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4 13:29: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教学设计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墨守成规,照搬硬套,否则只有造成教学的公式化,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欲望。

  1.探究性讨论活动;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生物学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的不同;广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2.探究性实验; 生物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步骤。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稍微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有机物。接着,通过骨的锻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练应注意的事项。

  三.探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前人之言已经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探究始于问题的发现,而问题的发现又多源于观察。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其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详尽的计划。同时,在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最后,观察时,要伴于积极的思考,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各观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习生物学和从事生物学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课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只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生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内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设备,海底世界背景图等。

  (学生准备)搜集海洋生物图片、模型以及有关知识等,绘画用工具(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作业纸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图画艳丽、动画效果丰富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也使课堂的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媒体设计:

  《海洋生物》一课,按新课程标准来定义是属于“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即将内心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体验,重视课堂交流,引导发现。提倡多样性的表现,渗透多元化的美术观念。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中多媒体贯穿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大海吗?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让我们跟着潜水员一起去海底畅游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关片段。

  3、设问: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海洋生物

  板书: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课

  1、观察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模型、标本等。

  (2)(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观赏各种海洋生物。设问:看了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么感受?师总结: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继续出示多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点。师总结:海洋生物的样子各不相同

  :椭圆的、S形

  1、激发去海底的兴趣。

  2、观看海底世界录象。

  3、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书。

  1、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

  (2)学生观赏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同桌从海洋生物的特点、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了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态,感受它们的绚丽多姿,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

  [引导阶段]

  通过观看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秘密,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阶段]

  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

  的、弯月形的,还有说都说不出来的形状;它们还各有各的特点:身子光滑的、长满刺的、长满触手的、长硬壳的,真是各有千秋;它们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紫的、灰的,还有色彩相间的,非常美丽。

  2、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设问:欣赏了这么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表现出来,你准备如何表现?

  板书(画、剪、塑)

  (2)设问:怎样画?怎样剪?怎样塑?

  投影显示: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出示热带鱼和螃蟹的多媒体绘画步骤)

  绘画步骤。

  边出示边讲解。(注意海洋生物的夸张、变形。)

  师总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

  设问:瞧,海底世界已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缺了什么?师总结:赶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现出来吧,让它们尽快遨游到海底世界去。

  学习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谈谈自己的表现方法

  (2)讨论如何表现

  观看投影

  了解抓特征、画(剪、塑外形)、添细节的表现方法。

  3、欣赏海底世界,发现问题(没有海洋生物),自己设计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谈谈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描绘喜爱的海洋生物。

  4、表现海洋生物(放音乐)

  (1)分组合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4)把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各组展示海底世界图。

  (2)比一比哪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评价

  课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智力抢答。

  (2)现状: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

  (3)设问:我们该怎样做?4、在音乐中表现海洋生物

  (1)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2)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海洋生物。

  (3)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选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图。

  (3)师生互评作品(以肯定、表扬为主)

  6、课外延伸:

  (1)学生智力抢答。

  (2)了解现状,激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3)说说保护环境的做法。[练习阶段]

  在绘画练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绘画的练习与尝试利用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评价阶段]

  在完成作品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海洋生物

  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海底世界图)

  保护环境保护大海保护海洋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结合自身经验,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小编微信上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生动理解教学三维目标》,如果不了解回复【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2.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难点:

  理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

  教学用具

  各种常用药物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运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体不适或诸如感冒、腹泻之类的小病困扰时,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随后再次发问,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用药常识以此来对症下药的。我们在使用这些常用药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以此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本节所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安全用药

  (1)通过学生对自己常用药的交流介绍,增加常用药及安全用药的使用常识

  承接导入的谈话内容,教师再次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答。

  ①我们平常用过的药有感冒药、消炎药,还有哪些呢?

