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0-10 10:09: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能感受课文的叙述层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课文各部分内容。

  2、在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读中,感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分类搜集成语:

  (1)形容注意力集中、专心的成语:(2)形容技艺水平高的成语:

  (3)形容勤奋刻苦的成语:(4)形容持之以恒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映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

  1、这是太极洞里的什么景点?看到图片上的石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情景就是滴水穿石的现象。

  2、听到什么声音?听到这样的滴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课文用这些词语讲述了滴水穿石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看到这样的现象,听着这样的滴水声,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并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作者在想到这些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二、品读事例

  1、过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接下来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的事例?映示李时珍的事例。

  3、映示自读练习题

  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努力的结果是:。

  5、讨论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词语“不懈努力”:哪个词最能体现“不懈努力”?他二十几年一直干什么?

  (2)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什么?

  (3)

  (4)指名练读:

  师生评议,通过读后评议指导读好“翻山越岭”等词语,先读好词语再读好句子。

  同时提醒学生读好其他要重读的词语

  如果学生朗读不能很好地处理轻重,则教师范读,范读后,提问:你们听出来老师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吗?

  随机介绍《本草纲目》,指导读好“本草纲目”和“巨著”。

  (5)自由练读

  (6)齐读

  6、过渡:从李时珍的事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爱迪生和齐白石又是怎样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呢?映示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请大家用刚才学习李时珍事例的方法来学习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事例。

  (1)映示自读要求:

  轻声朗读两个事例,找出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映示爱迪生的事例。

  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说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强调这些词语?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肯定。

  随机抓住学生提到的词语中的关键词语品读。

  抓住迷恋、孜孜不倦想象并描述爱迪生做电学实验研究时的情景。

  由“自谋生计”引出故事,感受爱迪生的非凡成果,适时指导朗读。点拨:爱迪生在挫折面前仍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随机指导学生读好并列词语的节奏。

  (4)自由练读,齐读。

  (5)映示齐白石的事例。

  引导:读了齐白石的事例后,齐白石的哪一点或者事例中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引导朗读学生交流这句话为什么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句话中哪几个词应该要读好。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关键词语:坚持不懈等,练读一句话,欣赏齐白石炉火纯青的艺术作品。

  点拨:齐白石在成就面前是仍能继续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6)指名朗读完整事例。

  (7)齐读

  7、引出省略号:能说明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想做的事情的事例还有吗?从哪看出来的?课后查找事例,组织一个故事交流会,比一比谁的故事讲的好。

  8、如果要是用一两句简短的'话,对课文所介绍的三个事例进行一个概括,应该怎样说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映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段话。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这段话。

  点拨: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词语。理解“顽石”和“滴穿”

  点拨:古今中外这四个字分别对应的文中事例是哪一个。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遇到的顽石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9、打开课本,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现在我们知道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要是不这样去做,那又会怎样呢?课文用“雨水”作了一个对比。

  2、映示第四自然段

  雨水是怎么做的呢?课文说得非常具体,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把它说得简单一些吗?

  四、品读启示

  1、小结:课文三四自然段分别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说明了“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是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这个观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2、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映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这句话里,有两对反义词,你能发现吗?这两对反义词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

  4、像这样一种说法,把一对反义词用“而不”连起来,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勤奋而不懒惰,骄傲而不谦虚:为什么要把他们连在一起说?对比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个,这里是为了突出什么?还有一种办法能证明这句话确实是为了突出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映示两句话读,先读没有对比的句子,再读有对比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有没有什么变化。

  5、指名练读,齐读。

  6、讨论:作者还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个启示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个什么关联词?

  7、读了这个启示,你想到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只要……就……”来说一说你的想法?(6和7机动处理)

  五、布置作业

  讨论: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干什么?

  作业超市:

  1、查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事例,举办故事会。

  2、选择一个人,把《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内容较为具体地复述给他听。先想一想:讲给谁听?为什么要讲给他听?

  3、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种自然现象,再弄清它的形成过程,然后想想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模仿课文的结构,把你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目标专一

  14滴水穿石的启示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2

  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有怎样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会”,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一、复习。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节)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

  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

  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3、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要求:

  (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

  (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

  (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4、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我们要好好品读。

  2、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绳锯精卫聚沙

  只要工夫深,

  五、作业

  1、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评析: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课的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中是否渗透或体现了教学思想。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竭力想在我的教学中体现以下思想:

  1、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在理解“持之以恒”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课件设计了水滴从岩石上方不停地往下滴的镜头,配上滴水的声音,辅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持续一分钟后——这时间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已经足够长了,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再比如在强化“滴水穿石”精神的时候,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头像和音乐,加上教师的语言渲染,一下子把学生的兴奋点提到最高处。可以说,课件的辅助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尽量做到训练和感悟并举。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点,比如对“持之以恒”这一词语的理解;比如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对“滴水穿石”启示的出示等等。

