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9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
⑴ 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⑵ 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
⑴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⑵ 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6、出示贴字的花盆图片,请学生用“放、班、正、快”等字组词,并将组好的词写在花形图片上。
评选花“开”得又多又快的一组。
大声朗读词语。
活动三: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想象故事中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3、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蝙蝠夜里飞行,
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
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 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 障碍物
超声波 超声波
嘴 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 障碍物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P62 T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⑵大组讨论交流。⑶教师适时点拨。
三、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函数有三种表达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函数解析式法。熟练解决这一问题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完全突破。
1.要求学生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例题介绍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基本步骤,并明确待定系数法的用途和目的,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前面学生一直学习的是已知函数的解析式,然后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从数到形的过程;从这一节课开始,学生反过来学习从形到数,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是整个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在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接触的是已知解析式,再研究函数。而如果没有给解析式,能不能求出解析式呢,这节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用待定系数法可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而对于一次函数,只需要确定两个系数就能确定函数的解析式,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的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基本的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尚可,能通过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判断k和b的符号,会用待定系数法计算简单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两个式子相减,b就可以抵消,所以计算问题不会很大。另外,学生认为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形结合一直反复疑惑,并且对于新题型比较陌生,特别是没有直接给出点或者没有说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够好。
2.学生已经学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初步认识过待定系数法,以前也接触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待定系数法,怎样去用,具体步骤有哪些,进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然后举例说明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相互渗透。
3.如何根据所给的信息找到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利用四种题型(图象、列表、交点、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探寻条件(主要是找两个点),从而突破这个障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待定系数法,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明确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需要一个条件,主要是因为系数的个数所以决定了需要的条件个数。
2、能结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灵活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进而推广利用给定的.信息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入待定系数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并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培养数形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一次函数的四种类型的图象,要学生判断k和b的符号;通过符号确认所在的位置,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初步体会从数到形的思想。
2、讲授例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画出y=x+3图象后去掉解析式,抛出问题,如果给出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学生思考。
以教材例题为主,讲授待定系数法的四个步骤,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找两个点,求出k和b就可以。学生能根据给的两个点的坐标代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且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和b,知道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只需要求出k和b,也就是需要找两个条件,实质上就是找两个点。如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找到两个点,并总结归纳什么是待定系数法。
3用课件呈现多种题型:图象、表格、点的坐标,分别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演示纠解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加深对待定系数法的理解,加强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与反思。目的巩固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步骤。总结主要涉及的题型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到形和从形到数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策划有意义的秋游活动。
2、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能力,能清晰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3、 学会从多种方案中筛选,保留最佳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重点难点
秋游活动如何策划,才能既玩得开心,又节省开支。怎么样的方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突破方法:查找资料,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事先设计一分秋游方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一组秋天景色的美图,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同学们度过了一个炎炎的暑假,夏天已经从我们身过悄然而过,我们走进了凉爽的夏天,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想亲自去看一看‘摸一摸吗?尽情感受一下秋天吧?
二、自主策划,明确交际的方向
同学们,秋天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就让我们出发秋游吧!
1、 你们想到哪里去,用什么方案寻找秋天?
2、 那你又想用什么方法留住你找到的秋天。
三、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分小组设计自己的秋游方案。
四、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评选最佳方案。
1、各人准备好自己的秋游方案。
2、在小组里交流。
3、各小组推荐一份在班上交流。
4、根据节省度,快乐指数评出最佳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领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苏州和杭州适宜人们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仅多,而且幸福快乐)
2、广东省新会市有一处旅游胜地──鸟的天堂,猜一猜: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里适宜鸟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鸟不仅多,而且幸福快乐)
二、读通课文
1、初读全文,谈谈读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学习:不可计数──数的第三声调 应接不暇──暇的日字旁)
2、再读全文,指名练读重点句子。(印象深的句子,喜欢读的句子)
三、研读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文句
1、“鸟的天堂”,盛名远扬,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蜂拥而至,一睹“天堂”中的鸟。可是,大作家巴金和友人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时,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他们看到了什么?
2、自由快速读课文,用“──”划找写大榕树的句段,思考:你感受到什么?
3、体会榕树的大。
(1)句子1: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a.理解: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无以数计 无数 数不清 )
b.重点指导读:真是一株大树。( 通过校园12亩大感知18亩榕树的大 , 读出恍然大悟、惊奇、赞叹的感受)
c.指导读整个句子,感受树的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2)句子2: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朗读感受树的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4、 体会榕树的茂盛。
“鸟的天堂”其实是一株枝干不可计数的大榕树,一株树根不可计数的大榕树,一株仿佛卧在水面上面积有18亩的大榕树。看着看着,巴金爷爷发出了深深地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句子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a、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b、你注意到了那些词,使你体会到了绿叶的多?(一点儿,区别:一簇和一片,堆和叠)
(2)句子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句子,同时体会体会自己的感受。)
(3)出示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指导读。
5、作者没有看到鸟,为什么把大而茂盛的榕树写的那么有生命力,那么美! (体会榕树适合鸟的生活,再次感知“天堂”之意。)
6.过渡:巴金爷爷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虽然有些遗憾,没有看到一只鸟,但是他看到了枝繁叶茂的适合鸟儿生活的大榕树,他知道了当地人特别珍爱这里的环境,特别珍爱“天堂”里的各种各样的鸟。鸟儿生活的情况怎样呢?
