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惯性教学设计

惯性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6 16:53: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惯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惯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惯性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

  惯性演示器,小瓷砖块、木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前节知识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引入:复述上节探究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演示实验:课本图6-7,学生观察后,讨论此实验表明了什么?

  (2)惯性:由上可知: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3)理解:用“惰性”类比“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多块小瓷砖摞起来,然后用木板迅速打击下部的小瓷砖,观察上面的小瓷砖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小瓷砖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演示有图实验。小车突然前进时,木块向后倒。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

  (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重复上述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6-10、11漫画。讨论。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1、2、3。

【惯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动物教学设计02-15

精华教学设计02-17

猫的教学设计02-09

《秋游》教学设计07-22

《纸》教学设计07-06

风车教学设计07-14

《通分》教学设计06-30

《画》教学设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