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4 13:31: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物品或事物的数量,例如我们学校有×××名学生、我们镇有××所小学、我们学校今年植树×××棵,等等。这些数目通常叫做数据。为了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得清楚,常常还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就是数据整理的方法。(板书课题:数据整理)

  出示例1表示学生住家分布的挂图。

  这张图表示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住家的分布情况。学生的住地情况,用图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和平一巷住了一些同学、和平二巷住了一些同学、……但是每一条街、每一条巷住了多少个同学,哪一条街、哪一条巷住的同学多,就不是很容易看出来了。怎么办?

  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办(可以数一数。),数一数和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教师把学生们数的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写在黑板上。

  师:这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指黑板上的数据。)就叫数据。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数据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看图、不用数就能知道各条街、巷住了多少个同学,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师:这就需要把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我们画一个表,把这些数据填在表里。(出示下表)

  街道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教师指着表说明:先要写出各条街、巷的名称,然后把数据写在名称的下面。接着指名让学生把数据填入上表。让其他学生翻开学生教科书第23页,填书上的表。

  问:这一班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怎样表示?(用“合计”表示,写在前面。)

  师:我们看这里(指着统计表)上面一行是街、巷名称,下面一行是学生人数,再加表头和线,这就可以做成统计表。

  教师让学生看着统计表,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胜利二巷住着多少名同学?

  东大街住着多少同学?

  胜利二巷比和和平二巷住多少同学?

  说明:有时调查的结果往往数据比较多,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某一数据的。

  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张方格张,说明每一个小格可以表示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来表示。然后教师分别按照各街、巷所住的人数,在方格纸上涂色,制成教科书第24页的'条形统计图。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一统计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问: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

  哪条街住的同学最多?哪条街住的同学最少?

  住的最多的街比住的最少的街多几个人?

  住的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二、巩固练习。

  1.教师带着学生“做一做”中的题。

  教师出示写有这一题目的小黑板,先读题目的第一句和表格中每个学生的成绩。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教科书上的格子图,数一数有多少行、多少列小格。

  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一个小格代表几米?(代表1米。)

  小芳投了多少米?在这张格子图怎样表示出来?(给代表小芳成绩的那一列小格涂上色。)

  要涂几个小格?(要涂14个小格)

  教师用粉笔在小黑板上的格子图上涂出代表小芳成绩的14个小格。

  接着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2.教师带着学生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统计表里,然后想一想:同学们一共拿来多少本收呢?怎样计算?得数应该填在哪里?自己试做。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三、作业。

  练习六的第2-4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的例1、第24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和统计表;初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这些统计表或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1、出示四

  (一)班学生分布图。

  教师:这是一张学生分布图。图中标出了我们学校的位置和学校周围的几条主要街道,每条街道边都标出了几个圆圈,每个圆圈所在的位置都住着我们班的一个同学。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你从这幅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可能谈到的发现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⑴我们班同学主要居住在学校周围的五条街道上。

  ⑵我们班有7个同学住在和平一巷,我们班有8个同学住在和平二巷,……

  向学生说明: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班有7个同学住在和平一巷”中的“7个”,以及“我们班有8个同学住在和平二巷”中的“8个”等数量,都是我们搜集的数据。

  2、整理数据。

  教师:同学们搜集到的'数据还真不少!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数据整理一下,在一张纸上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分布图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

  小组合作整理数据。

  交流数据整理结果。

  可能有多种整理数据的方法,整理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多种呈现形式。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肯定。不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恰到好处的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⑴街道名称与学生人数是最为重要的两类信息;

  ⑵呈现整理结果时街道名称必须与相关的学生人数对应起来。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讨论: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的最好?你更喜欢哪一种整理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的优点:直接给出数据,简单明了。

  教师:要用一张统计表表示学生分布图里所包含的数据信息,你认为应该画几行几列?每行每列应分别填入哪些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协商着画出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着统计表相互提问与回答。提问分两个层次:首先鼓励学生提出答案就在表中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需要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计算或比较得到答案的问题。并相机在表中添加“合计”列。

  二、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出示P24条形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看着统计表回答很方便,有一些看着这幅条形图回答更直接。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条形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看不懂?

  引导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7人”要用由几格组成的长条形来表示?从左向右数第三条表示哪一个街道的学生人数?有几人?……

  2、小组相互提出问题交流、研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

  教师可以启发:一个小格代表几米?小芳投了多少米?要涂几个小格?然后根据条形图回答书上的问题。

  2、练习六的第1题。

  教师引导读题,学生独立涂色、指名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3、练习六第2题。

  布置课后调查,然后集体核对,看谁调查得最准确。

  四、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30

《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04-26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3-24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02-22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数据收集》说课稿08-10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12-17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12-17

《背影》教学设计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