  ②这些病一般都是哪类?治疗什么病的?(属于治疗伤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等。)

  ③这些药有什么共同特点?(主要用于治疗或缓解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

  ④这些药物我们一般在哪可以购买到?(医院、药店、大超市)

  (2)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出非处方药。(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家庭中常见的药物,都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我们称之为非处方药。)随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有关非处方药的.说明,共同讨论、交流,谈谈对于非处方药的了解。

  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处方药的用处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顽疾,在家里也放有一些常备药,那么这些药与之前的非处方药又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顺势引导出处方药的学习。(像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一些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药物必须在医院凭医生的处方才能获得,或凭处方由大的药店购得,他们和我们刚刚学到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叫它“处方药”)随后要求学生找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相同。

  (三)作业交流

  引导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查找有关安全用药的资料,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一些急救常识,你都会些什么方法?请同学们提前学习一种或几种急救方法。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4

  1.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建议

  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

  3课时

  5.教学过程

  学习

  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教学

  意图

  导学

  引入课题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与生活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师导学

  设置问题情境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

  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

  (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

  (列表,阅读课文10分种,学生填写)

  一、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

  dna rna

  组成元素c、h、o、n、p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

  化学组成一分子磷酸

  脱氧核糖

  a、t、c、g一分子磷酸

  核糖

  a、u、c、g

  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一般单链结构

  功能编码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传递遗传信息,并通过蛋白质表达出来

  分布细胞核的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的核糖体

  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

  mrna(信使rna),trna(专运rna),rrna(核糖体rna)。

  设问: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1.定义: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过程: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条有意义链为模板;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产物:单链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设问:dna的碱基与rna的碱基如何互补配对?

  (二)翻译:图示p64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1.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分:

  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trna(转运rna)的特点:象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3个碱基,另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如图)。

  思考:mrna的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

  推理:1种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不可能)

  2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16种组合方式也不能决定20种氨基酸,不行。)

  提出: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小结:64种密码:61个编码控制20种氨基酸合成,另外3个(uag、uaa、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质的终止信号又称终止密码。反密码子:61种trna。

  游戏:请学生看图,想象一下核糖体这个生产车间是如何工作的?能否做一个模型显示出来?

  2、翻译:

  利用视频:显示翻译过程。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过程: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第一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第二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第一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转移到位点2的trna上。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第三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直到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为止。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肽链合成后,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落离,经过盘曲和折叠等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以mrna为模板;

  原料:20种氨基酸(由trna搬运);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肽链。

  设问:已知mrna的碱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这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写出相应的反密码子,并根据密码子表,列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视频:显示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

  再次总结:

  (三)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的差异:

  dna复制转录翻译

  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模板 dna双链dna一条链mrna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20种氨基酸

  合成dna分子mrna肽链

  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转录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

  (四)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计算:

  思考:dna的碱基、mrna的碱基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

  小结:

  dna的碱基数:m 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基酸数= 6:3:1

  反馈练习学生观看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翻译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以小组发言。

  完成练习

生物教学设计5

  在提高生物课堂效益的众多途径中,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可从课题导人、课堂提问、实验教学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优化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生物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内心萌发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比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生活中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以及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用最、科学、经济的方法加以探讨。让学生提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切实感到学好生物学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现实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将来研究更高层次的生物学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从课题的精心导入,提问方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实验教学的创新这几个方面人手,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高地提高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设计6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培养珍惜并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树立与别人互助合作、融入集体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生物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题发挥。提出问题:人类就像群聚的昆虫一样,终日忙忙碌碌,虽然偶尔碰头交流,但却为能脱离生物的属性*。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 “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人类虽然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需要联合,需要一团一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部分】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类比论证——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对比论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方面做对比比较分析,突出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抓住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由现象层面到本质特性*逐步深化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是反思人类行为,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作者的论述幽默调侃,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议论深刻,给人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启发】讽刺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启发】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是有些为难。“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启发】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一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启发】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启发】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4.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能力目标

  运用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循环,间接地改善了环境,从而自觉地产生热爱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三、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教学

  用红墨水浸泡过的整棵(带根和叶)芹菜、大叶黄杨的枝条、芹菜的叶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气孔,知道水分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但同学们都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那么水分经根毛细胞吸收后在体内是怎样运输到叶部气孔的?

