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30 16:54: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14-615-716-9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思维训练

  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9<515-()>6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且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7+5=125+7=128+7=157+8=15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3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有关10以内的加法。

  难点: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复习数。【出示课件】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数?请你写出来。

  1、对双数和单数的认识。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

  2、猜一猜。

  ①出示第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三、复习数的组成。

  1、数的组成。

  ①师:我们已经学过l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②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说说组成。

  四、复习数的加法(整理加法算式)【课件】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你能说出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你能说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你能说出得数是4、5……10的加法算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指导学生横看加法板书表。

  让学生按横行顺序很快地读算式说得数。

  问:看每一横行最左边的一个算式和最右边的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老师

  边问边指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能说出相加的两个数刚好调换了位置,得数一样。)

  练习:老师任指一题,学生很快地说出得数一样但两个数调换位置的算式。

  (2)指导学生竖看加法表。

  五、整理复习10以内减法。(整理减法算式)【】课件

  师:我们已经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那么10以内数的

  减法算式。你能说出2减几的减法算式吗?(老师板书)

  问:横看减法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呢?

  师:第一行是2减l,也就是2减几,第二行是3减几,第三行4减几……

  第9行是10减几。每一行第1题都是从减l开始。

  接着请学生按横行顺序很快读算式说得数。

  问:竖看减法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呢?第一竖行减号前面是哪些数?

  六、复习指导——练习“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问题解决)

  (1)出示梨子图

  请学生说图意,再列式计算。(多方位的思考)

  出示动物。

  学生说图意,说要解决的问题,再说解答方法。

  出示上车下车的图,说一说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找信息,并解答。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整理和复习了10以内减法和这个单元的综合练习。10以内减法算式除了减0和得数是0的题以外,全部都在这个表中,一共45道题。这些题都是最基本的,要做得又对又快。在综合练习中,我们练习了看一个图列4式,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等,都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争取好成绩。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整体反思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5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习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70—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3、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孩子能够学会用这种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师: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面积》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赶快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的计算)课前我们借助导学单已经在小组内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并且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做了重点准备,下面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各小组组长确认好分工,准备好一会你们组交流时要用的东西。

  二、小组交流,梳理知识。

  1、师:刚才老师巡视时发现有的组准备特别充分,下面我们就有请各小组到前面来和大家交流。第一部分,面积的含义,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指一小组上前汇报)

  小组交流第一部分面积的定义。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2、师:好,接下来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勇敢?

  小组交流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看大家对面积单位的内容认识得这样清楚,老师也给大家补充个小题,考考你,有信心吗?看大屏幕,巧填单位。

  房间面积是18()卧室的门高约2()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果园的面积大约是3()

  爸爸身高是180()小学生的一颗大门牙大约是1()

  山海关区的面积约是192()

  3、师:真棒,大家不但认识的清楚,还能灵活运用。了不起,咱们接着往下交流。

  小组交流第三部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大家看,老师这有个问题,看谁能想办法,让1()=100()

  学生回答。

  师:大家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填法,别看这些小小的单位名称不起眼,用巧了还就真的能让1=100。来我们为自己鼓励鼓励!

  4、师:最后看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看哪个组交流的更精彩。

  小组交流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

  学生补充。

  师小结进行评价。

  5、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分别对面积这一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大家看我们整理好的网络图,面积这单元共学习了这4部分内容,每个小组又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了整理、提示、出题巩固,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每个组或每个同学自己都能像今天这样用网络图的形式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但是仅仅整理复习了还不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才叫厉害!咱们比一比怎么样?

  三、巩固基础深化理解。

  1、师:咱们先来热个身,看着我们最熟悉的桌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周长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2

  那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边长×4)

  师:为了保护桌角,要给桌面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条呢?(这是求什么)

  师: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块玻璃保护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这是求什么)

  师: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说说,同样都是这个桌面,到底什么时候求面积,什么时候求周长呢?

  2、师:好,热身结束,接下来我们就来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班的曹老师解决一下她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曹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吗?

  不是刚复习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怎么不会算呢?

  (长为9米,宽为6米)这回知道了吗?

  为了使房间更美观,曹老师想要在房顶四周围上装饰线条,大家赶快帮忙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米装饰线条?

  大家看这面墙,曹老师想要把这面墙刷上彩漆,你知道刷彩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长和宽不是都告诉你们了吗?

