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21 10:08: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我家的一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作文训练,从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各项作文能力,使学生乐于作文。

  一、 从生活入手,诱发真情

  一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结束了,星期天对你和家人来说都是最让人放松的日子。那么你们家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呢?是在家招待客人,是打扫卫生,是去参观、旅游,还是去逛公园、商场……

  二、 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写作要求)指读。

  2、学生谈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要点:①要求写“我”家的一个星期天。②在叙事的过程中要写出“我”和家人的感受,突出人物个性特点。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学生交流,丰富写作素材。

  (可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小组内交流)

  三、指导写法

  1、变换文题,培养拟题能力

  我启发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来反映这个星期天。按中心事件命题:如《今天我当家》、《知识竞赛》;按地点命题:如《公园一角》;按心情命题:如《今天我真高兴》、《难忘的一天》等等,拟出的题目比较新颖多样。

  2、交换中心,培养组材能力

  文章的中心不同,对材料的组织安排和表达方法也不同。我以学生自拟的《难忘的一天》为例进行教学,讨论交流:从题目“难忘”一词中,你认为文章重点是写什么。

  3、交换结构,培养记叙能力

  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此事、彼事如何安排,开头、结尾、过渡、承接、详略如何,都属于结构,都应遵守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文有定法”。但是每篇文章的结构并不都是一个模式,这就是古人讲的“文无定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力求“变结构”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开头或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或描写场景烘托气氛;或设立悬念娓娓道来;或回忆联想引入下文;或直抒胸臆抒发情怀等等,但都要求学生力避落入俗套,使人看头就能知尾。结尾可以“卒意显志”;可以照应开头形成珠联璧合;可以提出问题,让人遐思;也可以含蓄如余音绕梁。构段或作总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递进式;或作连续式;或用点面式等等。情节的发展也并不是三段式,开头、发展、结尾,应是一波三折,插入联想,运用想象,跌岩多姿,文势波澜,这样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各具特色。

  4、激情练写

  星期天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让你的多姿多彩的星期天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评改习作

  选择典型习作,全班点评,肯定优点并就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指导。

  (习作一)

  星期天发”Email”

  今天是一个轻松的星期天,做完了家庭作业。我正在房中欣赏着我的邮集本。

  突然,门铃响了,我连忙跑去开门。门一开,就见到爸爸和妈妈喜气洋洋地捧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这是什么?”我问道。“是上网的工具。”爸爸微笑着说。“是不是上那个互联网?”我问道。“是,我装上它你看看吧!”爸爸说,“等我装好,你给姥爷写封‘信’吧。”我疑惑不解地问道:“写信?你买邮票了?”爸爸轻轻地摇了摇头,既没邮票又没信封,怎么写信呢?算了,等会儿看爸爸究竟要耍什么花样?我在一旁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爸爸说:“好了。快来看看吧!”我迫不及待地看爸爸上网。

  爸爸说:“来,按一下这个。”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按了一下,打开了“邮件箱”,哦,原来爸爸刚才说的“写信”就是发电子邮件呀!

  我连忙在键盘上打拼音写信,然后点连接,输入了用户名和密码,联通了“互联网”按下了“发送”键。很快,“信”发走了,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姥爷的回信。哇!太神了!我赞叹道。信上说:“月月,你真聪明,学会了发电子邮件。以后不会做的题目可以找我了。”

  啊!今天真好玩,我不仅学会了上网冲浪,还学会了玩电脑游戏及发电子邮件,可真过了把瘾。

  教师点评:文章选材新颖,叙事清楚,中心突出。

  (习作二)

  知识竞赛

  轻松的周末来临了,一场精彩的知识竞赛在我家也拉开了序幕。

  我问爸爸:“您不用左手写字,不用右手写字,用什么写字?”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笔写字。”“爸爸,您真棒!”我称赞道。接着,爸爸问妈妈:“世界上什么国家人口最多?”妈妈并没有马上回答,看着我们在笑。“这可是IQ题哟。”爸爸骄傲了,“不知道吧!”妈妈说:“我是故意迷惑你的,我当然知道。”说完,还故意扮了一个鬼脸,若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轮到妈妈考我了。妈妈不怀好意地说:“你可准备好哟。”我拍拍胸脯,得意地说:“你尽管出题。”“你知道什么地方的太阳最猛吗?”这下我傻了,真把我难住了。“美国、中国、意大利、俄罗斯……?”妈妈都一一否定了。“真遗憾,这么多国家,你就漏了一个,日本。”啊,这时我恍然大悟:“我真是太粗心了!”

