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4 10:09: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黄山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亮点。

  通过写导游词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在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同时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班长报告学生到校情况。

  孩子们,进入初三,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紧张,这堂课,我要带大家开启一段轻松之旅。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山------黄山。

  请打开课本,翻到第4课,齐读课题及作者。

  二、板块一:一品黄山,仙境寻踪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曾教了大家如何解读写景类文章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第一步的秘诀是哪六个字?(写啥景,抒啥情)

  对,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入门秘笈来“一品黄山,仙境寻踪”,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记”了黄山哪些方面的内容?

  注:景:地理概貌、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温泉。

  情:喜爱、赞美

  三、板块二:二品黄山,仙境探秘

  在柯蓝先生的笔下,黄山的美景太多,我们有些应接不暇,只好请各小组领取任务卡,“二品黄山,仙境探秘”,请大家根据任务卡要求在浏览、跳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整理相关信息,组合成一段导游词,再派代表展示成果。

  活动1:(10分钟左右)

  分发任务卡指定内容:地质形成、奇峰、古松、巧石、云海、日出

  回顾导游词的相关要求:称呼、问候语;抓住景物特征;语言生动、简练。

  小组合作期间老师巡视,作适当点拨。

  活动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PPT播放相关图片及主要特征的关键词。

  活动3:老师对学生展示的导游词做点评。

  四、板块三: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孩子们,在你们的介绍下,我们领略了黄山的.奇险秀美,当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从中撷取到一些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才算不枉此行,接下来,我们要“三品黄山,仙境拾贝”。

  还记得读写景类文章的第二个方法吗?(理线索)那大家讨论一下本文的线索安排与前几篇有什么异同?

  由此引出解说词、解说词特点、解说词与写景散文的区别等相关知识点。

  此外说说本文还有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归纳:

  语言美、标题新、开头巧

  五、总结

  “苍松殷勤迎远客,别情依依送故友”,再美好的旅程都要有结束的时刻,今天我们的黄山之旅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

  六、布置作业:

  展示学校风光。

  柯蓝话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近期,昆明电视台为我校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其中操场和升旗台部分景观还没有完成解说词的定稿,现在就把这个重任交给大家,请仿照本文写作手法,课后完成100字以上的一段解说词。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回忆第一课时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理清第三部分所介绍的几幅黄山美景图,能从调动多种感观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感情诵读,从美读中体味美景。

  2.快速默读,提取重要信息,概括美景特点。

  3.精读选摘与自我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黄山美景图。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练笔,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写一篇自己的《黄山导游词》让中外游人都能青睐黄山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识到劳动人民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积累运用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悟黄山美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文(5分钟完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欣赏了“黄山四绝”,了解了黄山神奇的传说,我们通读了全文,学完了课文一、二部分内容,现在老师要对同学们上一课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请同学们做好备战,答题开始:

  1.概述全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胜景概貌

  (二)登山历程

  (三)奇丽风光

  2.用两个字概括第一部分中所介绍的黄山胜景之特点。

  “奇”“险”

  3.“奇”在哪些景观?“险”在哪些词句?(答案略)

  4.“封了山”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险)

  5.“封山者”是谁?为何封山?

  造物主(大自然)它不肯把胜景给予人类。

  6.人类看到这些胜景了没有?从第二部分中寻找答案。

  “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使人的感觉是“陡则走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直上,直上,直上”……人类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化险为夷”,胜景已展现在眼前,还犹豫什么,来尽情欣赏这优美的黄山奇丽风光吧!

  (二)感情美读,理清内容(6分钟完成)

  哪些同学敢于饱含激情,欣喜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所描述的黄山奇丽风光呢?

  抽几位同学感情美读,其余同学思考归纳,本段作者着重描绘了几幅画面?

  云海图奇松图日出图彩虹摄身光

  (三)快速默读,概括特点:(5分钟完成)

  风景好美,谁能用文中关键的.四字词语概括以上四幅图的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

  云海图漂泊无定瞬息万变

  奇松图矫健多姿翩然起舞

  奇丽风光日出图火球腾空奇光异彩

  彩虹摄身光七彩鲜艳光彩异常

  (四)精读选摘,自我表达(20分钟完成)

  如此美景怎能不使我们激情雀跃,想要把它公布于众呢?快快精读本部分内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美景图,借用大作家徐迟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把你心中至爱的美景用最富个性的方式,用最优美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谈谈你所引用的文章中的语言美在何处,何以使你对之如此深爱?

  提示:品味语言时,可从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进行鉴赏,当然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鉴赏。

  示例: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黄山的奇松图。奇松,乃“黄山四绝”之一,进入黄山有迎客松真诚地伸展双臂作出欢迎你的姿式,使你顿觉黄山奇松的热情好客,登上山顶俯瞰黄山奇松,你会发现松与观松人溶出溶入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俄尔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矫健多姿。细看松树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岩一般颜色,一般坚贞。松的形态各异,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似飞翔之翼翅。峰顶俯视其如苔藓披覆岩石;山腰仰视其如天女,亭亭而立。当你意犹未尽不得不离开黄山时,送客松又会高擎着它的双臂向你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鉴赏:我所引用的书中的词语,首先是“溶出溶入”,它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征,再次引用了文中对雾中松树,风中松树,松树树根、树冠及仰视、俯视时松树的状貌。它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山松的美丽多姿,这些都是我们在写景文章中可以用到的好的描写方法。

  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进行组织,比比哪一小组的更精彩,更吸引人。

  (五)把握主旨,升华情感(5分钟完成)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造物主想要“封了山”,但第二部分,我们人类已“化险为夷”,第三部分我们尽情饱览胜景,大自然对人类也只能“俯首称臣”。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最后感叹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请同学们谈谈从这句感叹中,你读到了什么?放声读三遍,谈见解。

  明确:这两句以自豪的语气赞美了黄山的美景,更赞美了征服大山,征服大自然,征服造物主的人类的精神、力量。

  同学们,也让我们以我们伟大的中华河山,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而自豪吧,拿起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前景吧!

  (六)总结写法,学以致用(4分钟完成)

  老师点拨: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想象丰富

  2.多种感观,静景变活

  3.细心观察,色彩多变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写一篇《黄山导游词》,让你的导游词能使中外游人都更青睐于黄山的美景。(课外完成)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

  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品味赏析

  1、你认为描写的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放声阅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考

  1.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2.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过程和方法:诵读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五、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悭吝qiān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糗qiǔ(干粮)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 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 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 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巉岩不可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 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 。但我 们 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相关链接:导学案 八年级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

  《黄山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尿酸多少正常03-03

50岁突然不来月经正常吗01-11

更年期如何保持月经正常01-13

绝经后半年又来例假正常吗01-19

儿子妈妈关系不正常怎么办02-24

开公司需要多少钱02-17

还阳卧害了多少人02-23

乳胶床垫克重多少合适02-25

儿童每日需要摄入多少肉类补充营养?03-01

减肥茶一盒多少钱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