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4 10:08: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等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重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爱护植物的意识,从而培养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校园风气。

  [教学方法]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种图例现象,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从现象归纳出本质结论,并表达交流。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演示蒸腾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红的瓶装水;4、6号针筒和滴液管;5、接水盘。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雨林谷”等图片引入植物体内的水分来源于土壤中。进而导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观察:多媒体展示水分运输演示实验。

  思考:1.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三、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

  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概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思考问题: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吗?

  2.看图说话,归纳蒸腾作用的自身意义。

  图1为何刚游完泳上岸的人会觉得冷?

  图2为何大树底下好乘凉?

  图3为何植物内的水是往高处流的?

  四、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观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设问:

  ①不同环境(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中水之间是如何转换运动的?

  ②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③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什么作用?

  ④为什么说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

  2.(根据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谈谈自己的感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

  家园。所以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还应该多节约用水等。

  五、课堂小结: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外作业

  1.学习指导2.课外实践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农田灌溉方式及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运输结构 导管 (无机盐)

  运输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

  2.意义

  降温

  拉力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通过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

  (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

  (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

  (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

  (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

  (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滤纸条在小烧杯中进行层析时,组织学生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交流到第七个问题时,正好实验结果也就出现了,这时找学生展示自己滤纸条上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滤纸条上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色素带,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等知识。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含量1/4)叶黄素(黄色)

  叶绿体中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含量3/4)叶绿素b(黄绿色)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能深入领会实验原理,有利于掌握操作要领;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试验的探索性;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解决了课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这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分离出了绿叶中的色素,那么这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探究二:绿叶中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吗?

  让学生观察多媒体白光通过三棱镜和白光先通过色素滤液再通过三棱镜的光谱情况,对比思考色素对光的吸收情况,从连续光谱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情况,并给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学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然后给出探究二的思考题:

  (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许多植物到了秋天叶子就变黄了?红叶是怎么回事呢?

  (3)温室的顶棚用红色玻璃还是绿色玻璃好?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对比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看图,提高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通过联系生产实践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细胞中什么部位呢?

  简单介绍前面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然后多媒体展示叶绿体的结构。这时提出问题:色素具体分布在叶绿体的什么部位呢? (类囊体)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细胞器来掌握。

  探究四:叶绿体的作用仅仅是吸收光能吗?

  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资料分析中恩吉尔曼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叶绿体的功能,并讨论恩吉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进行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合作用探索的历史。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种类

  2.作用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是课本上重要的学生必做的实验,四种色素与后面要学的光合作用过程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实验室上这节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虽然准备实验很麻烦,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时间做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并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领会了实验原理纸层析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生物学的科学素养。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做的实验必须做,时间长了不做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下降,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组的合作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好,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实验的规范性,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使用。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

  1、 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 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 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

  学生准备:抹布、水样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观察水样

  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

  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

  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

  1、倒水

  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

  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

生物教学设计4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肽键、肽单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难点: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测定。

  授课内容

  绪论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6.25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

  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氢键

  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

  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6.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研究技术平台

  研究的科学意义。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O2功能,氧饱和曲线。

  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凡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

  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生物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的海洋生物。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生物世界的美妙。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奇异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操作目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师:将美术教室布置成“海底世界”,《海底总动员》的片子,与大海有关的音乐等。学生:油画棒、水彩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交流。老师播放《海底总动员》的片子,让学生欣赏。然后再交流。

  1、谈谈你对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的特点的认识。

  2、你最喜欢哪种海洋生物,为什么?

  3、你还见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二、课堂讨论。

  讨论:你觉得海洋生物的哪些特征最适合表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出?(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鼓励学生构思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创作练习。

  确定对象后,与小组的同学就表现手法及对象的大小,表现的重点(花纹、开关、色彩、形态等)进行讨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播放与大海有关的音乐。

  四、展示与评价。

  在班级中办一个小小展览,展出学生作品,并各自说说构思,设计意图。其他学生进行品评,对说得好、做得好的同学授予“小海星”的贴纸。

  五、拓展延伸。

  师:海底世界美丽富饶,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丽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他,那怎么去保护呢?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思考。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们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见的现象引入)同学们,到了晚上你为什么会睡觉?早上即使没有人叫你,你也会按时醒来?出示投影:“夜来香傍晚时花朵都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学生自由猜想、交流、汇报)由此引入新课:《昼夜与生物》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同学们,人生命的四大特征包括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在一天中,你的这四个特征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在各个阶段是如何变化的?让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脉搏、呼吸、体温、血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简单汇报)

  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教师为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身体的活动情况

  (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的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仔细观察,把其中的秘密给揭开,好

  二、小组合作探究一: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同学们,下面分小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大胆发言交流发现)

  3.同学们:当早晨醒来时,人体会发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变化;傍晚时分,体温会比清晨时升高约1C,血压也从早晨起床时的一天最低点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点;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人类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节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二: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牵牛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学生简单汇报)

  牵牛花开花的时间和花的颜色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猜想)

  2、探究牵牛花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如何探究牵牛花的变化规律呢?