  根据前面所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经导管或输导组织运输。在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时,我们观察过导管细胞,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请同学们看红墨水染过的整棵带根和叶的芹菜,只是把根部插入了红墨水中,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这说明什么?

  红墨水被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经导管运输到达叶部,或在根、茎、叶中存在互相连通的导管。

  提问:如果水中溶解的不是红墨水,而是无机盐,是不是也随着水分一起被根吸收,并沿茎运输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了解导管在茎和叶部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网管系统。

  1.观察大叶黄杨的茎和芹菜叶柄中染红的导管

  每两个同学分发一段经红墨水染过的芹菜的叶柄,一段红墨水浸泡过的大叶黄杨的茎,一把解剖刀、一个解剖针,请同学横剖、纵剖实验材料,观察导管在茎、叶中的分布。

  指导学生用解剖针从外至内试一试木本植物的茎各部分结构的软硬度,观察横剖面、纵剖面中哪一部位被染红?分析导管在茎内的分布。

  学生仔细观察,寻求指导,发现茎的中部最硬的部位被染红,树皮和中央没染红,推测导管在该部位。

  教师讲解:被染红的部位叫木质部,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质纤维细胞即机械组织构成。导管在大叶黄杨木质部集中分布,在芹菜叶炳里分散分布。

  【设计意图】观察导管在植物茎和叶炳中分布的实验现象,为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和叶中的运输途径提供证据。

  2.总结:水分是怎样从根部吸收到达叶部的?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叶脉中的导管到达叶肉细胞,大部分由气孔散失了。

  (三)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说出: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思考说出:在植物体表面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并比较深入地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小组讨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可能会说: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植物体内水是从低处向高处流的?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可以从低处向高处流呢?喝牛奶时,我们用嘴一吸,牛奶就上来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嘴的吸力作用于牛奶,把它吸了上来,那么又是谁给了植物力量呢?

  学生思考,说出蒸腾作用。

  教师讲解:蒸腾拉力不仅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无机盐也搭着“便车”上来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中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尝试描述绿色植物怎样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并在小组内交流。

  观看视频,加深对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示意图,理解图中的深刻含义,能够据图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五)总结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后,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中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大部分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散失进入大气,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生物教学设计9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

  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1.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能力目标:在开放性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鸟类生殖与发育过程,培养学生关心爱护鸟类的情感。

  二、方法阐释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在认识卵壳和壳膜的结构时,可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来感知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以便理解卵壳对卵的保护作用。在课前将鸡蛋放置在醋酸中一段时间,使蛋壳溶解,壳膜露出,上课时让学生亲眼观察。在学生观察鸡卵的内容结构时,注意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插图相结合,认清鸡卵的各部分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新鲜的鸡卵是“活”的,可将孵化一段时间的鸡卵,演示给学生观察,因为此时的鸡卵的胚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百块装,在卵膜周围有血管分布。结合鸡卵发育过程的模式图,引导学生分析卵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理解鸡卵发育为什么能完全摆脱水环境的限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本节课件、收集与鸟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的材料、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探究实验材料:解剖剪、镊子、烧杯(内有40℃~50℃的温水)、培养皿

  学生: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兴趣小组成员腌过的生鸡蛋、每组两个生鸡蛋、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的资料

  环节一:温故知新,对比回忆

  比较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方式,引入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鸟巢,让学生思考鸟巢的作用)

  师:有没有困惑的问题?我们共同交流和探讨,好吗?

  生:在冬天,喜鹊窝高高地挂在树上,喜鹊来回飞也不去住,这是为什么?

  生:这我知道,喜鹊窝只是用来繁殖,孵卵的地方。

  生: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刚孵出的小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师:鸡是早成鸟,麻雀是晚成鸟。

  生:鸟卵孵化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几天才能孵化出来?

