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精选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的老师的作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老师的作文1
林老师有两颗特大的门牙——一颗像妈妈下厨时挥动的铲子,一颗像爷爷上山砍树时抡着的斧子。这两颗大门牙“姿态不一,形态各异”,歪歪扭扭地向外暴露着。说句实话,第一次见到他,我就心急如焚:这两颗大门牙顶着,怎么教我们学语文呢?
没想到这两颗大歪牙还很爱挑剔人呢!上课了,老师喜欢让同学们挨个儿朗读,而不管谁读了,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被“铲”出来,给予“斧”正。我从一年级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朗读时吐字不清楚,含含糊糊的。这两颗大门牙可就对我大铲特铲了:“你这不是朗读,而是说梦话。如果你长大当局长,还是这样给大家做报告,大家都会打呼噜的。”打他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不得不对那两颗门牙刮目相看了。
背地里,我曾偷偷地问:“林老师,您的'门牙怎么歪了?”他嘿嘿地笑着说:“我从小爱笑,不小心笑歪了。”开始我还半信半疑,后来我深信不疑了。
课堂上,这两颗门牙常常会进出一些使人忍俊不禁的话来,令我们开怀大笑。费超同学老是要在老师和组长的催促下才写作业,老师就对他说:“费超,你这种学习方式像挤牙膏,总要在屁股上挤一下才挤出一点点。你以后要不时地捏一捏自己的屁股。”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费超的老毛病从此就改掉了。
我真担心有一天我也会笑歪门牙。不过门牙歪了也好,你看,我的心不是被这两颗大牙死死地钳住了吗?
我的老师的作文2
今年暑假,妈妈送我去一个家政学校学作文。在这里,我认识了教我学作文的李老师。
李老师今年大约40岁,她苗条的身材,理着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一张瘦瘦的脸上有一对又弯又细的眉毛,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就像镶嵌着两颗黑宝石,笑起来使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一只小巧玲珑的鼻子下是一张薄嘴唇的嘴巴,说起话来会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李老师的嘴巴最大特点是能说会道,讲起作文的时候总能出口成章。他平时喜欢穿裙子,看起来很亲切、很大方。
李老师很会教我们作文。我们刚学作文时,我们都很害怕。老师就告诉我们说:“ 作文其实并不难,作文就像说话一样,嘴巴想怎样说你就怎样写。”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慢慢地学会了写作文,对作文没那么害怕了,相反的.是,我们对作文越写越喜欢,这也多亏了李老师。
为了教我们写作文,老师也想了许多好办法。前几天,老师在教我们写心理活动的作文时,她突然叫朱俊华出门口去,我们还以为朱俊华不听书,还是在上课乱讲话被老师叫出去批评了。正在我们在猜测的时候,老师和朱俊华回来了。老师对我们说:“刚才我和朱俊华出去时大家心里都在想些什么?把这个想法赶紧写下来吧!”我们听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叫朱俊华出去时为了我们能写好心理活动的作文,才想出了这个好办法,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啊!因为我们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我们很快就把这次的作文写下来了。
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可真多啊!在她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我真喜欢李老师!
我的老师的作文3
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之日,我们已经同窗共读五年了,五年来班主任张老师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张老师长长的卷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很和蔼。
有一次,是上语文课,张老师站在讲台上细心的讲解突然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张老师说:“谁能解答一下?”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连钟表走动的声音都能听见。其实,我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只是不争气的'手向铁锤一样举不起来,我没有信心,因为这毕竟是一道难题。
老师扫视着同学,目光却停留在我身上,亲切地说:“李元皓,你来说一下!”我站在原地一言不发。“没关系,说错了我们给你纠正!”老师亲切的话语里充满了鼓励和期望。听了老师的话我勇敢的说出了答案。”嗯,这不是回答的挺好的嘛?不要紧张!“说着,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这目光里还包含着更多的鼓励。
张老师不仅待人亲切和蔼还很关心我们。二年级时,我肚子痛,老师把我带到办公室喝了两杯热水,然后担心地问:”是不是早晨没吃饭呀?要不要给爸爸打电话?“我摇摇头:”老师,不用了!“老师又着急的问:”那是不是没吃饱呀?“我捂着肚子摇摇头正当我要说话的时候老师抢先一步:”老师给你买个面包吃吧!“说着,跑出去给我买了袋毛毛虫面包吃。那毛毛虫面包现在已经没有了,就算有的话当时吃起来的味道还怎么会有哪?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五年的时光已经流逝了,那么就让我珍惜现在,珍惜和您在一起的时光吧!
【我的老师的作文】相关文章:
我敬佩我的老师作文12-17
我敬佩我的老师作文09-10
我的老师我的班作文01-29
我的老师我的爱作文10-15
我的老师我的榜样作文01-14
我的老师作文12-18
我的老师作文12-18
我的老师作文12-18
我的老师作文12-19
我的老师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