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
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xx,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xx、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一)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二)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3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四、课堂总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情况。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体验数的发展,认识计数单位“千”,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含义,能准确地说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数位顺序,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千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联系实际,体验“一千”,发展学生的数感。
2.正确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方法:引导,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说说画面中是些什么场景,里面包含着哪些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
(1)一千是多少?
(2)“一百二十五”该怎样写呢?
(3)怎样写“三百”和“三百零八”?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数一数,认识“一千”是多少。
(1)请每个学生数出10颗小豆豆。板书:10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10个一
(2)小组合作,数出100颗小豆豆。预设:有的小组快一些,有的小组慢一点。教师巡视,请数法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同学汇报。
(3)出示方块(100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能不能一下子准确地说出有多少块?为什么?可以怎么整理?
(4)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个一百是1000,1000里面有10个100。
2.借助计算器继续进一步认识“千”。请学生们观察计算器上的珠子和所在的位置,试着写出“1000”。
3.联系实际生活,体验“1千”到底有多大?
(1)出示100张小卡纸。
(2)出示一本童话故事书实物,这样的书大约三本有1000页。
(3)联系本班学生人数来思考。
(4)联系学校全体人数。
(5)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大家进一步感知“1千”到底有多大!
4.结合计数器,教学千以内的数的写法、读法和组成。出示几个具体的数字让学生做一做。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75页“做一做”第1﹑2题。五、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老师适时归纳。
六﹑布置作业教材78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数位的名称,借助计数器识别并且理解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千”、“万”的意义,认识、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注重操作与演示,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新知识。学生已有的技术单位、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能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比较的模型思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学生能够认识近似数,并结合实际进行估计,注重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的容纳量情况,本校学生人数、图书室书本数目情况,自己从家到学校或者别的.自己熟悉地方的距离情况,各类课本或课外书的每页大约的字数情况。
2、有关历史的“千”: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按现在出土的殷商遗迹来看大概为3500年。古代埃及的历史是4100年。古代巴比伦有5500年的历史。
<3>拓展性学习包
【设计意图:设计综合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在大小比较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95页中的例11、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自主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学生在已有“整十数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自主探究算法,通过算法的'比较分析实现算法的优化,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呈现情景。
课件出示电器商场的情景图,然后呈现电脑和冰箱的图片和价格(如下):
(二)提出问题。
1、找一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说一说: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买电脑和冰箱一共要花多少钱?
(2)冰箱比电脑贵多少钱?(电脑比冰箱便宜多少钱?)
3、试一试:尝试列式。(1000+20xx、20xx-1000)
(三)导入新课。
像这样整千数相加减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算法
(一)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
1、解决问题
(1):1000+20xx=?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学生汇报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所以1000+20xx=3000。
②类推:因为1+2=3,所以1000+20xx=3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1000+20xx=3000。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2、解决问题
(1):20xx-1000=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交流算法: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预设如下:
①数的组成:因为2个千减去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所以20xx-1000=1000。
②类推:因为2-1=1,所以20xx-1000=1000。
③计数器:借助计数器来拨数,最后得出20xx-1000=1000。
④想加法:因为1000+1000=20xx,所以20xx-1000=1000。
……
(4)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呢?
3、及时练习。
计算:200+400= 600-400= 3000+6000= 9000-300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算法。
1、课件出示:80+50= 130-50=
2、学生尝试解答。
3、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8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所以80+50=130。
②类推:因为8+5=13,所以80+50=130。
……
(2)130-50=
①数的组成:因为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所以130-50=80。
②类推:因为13-5=8,所以130-50=80。
③想加法:因为50+80=130,所以130-50=80。
……
4、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
5、及时练习。
计算:70+50= 120-50= 800+900= 1700-900=
指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算法。
(三)比较算法。
今天学习的这两种情况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实际运用,深化算法
(一)基础练习。
1、游戏一:捉老鼠。(教材第97页第1题。)
课件逐个出示,让学生进行选择,并指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游戏二:小猴送信。(教材第98页的第4题。)
课件先出示邮箱,再逐个出示每个信封上的算式,指生进行投递信件,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游戏三:猜数。(□后面藏着几。)
500+□=800 □+70=210 7000-□=20xx □-60=60
(二)综合运用。
1、教材第96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方法。
2、教材第97页第2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指生说出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2)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3)全班交流。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说明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在实际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各个知识点,对读、写、组成、比较等各知识点有个系统的回忆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对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的基本概念
1、计数单位
(1)按顺序说出我们学过计数单位。
(2)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同时它又是一个计数单位——个。
(3)提问:
①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②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③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
(4)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2、数位及数位顺序表
(1)提问:这些计数单位能不能随意排列?为什么?
(2)小结:这些计数单位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比如:计数单位“个”所站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站的'位置叫做“十位”,……构建“数位顺序表”。
(4)提问:这个数位顺表,你们能记住吗?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什么位?第2位是什么位?第4位呢?第5位?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写数:
用两个0,一个6,一个9你能组成哪些数?(可任意组合,没有位数限制)
2、读数:
(1)读出这些数
(2)总结:
数中间有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0,如6009。在写数时,这两个0只写一个,不行?在这里,0是用来占位的。
3、把组成的数按顺序排列
总结:
(1)位数不同,位数多数的大。
(2)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后面的一位数。
(三)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万位在第( )
(2)一万里面有()个千。
(3) 一个数是四位数,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
(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和是(),差是()。
(5)比497大,且比502小的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1)二千六百零七(2)二百八十三(3)九千(4)五百(5)一千零一十(6)一万
3、数学书92页4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数学书92页第5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5、数学书93页第6、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6、数学书93页第8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变式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四位数,千位上是2,个位上是4,其它各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① 204② 20xx③ 2400④ 20xx
(2)550比150多()
① 600②700③400④500
(3)最大的三位数加1是()
①10②100③1000④10000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1090 1009 1100 1909
(2)9999 8900 9990 8909 10000
(五)拓展练习:
1.你有几种填法?(最小能填几?)
7□23 〉7667
2.用7、0、2、3、0五个数按要求填空。
(1)组成最大的四位数是( )
(2)组成最小的四位数是( )
(3)组成比3000小的四位数是( )
(4)组成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
(5)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是( )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没有0
末尾有0
中间有0
中间末尾同时有0
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课题:复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总结。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01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6-14
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01-14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1-20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5-30
《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03-05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19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1-06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