  生:我知道,不同的鸟类需要的时间不一样,鸡需要21天。鸟类的孵化时间一般与鸟类的大小有关。小型鸟类为13-15天。中型为3-4星期,大型鸟类时间还要长。

  生:鸡孵化出来后,是纤细的绒毛,长大后为什么会变成那样的羽毛了,这是什么决定的?

  生:我知道这是由DNA决定的,它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当鸡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羽毛就要发生变化,由绒毛变成羽毛,这也是为了适应环境。

  生:为什么家里买来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来?

  生:这事我知道,买来的鸡蛋多数是没有受精的鸡蛋,不受精就不能孵化出小鸡来。

  师:对,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化出小鸡来。我们今天就探究这方面的问题。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鸡蛋,两人一组完成探究任务吧!

  环节二:探究新知观察分析

  一、观察鸟卵的结构(整个探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观一探三)

  师:播放小鸡破壳而出的短片,问:一枚小小的鸡卵为什么能发育成可爱的小鸡呢?是不是与它的结构有关?

  【观一】先让学生观察鸟卵的形状(一头钝、一头尖)

  【探三】

  一探卵壳:让学生单手用力握鸡卵,看会不会轻易捏碎,理解卵壳的保护作用。

  二探鸟卵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先看书上的观察操作步骤,明确操作目的',并在屏幕上出示探究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观察气室的大小②用镊子开出的口要比卵黄大,否则卵黄在倒出时会被划破。③注意观察卵黄上有没有小白点?④用牙签先轻轻按压卵黄,再把卵黄刺破并拔出来,感受卵黄的存在。随后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点拨。

  在屏幕上出示鸡卵结构图,让学生按照图上数字的顺序,说出鸡卵内部各个结构的名称,了解学生实验的效果。借助投影片,告知学生胚盘、卵黄膜和卵黄共同构成了卵细胞,细胞核位于胚盘中。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胚盘,让学生对照观察并进行比较。

  生:未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白而且胚盘小,已受精卵的胚盘颜色发深而且胚盘略大。

  师:既然这两种卵的胚盘差别这么大,那么请大家考虑一下,胚盘有什么作用?

  生:是胚胎发育的部位。

  师:我们如果把这个鸡卵放在桌上滚动,不管它怎么滚动,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提示:观察系带在卵中的位置,系带有何作用?)

  生:系带对卵黄起固定作用,并可以减少胚胎受到的震动。

  师:胚胎的发育离不开氧气和养料,这两类物质分别由什么提供?

  生:气室提供空气,卵黄和卵白提供养料。

  师:卵黄和卵白相比较,谁的营养更丰富?有的同学不爱吃蛋黄,其实卵黄的营养价值要高于卵白,它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

  (指导学生看书并讨论,总结出其它结构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气室容积很小,那么如何提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氧气?

  生:卵壳是透气的,表面应该有气孔存在。

  三探气孔: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物品设计探究方案,并且用温水浸泡法来探究一下气孔是否存在,对于学生的开放型设计思路,教师应给与适当的鼓励。

  师:大家想一想,鸟卵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这与它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吗?

  生:坚硬的卵壳和内部的壳膜起保护作用,卵白提供水环境,气室提供了氧气,卵黄提供营养物质,给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增加了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养鸡场在挑种蛋的时候,从来不用那些蛋壳表面污秽面积较大的蛋,因为它们孵不出小鸡,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些鸡蛋表面的脏物堵塞了卵壳上的气孔,妨碍了里面胚胎的呼吸,所以孵不出小鸡。

  2.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出示课前腌好的生鸡蛋,并提出他们所发现的有趣现象:盐水里的所有鸡蛋都是钝头朝上。

  师:钝的那头反而轻,这是为什么呢?

  生:钝的那头的气室里有空气。

  师:在笼子里只养了两只母鸡,它们能生蛋、能孵出小鸡吗?