四、研读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文句
1.学生读文,用“( )”划找:那些文句让你感受到天堂中鸟特别多,生活特别快乐,特别幸福。
2、指导读句子,感受鸟的多。
(1)句子1: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a、区别“热闹和吵闹”体会鸟多,生活自由、快乐和幸福。
b、指导朗读,感受鸟的多。
(2)句子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a、体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快速读,感受鸟的多。
b、体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舒缓、优雅读,感受鸟的多。(给人想象的空间,体会大作家沉醉其间的感受)
3、指导写句子,感受鸟的多。
句子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看似朴素的句子,精妙地写出了鸟的多,云的变化快,千岛湖鱼的多,足球比赛传球得快,烟花的美丽等等都可以套用着写。(如:湖中的鱼真多,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条,又错过了那条,看见了那条,另一条又游起来了。)
4、指导说句子,感受鸟的乐。
句子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
如果你是画眉鸟,你想对其它鸟、游客、当地的人们和巴金爷爷说些什么?
五、研学最后一节。
1、教师范读。
2、“我”留恋什么?(我留恋那郁郁葱葱的、不断释放生命力的大榕树,我留恋天堂中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各种各样的鸟儿,我留恋真真切切的“鸟的天堂”。)
3、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4、写广告词。
“鸟的天堂”享誉国内,要想誉满全球,必须打造品牌。我们班小才子、小才女很多,我们一起来写写广告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2、学习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读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2、学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解决办法
运用“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归并分层,归纳出整个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初读、导读课文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重点、难点问题,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挂板、字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在国外用法、营、的、日、拉丁文广泛刊印,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点播,师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2)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
1、铺垫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理清层次。
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4、5、6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7自然段: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栽()择()纲()珍()
载()译()钢()诊()
2、填空。
(1)。
查带点字要查部首再查几画选正确解释
记载①年.()②记在书报上。()
严寒酷暑①残酷。()②极,程度深。()
(2)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括号里。
药方药材药物药效药物书
①李时珍暗自记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
③《本草纲目》是一本()。
④他亲口品尝了许多(),判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当时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3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重、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过渡)
(3)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不全”、“不详”、“不对”)他想编成什么样的?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齐读第4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编成了药物书。
他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他编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1)李时珍是药物学家。
(2)李时珍走遍了名山。
2、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记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生地读课文,注意药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这样做有什么危险?
⑤李时珍为什么要请教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
⑥读这段后你有何体会?
⑦分层,概括层意。
⑧出示投影(书中画面)学生描绘。
⑨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2)交流学习第6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说李时珍“终于”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3)交流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思考:为什么《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三)总结全文。
讨论:
1、课文第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那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四)课堂练习。
1、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对的打“”
(1)那时候,行(xíng
há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íng
háng)业。
(2)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chóng
zhòng)新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
(3)李时珍在给病人看病时,特别注意积累(lèi
lěi)经验。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1)李时珍是伟大的()和()。
(2)李时珍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3)李时珍整整花了(),终于编写了一部()的药物书——《》。
七、板书设计
立志学医
11
李时珍
编写原因
积累经验
编书
编写准备
亲自采药
写出巨著
虚心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词语,特别是形容词的学习;模仿本文写法,练写短文《家乡的冬天》。
课型:
自读课。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老舍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板书重点词。
(三)学生查字典。查好的同学上黑板注音。
(四)讲析第1自然段。采取由一般到特殊的提问方式。
1.你对冬天的景色进行过观察吗?冬天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2.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教师小结: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板书:气候温晴
(五)讲析第2自然段。
1.提出下刻问题。(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特殊地形引出"有山有水"这一特点,并板书。)(2)为什么要写济南人的感觉:"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比较映衬来突出济南冬天的暖和)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1、2启然段。
2.写出"慈善""宽敞""澄清"三个词的反义词,并造句。
3.预习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用得贴切的形容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外作业。
(二)讲析3、4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3、4自然段。
2.提问:济南的冬天除了天气温晴、有山有水这两个特点外,作者说,这还算不上济南冬天的最大特色,你可以总结出这个特色吗?(小雪胜景)板书。这个胜景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幻灯打出表格,学生可在书中找答案。答案写于另片上,或把答案盖住。待学生回答后再亮出答案。)
描写对象特征是否用了修辞格
静态写动抒情句及表达的感情
比喻
山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一道白一道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比喻
花衣好象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山腰
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山腰,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露出点粉色
拟人
3.讲述答案时应侧重意境的领会,让学生仿佛看见那种美景,不要止于文字上的答案。
4.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
(三)讲析第5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5自然段。
2.提问:济南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的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用四个字概括这里水的特点。(水藻真绿)板书。绿到什么程度?("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里用了"拿"和"不忍",你认为有什么妙处?(使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用了拟人修辞格)。以上作者写出济南冬天的四个特点,把他对济南冬天的爱传递给了我们。
3.接话竞赛:合上课本,请接话,看谁接得最快、最准。
①济南的冬天四大特点是--②强调气候温晴用的方法是--③济南四周的小山像--④小雪胜景像--⑤水藻真绿,绿的程度--
4.结语:作者写尽济南冬天的特点之后,由分到合,发挥奇特想象,将冬天的济南包在空灵的蓝水晶里,构成一个美的整体。文章到此收笔,让读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5.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1.板书习作题:家乡的冬天。
2.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3.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4.教师作综合评价。
(五)布置课外作业:背诵3、4、5自然段,完成习作《家乡的冬天》。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