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8 20:02: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合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第九册第三单元《雕塑的乐趣》第七课《动物小彩塑》,教材内容为彩塑工艺欣赏与制作,简介了不同地区的彩塑工艺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展示了多件小巧玲珑而又生动传神的动物彩塑。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塑”方面的技能和方法,这节课是在以前课程上的延伸,进行了彩塑,并且是掌握更多的技巧来进行动物的塑造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间彩塑创作的艺术特征;(2)运用基本形的要素进行组构、添加、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小彩塑。

  2.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感受中体验民间彩塑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2)在尝试探索中学会借助工具进行彩塑造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主题塑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彩塑的兴趣和对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小彩塑的造型特点;

  (2)运用夸张变形和装饰彩绘的手法塑造小动物。

  解决方法

  老师的引导与示范很重要,同时学生能够大胆的自主参与

  教学难点

  (1)感受民间艺术简练夸张的创作手法;(2)如何运用不同的点、线、面、色进行装饰美化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泥塑范例

  学具准备:课本、橡皮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1.观察与发现

  老师介绍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创作动物小彩塑时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民间彩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民间动物彩塑的外形、色彩、花纹与真实的动物有什么不同?民间彩塑有什么特点?

  通过听讲和欣赏认识什么是彩塑;怎样才能做好彩塑

  认知、感受彩塑的美;并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地区的民间彩塑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

  5分

  2.探讨与想象

  提示学生如何将动物的形态概括成一个或几个基本形体(给予提示:如:圆柱形、球形、条形等)?怎样将几个基本形体连接起来并进行细部的加工

  想象基本形体与动物的造型如何联系起来,并进行塑造

  从想象中体会形体造型是否概括、简练;头部特征是否夸张、简练;装饰色彩是否鲜艳、强烈;制作手工是否精致、细腻

  10分钟

  3.塑造与表现

  提出塑造的要求,并提示出不同的动物造型该用什么样的基本形来概括,不同的动物用什么色彩搭配更合适

  塑造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并用不同的文饰美化它

  培养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

  20分钟

  4.分享与评价

  分类展示与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并开展自评、他评、师评(从外形美、动态美、装饰美)

  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一定的评价

  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欣赏、互相学习

  5分钟

  作业设计

  能用橡皮泥创作一个自己喜爱的彩塑小动物

  课后延伸

  用橡皮泥除了可以塑造小动物造型,根据本节所学的方法还能制作出来什么样精美的彩塑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动物小彩塑

  揉 搓 捏 接 贴 压 戳 绘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西门豹治邺》,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第九单元,这篇课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赞扬了他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教学中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

  在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 运用不同手段创设情境

  1、问题情境

  在这节课一开始,师生共同回忆了几个学生们上节课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西门豹为什么治邺?他是怎样治邺的?结果怎样?围绕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交流等方式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老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

  2、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我几次创设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假如你就是西门豹,面对我们这些漳河边的百姓怎样说:假如活命的官绅、普通的百姓,你会作何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角色表演领悟到了西门豹的机智。在这种情境里,教师不必做人物分析,学生已经轻松理解了课文了。学你此时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侥幸生不仅学懂了课文,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味人物语言理解感悟

  在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西门豹的语言,让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发现西门豹超常的智慧,感知西门豹平静的外表下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美好品质,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阅读方法,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二、 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更是注重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组合图形进行切割、添补和平移等,因此,我选择了MP_Lab平台做为教学辅助工具,它提供的可任意操作图形的环境是学习本课的好助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更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以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 目标定位

  1、 教学目标

  (1)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2) 能根据各种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

  (3)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 教学重难点

  借助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根据组合图形的特点,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三、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创设了“有趣的七巧板”这一情景,通过播放由七巧板拼成的小猫这一动画引入新课,直观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关系,运用MP_Lab信息平台通过看、说、算、画、拼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鉴于以上想法,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方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设置了教学流程的三大环节。

  四、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认识组合图形

  课始,在MP_Lab平台上播放由七巧板拼成小猫的动画,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了有趣的组合图形,接着我及时提出 “这只可爱的小猫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发现原来很多有趣的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基本图形组成,我们称这种有趣的图形为组合图形。“有趣的七巧板”让学生了解到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关系。

  (二) 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给学生如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提供认知准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回忆和在MP_Lab上动手操作,达到共识:“平行四边形切割后,可拼成长方形;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引导学生发现:以上这些“切割、拼摆”等都是为了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当相关的经验被激活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 对于“怎样求组合图形面积?”这一问题,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就是把组合图形转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可见学生不但发现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

  (三) 动手实践,优化方法

  为了进一步落实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下面由学生在MP_Lab平台上动手实践,考虑到这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方法,故只要求学生展示思路,不要求计算。学生的做法多种多样,那怎样引导学生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我通过了两个步骤来实现:

  (1) 提出问题“以上做法都能求出组合图形面积吗?”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当分割后的图形是基本图形时才能直接求出面积。这时把不符合要求的图形删除。