  生:能生蛋,但孵不出小鸡,因为母鸡没有受精的机会。

  屏幕出示爱迪生孵小鸡的图片,由学生讲故事。

  师:爱迪生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

  生:外界温度太低了。

  师:没有受精的鸡蛋孵不出小鸡,就是受了精的鸡蛋也不是随便就能孵出来的,看来鸟类要繁衍下一代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繁殖行为。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引导学生再次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师:大家都见过鸟类的哪些繁殖行为?

  生:母鸡下蛋、燕子衔泥垒窝、公鸡追母鸡满院子跑等。

  师:你知道鸟类在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以后,都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

  生1:雄孔雀会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丹顶鹤展示的是自己优美的舞姿,啄木鸟会通过敲打树干发出“爱情电报”。

  生2:雄军舰鸟鼓起红色的喉囊,雄园丁鸟偷取色彩鲜艳的物品进行炫耀,雄鸵鸟会跪在雌鸵鸟的面前,通过拍动翅膀和扭动着脖子向意中人求婚。

  师:当鸟儿找到自己的伴侣后,它们就要为自己建造一个“家”,这就是筑巢。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图片,由学生介绍燕鸥、家燕、织布鸟千姿百态的鸟巢,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的积极准备提出表扬。)

  屏幕上展示雌雄翠鸟正在xx的图片,请同学思考说出这属于什么样的受精方式?

  生:体内受精。

  师:想一想,这种受精方式和两栖动物相比有什么优势?

  生:它使受精的机会大大增加。

  师:受精后的鸟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了,但是当鸟卵被产出后,胚胎就会因外界温度过低而停止发育,怎样才能继续发育呢?

  生:那就要靠孵卵。

  师:在适宜的条件下,胚胎发育成熟,雏鸟最终破壳而出。

  屏幕上出示雏鸟和成鸟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并思考:鸟的发育是不是变态发育?并播放鸟的繁殖行为录像。

  环节三:课堂小结,对比归纳

  让学生总结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都包括哪些阶段,并提出问题:这六个阶段所有的鸟都必须要一一经历吗?哪些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生:杜鹃把卵产到别的鸟的窝里,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另外帝企鹅把卵放在自己的脚面上孵化,也不筑巢。求偶、xx和产卵是必不可少的。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比较全面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生物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为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有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 段)

  采取措施:--( 段)

  四、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六、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七、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板书设计: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逻 举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辑 列数字

  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 顺 打比方

  世界各国采取的对策 序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增强了防范意识,了解了生物“污染”。

生物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生物入侵”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劫(jié)掠 栖(qī)息 藩(fān)篱 归咎(jiù) 斑斓(lá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解释下列词语。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2)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根据课文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

  4.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点拨】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5.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

  【交流点拨】移民偷渡者。

  6.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7.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交流点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8.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受同类的物种竞争,不受天敌伤害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径、不同人对“生物入侵者”的观点、防范措施。

  2.本文介绍这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人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提示人们重视生物入侵的后果,研究出相应的措施。

  4.你知道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交流点拨】

  (1)列数字。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小结】列数字使文章真实,准确。

  (2)举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②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③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⑤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小结】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说明“入侵者”传播之便利和预防之难。

  【小结】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教师小结】小结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重点语句赏析。

  (1)“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加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它的作用。

  【交流点拨】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斑贝不知不觉登上北美大陆,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在那里随心所欲、大胆放肆地危害人类,生动贴切。

  (2)“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加点词语“几乎”与“全”去掉其中一个,你觉得这样是否表意更准确?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全”字可以看出物种的繁衍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而“几乎”一词又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表达之严密,去掉其中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啸聚山林”妙趣横生,使人充分感受到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之大,强调了此事的严重性时又不使说理太严肃,寓诙谐于庄重之中。

  课后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6-15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07-18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15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2-0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9

生物教学反思02-25

生物教学总结05-07

生物教学心得03-24

生物教学反思03-26

关于生物教学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