  这个星期天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它不仅给我欢乐,还给了我知识。

  教师点评: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假思索”、“不怀好意”、“拍拍胸脯,得意地”、“ 恍然大悟”等刻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习作三)

  紧张的星期天

  今天是个星期天,爸爸加班,我也要在家里上学,为什么我还要在家里上学呢?告诉你们吧,因为我前段时间学习偷懒, 该背的没有背, 该写的没有写, 该默的没有默, 爸爸妈妈要我一笔一画的给他们统统补做上去呀!

  吃完早餐, 妈妈下命令了:“上午你给我把《趵突泉》、《长城》、《古诗两首》和《积累运用二》一字都不准漏背、默一遍,抄3遍。给我认认真真地背、默、抄好它。我下班回来检查,掉一个字打一个耳光,还要跪菩萨。如果你写的不好要见老师。”

  他们走后,我想,一上午要背几遍课文,而且要做一字不漏,还一笔一画地写着端端正正。这可怎么办呢!都怪自已当初不认真。今天只好拼了!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突然,窗外传来了小伙伴的欢笑声,我心痒痒。但想起妈妈的话,我又控制住了,一心读书背书了。妈妈下班回来,我终于一字不漏地把书背完了。

  这时妈妈露出微笑说:“这次背得非常好,下次别再偷懒哦!”

  唉!真是一个紧张的星期天,以后我不敢再次偷懒了,免得给妈妈骂。

  教师点评:本篇作文取材真实,富有生活情趣。文章描写详细,不乏生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二、学习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用~~~~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读。

  2、集体讨论交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再读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呢?(引入学习第1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理解体会指导朗读也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三、学习第1318自然段。(明结果)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1318自然段:

  (1)、读:小组内用平时喜欢的方式读。

  (2)、议:老师怎么做?怎么说?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并谈体会。

  (3)、做:完成《作业本》第4题,小组内交流检查。

  (4)、说:每个小组派代表准备发言。

  2、讨论交流:

  (1)老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随机组织学习。

  课件出示学生的变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导朗读体会)

  (2)老师还怎么说?

  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引导理解:【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自己站在教室中间演示、看课件上杨桃图片)

  【3】说一说。(课件出示: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

  指导朗读再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四、总结提升。

  1、看作者长大后的资料:(课件出示)

  2、听了这些,你又有什么体会?

  3、再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课件出示、齐读)

  4、总结提升:我们从画杨桃中跳出来,今天所讲的道理可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随机板书:实事求是)

  五、写格言。

  导入: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交流,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最想说的,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板书:

  23、画杨桃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材所处位置及学习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安排的《走进信息世界》,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知道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懂得正确利用媒体,趋利避害;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学习利用信息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发挥“单元导读”的导学功能

  带领学生走进信息世界,需要认真阅读理解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搞明白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的社会背景、自身需要、学习目标。单元导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生成“我的五官所触及的都是信息,”“我就被信息所包围”的感受;生成“让我们马上开始关于信息的研究”的急切心态。一句话,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

  三、用活“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活动建议”