  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要认真、细心,还要有耐心。

  3、分小组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朵新鲜的牵牛花浸入到碱水中,并让学生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然后,再把牵牛花放入酸水中,再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4、(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牵牛花开花期间,花的颜色常常会发生变化。清晨,牵牛花通常呈蓝色,可到了中午却成了红色。这是因为牵牛花中有一种特殊的花毒素,它遇碱变蓝,遇酸又会变红。清晨,经过一天的呼吸,花朵内的糖分减少,细胞液碱性增强,所以花朵呈蓝色;中午,花朵在阳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细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红色了。

  5、播放视频: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同学们,通过不同花开放的时间的不同,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简单讨论)7出示生物钟定义

  7、(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18世纪植物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他还发现,同一地区的同类植物往往都在同一时间,根据这一事实,他编排一个“花钟”,每一个钟点用一种花代替把开花的时间表示在一个钟面形的花坛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开放情况就知道当时的时间了。

  四、小组合作探究四: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

  1、同学们,既然昼夜对植物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对动物有影响吗?(学生简单猜想)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学生简单汇报)

  2、请看大屏幕:白天活动的动物如喜鹊、大雁、蜗牛、蚂蚁、蜻蜓,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刺猬、狐狸、猫头鹰、壁虎。通过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知道喜欢白天活动的动物叫什么?喜欢在夜里活动的动物叫什么?)

  小结:喜欢、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回巢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它们被称为夜行性动物。

  3、同学们,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与光照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简单汇报)

  教师小结:无论是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活动休息和生殖时间的。当白昼逐渐变长的时候,夜行性动物便推迟出巢活动的时间,而昼形性动物却醒的更早。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改变光亮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当把待在黑暗环境里的昼行鸟放在明亮的灯光下时,仅仅15分钟,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当用明亮的灯光照射夜行鸟时,它们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4、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猜想一下好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养鸡场、养鸭场等,为了提高产蛋量,可以在光线逐渐暗淡时,打开鸡舍用电灯制造人工白昼。这可是提高产蛋量的好办法啊!

  五、自由探究:分析自己的作息规律,并写出分析报告

  1、同学们,你每天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吗?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包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参加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展示(学生自由汇报)

  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生物钟的内容,想办法测试一下自己的活动规律,相信生物种会帮助你更好的学习生活。

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生物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小编微信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生动理解教学三维目标》,如果不了解回复【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2.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难点:

  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

  教学用具

  各种常用药物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不适或诸如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困扰时,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随后再次发问,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用药常识以此来对症下药的。我们在使用这些常用药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以此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安全用药

  (1)通过学生对自己常用药的交流介绍,增加常用药及安全用药的使用常识

  承接导入的谈话内容,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答。

  ①我们平常用过的药有感冒药、消炎药,还有哪些呢?

  ②这些病一般都是哪类?治疗什么病的?(属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等。)

  ③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

  ④这些药物我们一般在哪可以购买到?(医院、药店、大超市)

  (2)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非处方药。(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家庭中常见的药物,都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非处方药。)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有关非处方药的说明,共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非处方药的了解。

  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处方药的`用处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顽疾,在家里也放有一些常备药,那么这些药与之前的非处方药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出处方药的学习。(像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一些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药物必须在医院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获得,或凭处方由大的药店购得,他们和我们刚刚学到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叫它“处方药”)随后要求学生找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相同。

  (三)作业交流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找有关安全用药的资料,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急救常识,你都会些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提前学习一种或几种急救方法。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3.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观察、实验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生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工作和本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我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较好的成绩。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增加了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本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个班的生物教学,学生刚步入初中,层次参差不齐,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指导他们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通过入学考试的成绩分析,争取及格率要达到60%,优秀率要达到30%。这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

  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织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上级要求安排课时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实施。计划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三十课时)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课时(第一周至第四周)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二课时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课时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共十课时(第五周至第十周)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三课时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三课时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三课时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课时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共十二课时(第十一周至十六周)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二课时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课时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三课时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二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课时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课时

  复习 四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

  第五篇:七年级下生物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藻类植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2、教学重点:

  (1)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海带、紫菜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点。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根的生长和茎的生长;花的结构;雌蕊和雄蕊的组成;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响植物的分布;根适于吸水的特点以及水运输的结构特点;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4)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来源,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难点:

  (1)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两类藻类体内叶绿体的特点;

  (2)藻类植物的特征;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生殖细胞;种子植物更适应环境的特

  (3)花的结构;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特点,受精过程;

  (4)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复习的时间比较充足,因此在两次大考中成绩都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以此为基础的应用肯定就更糟糕,整体来看,错别字、审题不清、粗心是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一班的高分还算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后进生的成绩太低,导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须抓好中游以下的学生,当然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别,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过关,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问题即可,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学生进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数学生不能太为难他们,但也不能放弃。二班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大大超过一班,从成绩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优秀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还算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六个学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学期要在这几个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学措施:

  1、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6、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德育渗透: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科学,是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丰富内涵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学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生物科学成就,都会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同学们更会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

  实践观点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些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结合生物学渗透这些知识,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学,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生物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都可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保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都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学进度:

  周次 内 容

  第1周 1、藻类植物 2、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2周 种子植物

  第3周 种子萌发 植株生长

  第4周 开花和结果

  第5周 开花和结果 单元测试 月考1

  第6周 测试反馈 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复习

  第8周 期中测试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第11周 学生对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查缺补漏

  第12周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13周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单元测试 测试反馈

  第16周 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第17周 期末复习

  第18周 期末测试

生物教学设计12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6-15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4-04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2-0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9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15

生物教学反思03-26

生物教学总结05-07

生物教学心得03-24

生物教学总结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