  (2)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计算面积。这时学生就会思考 “怎样根据图形特点选择方法?方法是否简单?是否合理?”等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方法进行了优化,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小结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根据图形特点,用切割或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面积转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面积计算,采用分割法时,要注意合理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就是失败的。

  (四) 拓展思维

  最后安排了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活动,四人为一小组,教师为每小组提供基本图形(标明有关数据),请各组同学通过独立拼合出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拼合完毕后,各组将作品展示出来,“考一考”其他小组的同学(这里不但要“识破”创作意图,清晰地分辨出作品由哪些基本图形拼合而成,说出解决方案后计算面积)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思想:

  1.本课围绕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阅读课文《一朵云》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教学,以期达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的完美结合。

  2.本课准备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引导式学习模式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文地位和作用:

  《一朵云》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阅读文章。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联想”,这也是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学懂了这篇课文,落实了这一训练重点,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学生的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也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五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重点已不是识字写字,而整个小学高段语文的重难点教学内容集中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上。此时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基本素养,加之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写的七件趣事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有关云的知识也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喜欢读,也容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过多的指点,只要求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二)、教材处理: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借一朵小小的白云之口,讲了自己为宇宙和人类做的几件好事,表达了作者愿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服务的美好愿望。本课想像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所学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在本课中,我着重让孩子自学、自读、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儿童有丰富的想像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想像能力转换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上来。因此,在本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让学生想像自己如果是一朵云还会干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并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清楚。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导学阅读”教学模式——“六引:引趣、引思、引议、引评、引练、引展”。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趣――乐学新知,明确目标。

  在我小时候,我常常在晴朗的日子里仰望天空,望着一朵朵变化无常、快速移动的云,心中总想着它们要干什么?要飞到哪里去?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白云,跟在他们后边玩耍。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朵白云,你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想像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一朵云干了什么趣事?

  (板书《一朵云》)在本课中,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三点:

  (多媒体展示每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认识本课三个生字;理解“逍遥、干涸、龟裂、耷拉、枯萎、祈求、拯救、永恒、惬意、气喘吁吁、浑身解数”等词语;掌握“龟、解”的不同读音及意义。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以物喻人借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课文中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3、学习作者爱宇宙、爱人类、为宇宙和人类奉献爱心、努力做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任何有目的的学习都是学习者有意识的注意为先决条件。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他们的注意指向学习目标。学生一但有了注意和预期,就有了学习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免疫与计划免疫》选自中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主要讲述人体免疫的概念、类型、功能特点及其产生机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这节内容概念多,名词多,而且比较抽象,因而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这样将内容安排在单元前面是较好的办法,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能突出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这个主题!

  二、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在任务驱使下,基本具备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这种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动画呈现,直观明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课堂上,教师需要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定免疫的概念、作用、种类、免疫器官属于了解层次,计划免疫属于理解层次;确定能力目标是:会观察、会说话、会健康、会卡通式思维、会发散思维。在实施上述两个目标的同时渗透健康的人体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有机体,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后天)和非特异性免疫(先天)

  (4)描述免疫的功能;

  (5)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比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情感目标: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理解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概念的理解(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及其功能是本节的课知识的主体框架,因此它是本世课的重点。而这两个知识点前者十分抽象,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也领会不到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后者又受平时感性知识的影响,学生对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误认为就是由防御保护一个因素构成,只信其一,不知还有其二,(免疫监视自身稳定),它属于微观认知领域,因此,这两个知识点又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1、教师任务驱使下的自学。

  2、资料分析。

  3、讨论。

  4、归纳总结。

  总之,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1节第3小节内容,课题为弧、弦、圆心角。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圆的有关知识和垂径定理,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 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圆的有关运算和证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建立通过观察—猜想—论证的方法,从运动变化中发现规律,得出定理及推论,同时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渗透了旋转变换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理解圆心角的概念;

  2、引导学生发现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定理及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旋转变换思想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三、 说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 通过 学生猜想、验证、归纳,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突出重点 。

  难点: 从圆的旋转不变性出发,推出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 通过 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等形式,达到 突破难点 的目的。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探究弦、弧、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应着重采用 猜想—验证—归纳 的教学方法。即: 先由学生提出对结论的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和证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其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定理内容。

  五、 说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引导学生归纳,以学生叙述为主,教师点评,共同总结。

  2、实践: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探究,达到对定理内容的`认识和提升。

  3、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活 动,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都有所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先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复习圆的对称性及相关知识。然后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圆心角及相关量。探究在同圆中圆心角与其所对的弦、弧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得出结论。第三,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等圆中探究以上三量之间的关系。第四,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上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共同得出本课定理内容。第五,在定理得出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推论内容。第六,通过多个习题对本节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第七,课堂小结,共同提升。第八,完成思考题,知识拓展与弦心距相关的内容。第九、布置作业。