  (一)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

  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根据第三条建议做活动准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些材料,提取现代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的信息,作为论辩发言的材料。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比如,通过访问专家、亲身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搜集资料,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三)灵活选用辩题,重视前期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四)拓展活动内容,体会信息对学习、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选用的活动建议是面向全国各地小学生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当地、本校或本班的实际,设计感兴趣的活动。譬如,城市的孩子可以搞“天下事我关心”新闻摘要活动,感受现代信息的影响;做“购物方式的变迁”调查活动,了解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等。农村的孩子可以开展“与致富专业户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是怎样获取致富信息的,信息给他们的生产、销售带来了什么好处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综合性强、难度大,是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可指导学生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研读例文,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校园文化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近视情况及形成原因的调查,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校园童谣的研究……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二)选定主题,制订计划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FO”,几乎都感兴趣,思路打开后,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有的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离奇古怪,即使研究也不可能有结论,像“有没有外星人”等。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从玩具的变迁看小学生的消费观”“环保与卫生习惯的内在关系”等。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三)搜集信息,分类整理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例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四)阅读资料,形成观点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五)研究写法,撰写报告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奇怪的东南风》语言生动形象,写作思路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语言平实,写作思路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得出结论”。两篇研究报告写法虽有不同,但基本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五、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进行活动的评价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结束时以“庆功会”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变化,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进行反思,为今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借鉴。

  活动结束后将全部资料编辑成册,把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呈送相关部门。

  下面节选我们上学年《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听课笔记如下:

  环节一:阅读报告,习得方法(一课时)

  一、出示自学提纲(教师简短导入新课后出示)

  1.读一读,想一想:两篇报告研究的各是什么问题,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读一读,议一议:作者是怎样搜集信息的,又是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

  3.读一读,比一比:两篇报告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二、学生自学(师提醒学生)

  第一个问题适合个人自学;第二、三个问题应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三、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要点,并抓住小组未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要学生讨论)

  1.搜集信息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观察、记录、听医生解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阅读书报、上网、调查访问、其他。

  2.运用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奇怪的东南风》:通过对搜集到的“每天的风向和爸爸的病情”两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刮东南风爸爸便咳嗽,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逐条分析,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3.关于研究报告写法(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处下了工夫):

  第一篇: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第二篇:问题提出→调查→整理调查情况和资料→得出结论。

  第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第二篇语言平实。

  两篇报告写作思路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都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环节二:研选主题,制订计划(一课时)

  一、教师举例开启思路

  1.英国的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花遇酸变成红色,便潜心研究,最后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酸碱指示剂。

  ……

  二、结合实际,选择课题

  1.分组讨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班内交流。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学生选题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思路没有打开,教师就选题范围、选择课题适时点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1)选题范围发散:如,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2)选择的课题发散,如,家庭生活方面:①家庭读书氛围与孩子成才的关系的研究;②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调查;③单亲家庭中孩子心理特点的调查与研究;④家庭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⑤小学生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校园文化方面:①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②本校课外读书情况的调查和建议;③预习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④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与研究;⑤校园童谣的研究……

  三、组成小组,编制计划

  选题相似或相同的学生自愿结成课题小组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出示研究计划的例文──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第六小组的研究计划

  环节三:按照计划,课外搜集信息(略)

  环节四:方法迁移,学写报告(一课时)

  一、阅读信息,形成观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习处理信息。

  1.组内交流信息,汇总信息。

  2.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筛选的标准:(1)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2)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3)注意是否有不同看法的资料,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3.分类整理,形成观点。(1)对筛选后的材料再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观点;(2)整理后的信息不足以形成观点、得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信息;(3)补充搜集,充实观点。

  二、利用信息,学写报告

  1.充分讨论,准备撰写。(1)研究报告的标题可以像第一篇研究报告那样有正、副两个标题,也可以像第二篇那样只有一个标题,简单醒目;(2)引用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报告中怎样安排;(3)研究结论是什么,怎样表达这一结论;(4)研究报告的写法。

  2.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1)确定组内执笔同学;(2)小组集体讨论定稿。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

  3、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PPT出示梅花)

  你们学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字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了图和古人关于梅花的诗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畏严寒,不怕风雪欺压)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而梅花却是顶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独立。可见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质。梅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谁能来解释一下“魂”这个字的意思。(灵魂,精神)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梅花有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们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共同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梅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查(PPT出示词语)