  3、尽量和学生“平等对话”。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式”学习方式,目标就是老师和学生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学中我采用“师生朗读比赛”这一形式,这自然是有“示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学生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4、尽量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通过广泛的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一、对“滴水穿石”的成因这一部分学得不好。教学这部分时,我的目的在于教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理解内容,因此做了一个示范,谈了自己对“接连不断”的理解。谁知学生一点也不买帐,自己谈自己的,陆雅丹的想法甚至早已超越了本段教学,显得很深刻了。这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好不容易才生拉硬扯地把他们的思路拉回来(拉回我的教案)。可见我的备课中还没有备好学生,(他们课前为了上好课,对课文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预习)可见我的备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课上还是以我的教案为中心。

  二、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些很好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三、对教材不敢大胆取舍,囿于教材。课文最后作者把太极洞内的水滴和雨水比较,进一步说明水滴的锲而不舍,借此揭示“启示”,其实“雨水”这段比较是多余的,但要讲到“启示”,就必须讲到雨水。在教学过程中,我怎么讲都觉得别扭,但还是讲了,颇有画蛇添足的味道。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查字典或上下文初步理解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点。

  4.摘录四字词语和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我们来做一个抢答游戏,每一幅图都蕴含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如果你知道,请在啲嘟声后抢答。

  出示成语“铁杵磨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让学生讲述其意思,并引导发现其共同之处,进而揭示课题。

  齐齐乐投票器的抢答功能

  齐读这些成语。

  这几个成语都包含同一个意思:只要目标专一,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一、揣摩图画,揭示课题

  1、【出示图画】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看到水滴不停地滴,把石头滴出了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听到了水滴的声音)

  2、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看老师书写这个成语(板书:滴水穿石)谁来读一读这个成语?

  3、人们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得出了一些思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4、请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课题,齐读课题。

  5、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通过看到的一种现象,提出了观点,并用大量的事例来真是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学们自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作者由现象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用那些事例来证实观点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呢?

  2、检查四字词语。

  (1)我们先看看文中的生字新词。

  本草纲目小贩自谋生计迷恋专利权自勉(指名读齐读)

  (2)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请同学们读一读

  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

  指名读,相机纠错。如“锲qiè”,学生可能读成“qì”。“琢”

  道:在这里是“说”的意思锲:是雕刻

  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练到炉里德货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石,就算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请你选选哪些词语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我将分两组让你们选择。投票器进行多选。注意反馈。

  齐读选中的词语。

  三、精读课文,深入其中。

  1、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中。课文的.第几小节讲述的是作者看到的现象,并由此现象提出的观点了呢?

  (1)出示课文的第一、二小节。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读读这两小节。

  作者由看到的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看这段话,标红: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

  作者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后自己又回答了这个问题。像这样的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

  (3)标红: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需要你回答吗?像这样只问不答,却知道答案的句子叫“反问句”

  这两种类型的句子在课文中还有,你能找到吗?

  (4)出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出示:你看,古今中外的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让我们再次把表明作者观点的这段话读好。齐读

  2、为了使自己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作为论证,请你读读课文3-4小节,说说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

  板书: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板书)

  3、正面事例论证。

  (1)作者用这三位人物从正面论证观点,而雨滴则是从反面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再朗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三位当中,你最敬佩的是谁?可以联系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想法?我们要关注里面的每个词,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甚至是其中的一个标点。

  (2)交流:

  a、我最敬佩“李时珍”(请你将描写李时珍的话读一读)。

  引导学生关注:从小立志学医。访名师、尝草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写成巨著来谈。

  板书:不懈努力著书立说

  b、我最敬佩“爱迪生”。读相关的话。

  引导关注“迷恋”电学实验研究一千多项发明。

  补充: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你还知道爱迪生在发明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故事吗?

  为了电丝他就尝试了1063中,每一种都是经过几百次,甚至是上千次的实验,每一次失败,爱迪生都没有放弃。

  板书:孜孜不倦发明创造

  爱迪生家境贫困,但他有没有放弃过对电学的追求,这就是“迷恋”,他的这种迷恋就具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读段落。

  c、我最敬佩“齐白石”(读);

  引导关注:数十年,么有停止炉火纯青

  板书:不懈努力炉火纯青

  4、出示:古今中外的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读)

  4、反面事例论证

  (1)请同学读这个事例。其他同学思考雨水和水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相同点:都是水,都从高处落下

  不同:雨水比较的分散,是绝大多数时间是斜的,而水滴永远是直滴下来,在同一个地方。

  (3)这也就是为何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齐读: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5、通过大量的事实证实了作者的观点,因此在文章的结束时,作者给出着这样的结论: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五、布置作业

  围绕这个论点,从自己的身边或是知道的名人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论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