  再告诉你这面墙高3米。墙上有一扇面积是2平方米的窗户。

  谁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解答一下。

  最后就剩一个关键问题了,曹老师想要将这个房间的地面铺上边长是3分米的方砖,能干的同学们赶快再帮曹老师算一算这个房间一共要用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吧?

  指名到前面给大家讲解题过程。

  四、总结。

  师:看,只要我们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你就会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小能手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面积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建立了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学生们学会了用这种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的方法。在学生们的整理和复习中,培养了学生们归纳、概括的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因为我们是从本学期开始慢慢的尝试上这样的复习课,我和学生们都需要适应,毕竟三年级学生还小,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来,孩子们也无从下手,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书,复习已学知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借助导学单把这单元的知识整理了出来,从而整体上把握了这部分知识的结构,然后在小组内先进行了交流,通过整理、对比等过程,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网络图,介绍整理思路,最后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评价,达成共识,完成了本课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做,主要也是想告诉学生们还有这样的学习方法,为了给大家做好示范,课下我对个别小组进行了指导,是为了引导其他学生及小组交流时该怎样表述。

  课标中还特别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后半节课中,我创设了装修的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发情感,来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在上课时,我注意保持和学生亲密融洽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8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小朋友们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加法)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一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50+1639+4037+40

  2、21+642+325+836+759+2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两痊数加整十数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

  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退位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习

  1、口答P110、1,2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

  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

  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1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七第1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练习七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四、复习倒数

  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习:练习七第7题。

  五、练习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对相邻两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更清楚,加强建立各种计量单位的表象,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略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4

  复习内容:

  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整理和复习第1---3题)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四、布置作业:

  整理和复习(二)

  复习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一、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着力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运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方法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根据需要结合具体数据算是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能够把“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并能够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回忆梳理

  二、理清脉络归纳整理

  三、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四教师总结

  五、知识应用能力拓

  高斯的故事

  出示1+2+3+4+5…+96+97+98+99=

  学生讲解得出答案引出运算定律

  (一)学生汇报:投影展示

  1.这一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2.学生自己的困惑

  (二)凭借自己的记忆说出

  学生说出运算定律

  加法的`定律

  a+b=b+a

  (a+b)+c=(a+b)+c

  乘法有哪些定律?

  a×b=b×a

  (a×b)×c=a×(b×c)

  (a+b)×c=a×c+b×c

  你能找出乘法分配率和其它四个定律得不同之处吗?

  只有一种运算符号

  乘法分配率含有两种运算符号

  教师出示

  36×28+36×72

  生=36×(28+72)

  =36×100

  =3600

  如果36×102-36×2可以用乘法分配率吗?

  观察有乘有加还有一个相同的数能用

  学生回答

  集体观察订正

  教师出示:

  36×10136×99

  学生板眼

  订正

  教师出示两个性质:

  (1)a-b-c=a-(b+c)

  a-b-c=a-c-b

  (2)a÷b÷c=a÷(b×c)

  a÷b÷c=a÷c÷b

  生回顾知识

  教师总结作简便计算的方法

  一看

  二想

  三算

  四查

  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出示习题:(幻灯片)

  一填空

  二判断

  三解决问题

  四简便计算比赛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手抄报

  表格

  树状图

  学生边展示边讲解

  学生说出乘法分配率和拆数有困惑

  生回答用乘法分配率做的

  有乘有加还有一个相同的数字朋友

  36×102-36×2

  =36×(102-2)

  =36×100

  =3600

  学生讲解101可以分成100+1

  99可以分成100-1,都在用乘法分配率

  思考回答是怎么算的,用哪些运算定律的,做这些题目时要注意什么

  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独立计算,交流,重点考查方法

  比赛选出计算大王给予表扬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积极性

  回顾总结本单元知识点

  考察此类题型地掌握情况

  巩固,为知识欠缺者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作业

  1.解决问题(20分)

  (1)、学校买来5盒羽毛球,每盒12个,共用240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钱?

  (2)、月月3分钟跳绳522下,莉莉3分钟跳了504下,平均每分钟月月比莉莉多跳多少下?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注重: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融洽性。

  3、使学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08-23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1-30

《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复习》听课报告06-25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1-09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06-26

《狐狸和乌鸦》教学设计11-19

将相和教学设计11-21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01-05

《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