 刁难(nan nan) 三伏盛(sheng cheng)夏

  薅(hao ru)草 机灵(ling ling) 数(shu shu)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第二课时

  一、亮标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姥姥的剪纸》,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b、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c、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d、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学习课文4-6小节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

  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三、学习7-12小节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

  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的兔子,( )的兔子,( )的兔子;( )的老牛,( )的老牛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的兔子和( )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四、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4、小结: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齐读课文末节。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六、作业

  基础题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

  广结善缘,心灵手巧

  姥姥的剪纸 ―――――――――――→ 我

  ←―――――――――――

  亲 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学习任务概述

  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一)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初中三年级的一堂化学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合价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实例,提出化合价的概念,总结化合价的规律。

  (三)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之后,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化合价的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能力基础

  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

  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

  1.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基础

  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2、渗透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

  3、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4、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 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单元课题四中的内容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新教材对化合价这一部分内容不要求认识化合价的定义,不要求认识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目和正负是根据什么得到的。这部分知识点和旧教材相比理解的程度变了。只可以简单的

  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共价化合物只能一字不提。所以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只能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里,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靠记忆解决。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几种元素如:氢、氧、钠、钾、镁、铝、铁、硫、氯等的化合价和常见的变价。这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下子熟记表列所有元素的全部化合价。应该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记的程度。对于那些短期内背熟而长期不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到用时可能又记不清了;相反,通过练习抓住化合价、化学式的相关联系和初中化学里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便可很快地推算出一些未知元素在给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这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关于化合价的命题进行练习。以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飞跃。对于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解题,课文给出的比较清晰,明了解题步骤、方法。所以课堂教学应以讲练结合、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2、使用化合价规则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六、评价量规

  七、学习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八、问题情景创设

  在复习化学式及周围数字的含义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式中的这些数字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出本节的主题:化合价。通过举例分析化合价和化学式。通过举例分析硫化氢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合价的实质。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过程与方法:运用案例,学会表达“拒绝”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拒绝”过程中,体会文明礼貌,表达得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拒绝别人。

  教学难点:学会拒绝别人时的语气要婉转。

  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委婉表达拒绝的策略。 学生学法:凭借师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拒绝”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准备:相关的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拒绝”内容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

  一、 审题,明确交际要求:

  1、 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学会拒绝”做启发谈话。

  同学们,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

  是的,我们要学会拒绝。

  2、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 指导创设练说情境:

  1、 学生读一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怎样去拒绝。

  2、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分问题练说怎样去拒绝。

  3、 每组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三、 反馈,师生互动评议:

  1、 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 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他们在离开现实生活来实现口语交际的有效性几乎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说所做让他们用语言表述出来,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以课本中的三个案例为突破口,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的专项训练奠定了基础。其次,交给他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着重引导学生实现如何委婉地拒绝的方式。第三,在校生讨论中明辨道理,并达成共识。学生在如何拒绝的方式方法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辩,这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明白了“委婉表达”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

  1.范读课文。

  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

  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

  4.生自由朗读。

  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

  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

  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

  (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分组表演借尾巴

  1.分组,分角色。

  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

  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

  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

  (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2.全班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

  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

  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续编故事

  小壁虎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哪些朋友呢?它会怎么说?它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再配上漂亮的图画,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好吗?

  (给孩子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图 小壁虎图

  蛇图 断尾壁虎图 燕子图

  老牛图 壁虎妈妈图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2.【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7篇

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九篇

4.【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锦集8篇

5.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八篇

6.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

7.【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10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