  李时珍不懈努力著书立说

  论点论证正面爱迪生孜孜不倦创造发明结论

  (目标专一齐白石坚持不懈炉火纯青

  持之以恒)反面雨点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学习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通了课文,理清了课文思路,同时也了解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深入体会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启示。齐读课题。

  2,概括课文内容: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谁能围绕课文题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写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观点,接着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例子,(板书人名)并与雨水进行比较,给我们一个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导学生说清文路:现象启示——举例说明——揭示观点)

  3,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二)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1,听滴水声,看图片,悟启示。

  你们听,这是……指名说,你们看,这就是滴水穿石的情景,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个奇观形成了过程的呢指名朗读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

  2,教师引读,指导学生朗读

  是啊,几百年过去了,在这块石头的上方,

  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在这块石头的上方,

  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

  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任时光流逝,水滴仍在坚守着它的目标

  出示:……直到如今,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依然( )

  3,联想词语

  读到这儿,相信滴水穿石的过程一定已经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中.由此,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呢为什么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时间久远没有中断

  目标专一:始终滴在同一个地方;

  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反向来思考)

  4,出示词语,读词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5,引读第二节,并理解反问句。

  这句话告诉我们……指名说。

  6,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滴用来几万年乃至更长时间锲而不舍最终滴穿石头。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浏览课文,概括三个事例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课文给我们举了三个生动的例子,请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注意老师的提示:谁时间怎样做结果

  2,点明学习方法,重点出示三个词语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出示(先抓关键词,再联系课文语句和资料,想象当时的情景)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你关注到的语句,细细品读。

  3,分享学习所得。

  a李时珍

  (1)相关句子: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2)引导品读词语:翻山越岭,走遍,访名医,尝药草

  (3)了解巨著:

  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这本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出示相关介绍,指名朗读。

  (4)指导朗读:

  b爱迪生

  (1)相关句子: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2)引导品读词语:迷恋毕生孜孜不倦一千多项

  迷恋补充自己知道的关于爱迪生的轶事。研究灯丝,一千多次尝试,小时候火车实验被打聋耳朵,忘记参加自己的婚礼……

  (4)指导朗读

  c齐白石

  (1)相关句子: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这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2)引导品读:不教一日闲过,每日作画三幅,炉火纯青

  (3)欣赏作品,感受艺术境界

  (4)带着对白石老人的敬仰之情读句子

  (5)明理:课文学到这儿,让我们明白了:

  出示:( ),( ),(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 )

  出示:( ),( ),(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 )

  一个小小的省略号此时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比如……指名举例

  4,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取得成功的人都有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也是文中三个事例之间的相同之处,如果你再去细细品味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作者对这三个事例的描写还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再次浏览第三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1)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这就是古今中外,你们看,作者选择事例是多么典型!

  2)取得的成功不同

  3)描写的侧重点不同

  a李时珍

  出示句子:轻轻读这个句子,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努力的情景吗

  "苦"文中写到了那些苦呢风餐露宿之苦,跋涉之苦,寻访之苦,尝药之苦……怎一个苦字了得,只是李时珍不说罢了

  b爱迪生

  出示句子:读句子,你会用哪个字来概括

  "乐"迷恋之乐实验之乐发明之乐他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c齐白石

  出示句子:读句子

  "勤"作画之勤学习之勤功夫不负有心人

  补充:齐白石学画虾

  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但一提起他,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然而白石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的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

  再以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

  深谙艺术规律的白石老人将躯体透明的白虾和长臂青虾结合起来,创造了"白石虾",其实这种水墨虾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但是在符合虾的共性的前提下白石鬼斧神工地将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演绎的巧妙致极。

  七十岁以后白石老人画虾已基本定型,但仍在不停的改进,使其趋于完美,八十岁以后他的虾画的已是炉火纯青。活灵活现的虾配上芦苇,水草,慈姑,奇石,翠鸟等等,更以刚劲古拙的书法题上自作的诗句,加上充满力感的印章,成就了千百幅给我们高雅艺术享受的珍贵作品,极大的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画虾仅仅是白石老人的雕虫小技,在他的艺术宝库中千百幅艺术珍品静待我们去观赏学习。

  李时珍之苦,爱迪生之乐,齐白石之勤同样的事例,作者写的时候侧重点却不尽相同,可见作者真是独具匠心啊!

  4,理解句子

  出示"你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注意加引号的词语。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填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的精神,才( ),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理会课文比喻句的精彩:

  读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文中不仅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例子来正面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还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自己读第四节。

  2,雨水速度快,力量大为什么没有滴穿石块呢

  3,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要想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就应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而不应该(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5,练笔:课文学完了,你们领悟到"滴水穿石"启示了吗请你也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写一句揭示"滴水穿石"精神的话。

  (五)总结课文

  在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我的启示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回眸那太极洞内的奇观,聆听着滴水声,这水滴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是啊,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滴水声中,都凝结成这八个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个事例并写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06-25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5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26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16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30

白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0-04

《草原》课时教学设计03-13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06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