  六、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复习 引入 ,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 由课件展示三量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学生提出猜想后,要求对猜想给出证明,体现数学的严谨性。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同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

  3、 引导学生动手做,在等圆中探究三量之间的关系。

  4、用数学语言表达上述结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5、 在讲解 习 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 、能力训练。课后练习 , 使学生能巩固 并 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7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8 、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 习 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 思考 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9 、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 余 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语文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此为其第一首,陶渊明由彭泽令弃官归隐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生动地抒写了诗人归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初中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同时,《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语言朴素、简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句的大意,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借助讨论,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3、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讨论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学生文学素养相对来说比较好。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来一步步地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本节课从时代背景开始,并简要说明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二】诵读诗歌。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教师的参与,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印象。

  【步骤三】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点拨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来理解诗歌内容。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和任务:

  1、全诗的题眼是什么呢?(师范读,学生思考)“归” 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

  2、本诗意象可以分为两组,刚才一组已经在上个问题中找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另一组意象。

  3、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来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洗尽铅华、真率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元好问评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整首诗景语其多,这是显情,剑走偏锋,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这么写诗的。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陶潜用记叙的语言来写诗,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记叙,就说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样的榆柳什么样的桃李都不说,《诗经》里面还要这么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论是那“依依”还是“霏霏”,都是描写,那么陶潜洗尽了铅华,仅用诉说。就是这样的表达,什么样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样见天子,素面去见天子,无需化妆,因为化妆的胭脂会污了她的花容,这是怎样的美?陶潜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诗的特点,也就是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步骤四】知人论世。看陶渊明为官资料,结合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13年的时间里五入五出?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注解: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去理解陶渊明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诗歌教学有深度,让我们的诗歌呈现出它应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让学生通过一首诗去触摸一位诗人的灵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渊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当仕途失意时都去陶渊明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步骤五】讨论提升,如何诗意地栖居?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这个疯狂追逐利益的时代,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清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他们痛苦的抉择,并且引导大家在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小确幸,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

  【步骤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进一步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说:古人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背诵经典诗歌作品,能有利于学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个人修养和气质。所以学生是有必要背诵优秀诗文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提到“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 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诗歌语言凝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非具有规律,背诵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学生多背诵诗歌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涵养。

  总有段文字,能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种声音,能融化舞动的灵魂。遇见文字,遇见声音,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向往,诱人探究。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 教 材

  《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曲折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法指导: 多维听记法、探究式学习法、扩展阅读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参与和互相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概括为一句话: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二学时,五个步骤讲析。

  (一)情景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初中时学过抒情散文《春》的欣赏,过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从而引出本次课《荷塘月色》。这样设计导语,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抒情的格调为引出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势利导让学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况,互相补充资料,利用多媒体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地求知欲,为课文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简介背景时让学生知道本文满载着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知识铺垫。

  (二)整体感知

  在音读、意读后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这样学生阅读有了遵循,诵读有了美感。

  (三)精读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在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设疑: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学生思考后,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完成环型层次结构图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清思路。。。讲解。。。这个设计遵循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了铺垫。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请学生朗诵四、五、六自然段点评后设疑:你能给自然段起上名字吗,请说一说描写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绘?在学生回答后向他们展示第四个自然段的板书,作必要地牵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写了这样一些景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叶颤似电、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拟人、通感的手法绘出了景物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为增加兴趣,设计为向学生“求助” :你能帮我完成五、六段的板书吗?分组讨论派代表板书, 完成后看课件弥不足。这是第......这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就形成了多维态势地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最后我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告诉学生本文抓住素淡、朦胧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荷塘月色,并强调“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至此第一学时结束。

  (四)欣赏体味

  是在第二学时完成的,首先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诵,感受《荷塘月色》的宁静美、朦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之美。

  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几段,从而完成了学生从意会“美”到“言传美”的过程,我会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仅举几例:

  1。 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地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明确:“羞涩” 本来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观地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明确:“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设置这三道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叠词、修辞,炼词的角度去赏析散文。

  以下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从揣摩语言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点拨,渗透德育教育。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思考:1.4—6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结合时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这一过程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我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五)拓展迁移

  语文学习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应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思考题,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譬如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文章来解释“不平静”的原因。这样一来,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

  教学过程的最后两个环节是小结全文,布置作业:根据学情分层设计了三道题:1。 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总结; 2。 写一篇描写校园景物的短文; 3。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绘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图”并制成板报,课后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让学生分享合作地快乐。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道题在课上完成,学生回答后,我进行课堂小结,至此第二学时结束。最后,我把本次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小结。

  五、小结

  过去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这次在教学设计时,我尽可能考虑技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和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来做。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地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巧妙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这样学生就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自由地翱遨。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合集9篇

2.说课稿合集6篇

3.说课稿合集六篇

4.【精品】说课稿合集五篇

5.【精选】说课稿合集八篇

6.关于说课稿合集4篇

7.【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8.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