  灵魂 腮边 训斥 玷污 呜咽

  欺凌 秉性 蒙眬 梳理 衰老

  手绢 华侨 白杭绸 抹干净 凉飕飕

  不甚在意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眷恋 缕缕幽芳 葬身异国 漂泊他乡

  (注意蒙眬、曚昽和朦胧的用法,蒙眬、朦胧:指模糊不清;曚昽: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后一排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4、本文是围绕着梅花发展的,可见外祖父和梅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每当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起来念一下)

  5、看到这里,你们的心里有没有一点悲凉呢?都说“叶落归根”,可是外祖父却葬身在了异国他乡,再也回不到他眷恋着的祖国了。故乡的梅花每年都会再开,可外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看着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间的许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谈论到和祖国有关的事,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落泪。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外公落泪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泪的原因。

  共有三处:

  1、

  2、

  3、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三 探究三苦:体会外公思乡之情

  1.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当时的我能不能理解?

  经过几十年,当作者已成为了大作家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怀念的情思再来读一读。

  (思乡的泪)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第二次落泪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当得知自己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哭了,是怎么样哭的?(像小孩一样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龄差这么多,为什么这么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国了,感到非常无奈,就像小孩子一样无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孙儿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悲痛的泪)

  3、再来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了?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眬)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难道带回去的仅仅是手绢吗?(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回祖国。)

  外祖父心爱的孙女就要回国了,可是外祖父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国,他是多么得伤心啊。在第“三”哭中,还有一个句子能够体现出外祖父的难过,你们找出来了吗?

  “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为风缭乱了头发吗?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了梅花上,还将最珍贵的梅花手绢送给了外孙女带回祖国。至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我们留到下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三哭: 送“我们”上船时 不舍的泪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厂、音、燃”;能正确填写量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3、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4、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不能肆意地破坏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6个,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2、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瞧,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多么欢乐的时光啊!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到南方去,于是大树对鸟儿说(出示句子)

  2、好朋友就要分离了,同桌演一演鸟儿和大树的道别。(注意读好小鸟的话)

  3、师:鸟儿和大树依依惜别,明年他们还会见面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1课《去年的树》

  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

  直奔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提问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鸟儿问了、和,最后见到了的大树。

  2、交流

  3、默读,用直线划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

  4、交流、出示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1、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2、指名几组读对话,其余学生点评(感受鸟儿的焦急、担心和伤心)

  3、好朋友不见了,鸟儿是多么地牵挂啊!这回请你和同桌合作,选择一组对话,发挥合理的想像给鸟儿说的话加上提示语,练习朗读。

  4、大家读得都很用心,把鸟儿对大树的无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深情的鸟儿,在演之前再读读它说的话,要努力记住。

  说明

  一人演鸟儿,其余同学演配角。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不知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5、鸟儿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个动人的故事,师生配合读3-12节。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1、师引读最后一节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1)鸟儿为什么要对灯火唱歌?

  2)鸟儿为什么盯着灯火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说明

  这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它用自己的歌手寄托对好朋友的思念;它非常想念大树,舍不得离开它;鸟儿去年答应大树要来看它的,它很守信……

  3、说话训练

  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接着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4、回归课题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说——(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五、课外拓展

  鸟儿依旧忘不了自己的好朋友,第二年春天,它又飞回来了,看见了怎样的景象?会怎么想?怎么说?

  关于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都不难,“桩”和“燃”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应、厂、音”这三个字,大部分学生平时都已经认识了,难是难在“应”的后鼻音,“燃”容易和“蓝”的读音混淆,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关注的。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⑵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⑴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⑵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3、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

  1、听──读──赏──读:

  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预习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进戏剧,走进郭沫若,走进屈原。

  二、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人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五、欣赏品味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六、小结

  通过听一读一赏一读,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理解屈原,走近屈原。

  七、课后语文实践活动

  课代表组织安排《雷电颂》片段朗诵会,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相关文章:

1.【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

2.【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

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6篇

4.【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

5.【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

7.【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

8.【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6篇

9.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十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