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17 21:45: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说课稿五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雨的四季》是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拥抱自然,热爱生活,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十分契合主题,文质兼美,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语言文字上都堪称典范。写景散文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去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说学情:

  经过前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写景的手法,但对于多角度的赏析以及散文的表现手法,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配乐朗诵、师生共读、学生自读、仿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并驾齐驱

  小组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预习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义

  2、课前搜集关于雨的成语、古诗句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品味文中精彩语句

  2、学会从侧面描写出景物特征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教师和学生齐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江南寒意少,冬月雨仍飞”。(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写雨的古诗导入,唤起他们对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雨的感受,同时帮助他们积累巩固古诗词)

  二、 整体感知

  1、配乐诵读

  安排四个朗读好的同学分别读2、3、4、5段,教师读1、6、7段,师生共读,要求其他学生听时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后完成

  ①圈划春夏秋冬雨的各自特点(用四字词语概括)(此环节是培养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从整体把握文本,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些特点文中都能找到,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正沉静,冬雨自然平静)

  ②请用一些词语、成语或古诗来描述各个季节的雨,如夏雨:大雨倾盆(此环节是调动学生的旧知和情感体验,使其与文本更大程度产生共鸣)

  三、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挑选一个雨季,读一读,赏一赏,评一评,然后小组推举代表汇报,教师适时参与探讨,汇报安排如下:

  1、小组代表先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仿读

  2、品味精彩语句(提示:可以从修辞,准确用词等角度说明)(此环节主要检测学生已有的赏析能力,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以及前两课的学习,对一些常见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手法已具备了一定的赏析能力,教师不必多讲,大可让学生展示,但一些动词、形容词的精当使用,需要教师点拨,如第3节中的“浇灌”“鼓着”,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来揣摩体会,将“浇灌”与“洗淋”比较,“鼓着”与“浸着”比较。此外,感官描写如果学生说不到,教师也可点拨,可以结合朱自清《春》中写春风时候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总之,此环节主要是小组合作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备课时要充分预设,才能回应学生回答中的疏漏和不足,这是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更多的教学机智。)

  四、 质疑解难

  课文旁边的思考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不会或不到位的由教师指导,此环节更多发挥教师主导性。教师着重讲解两个问题

  1、第2段,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了万物经雨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引导时可以和朱自清《春》中的春雨描写比较,“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并让学生感受到,写景散文中运用侧面描写可以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特征,如这里就从侧面写出了春雨滋润了万物,给大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后指导学生从第3段和第五段中找出侧面描写的句子。

  2、第6段,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引导这里采用呼告的修辞,便于更直接表情达意和抒情,这是作者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追问: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分别从第1段和第6段找情感的词。从“喜欢”到“爱恋”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情感越来越浓。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有如此这般对自然的爱恋。

  五、 拓展延伸

  请同学学习刘湛秋,把对雨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雨季,运用侧面描写,仿写几句,教师给出示例:如夏雨那段,地上,喝饱了水的茄子皱纹渐渐舒展,洗了澡的青椒肌肤光泽透亮。(教师提供示例给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写出整段或整篇雨的文章有一定难度,但在老师引导下仿写几句还是能达到的。读写共生,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仿写就是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让学生大声朗读仿写的句子和文章第6节,将自己和作者对雨的情感达到高度统一。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情趣使生活更美说》,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几环节谈谈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情趣使生活更美说》这节课人教版思品课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本课前接情绪一课,后接高雅情趣一节,既是培养情趣的开篇之论,又对下一节有铺路奠基石之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明辩高雅与庸俗情趣,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追求高雅情趣,鄙视庸俗趣味,形成积极乐观向上、乐观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能力目标: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文化生活;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品格修养。

  知识目标:知道情趣使生活更美说的关系,情趣有雅俗之别。

  (3)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认识情趣使生活更美说的关系。只有学生懂得情趣源于兴趣,才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有效的培养兴趣发展情趣。

  难点:学会辨别和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因为面临新的生活阶段,新的生活情趣层出不穷,特别需要提高对情趣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区分高雅与庸俗情趣的认识水平。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学后,新课程、新知识增多,信息量也明显加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新的生活情趣,其中有健康的、高雅的,也有不健康、庸俗的。但这些对于十二三年龄的少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常常不能正确区分生活情趣的高雅与庸俗,有的学生还会误把庸俗、低级的情趣当成健康的、高雅的情趣,所以,学生特别需要关于情趣分析的知识。

  三、教法设计

  1、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2、教学手段:为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体验法、活动参与法、观察归纳方法等进行教学。

  3、理论依据:在“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领悟。根据活动情景,运用适当教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使教学过程充满理智,充满情趣,充满生机。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激发学生对本课要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让其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之愿学、会学、乐学,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导入中,我利用刘谦变魔术的视频,由他的事例导入。

  第二板块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参与是新课程的本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各自的兴趣爱好,加深学生对“情趣来源于兴趣”这一重点内容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亮一亮——风采展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适当进行表演,引出情趣。此环节的设计既围绕学情,又为下面引出情趣和分辨情趣两个教学环节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埋下伏笔。

  活动二:谈一谈——情趣源于兴趣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重点得出兴趣与情趣是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的。为了达成本课的能力目标,解决学生能够区分高雅与庸俗情趣这一难点,我运用了这样的活动 。

  活动三:议一议——兴趣与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指出情趣对学习的关系这一普遍关心的问题。

  活动四:辨一辨——慧眼识雅俗

  (1) 课件出示:晶晶和黎黎两个人的不同情趣生活

  (2) 列举身边同学的情趣生活

  (3) 小组讨论:哪些是高雅情趣,哪些是庸俗情趣?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各有什么影响?

  (4) 课件推荐高雅情趣生活

  通过这个活动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情趣都有积极作用,情趣有雅与俗之分,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情趣。

  第三板块:梳理提炼 情感升华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思品课教学的特点,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采取了课前布置作业,当堂展示,这既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所需也是新课标将课堂学习外延和深化的体现,这样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教师寄语,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本课的尾声,从而达到升华主题!

  总之,本节课以情感教学为主线,思路清晰,突出学生,整个过程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使“追求高雅的情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信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丰厚的育人功能。

  六 板书设计

  情趣使生活更美说

  (1) 情趣源于兴趣

  (2) 情趣有雅有俗

  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在突出本文的重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语言富有感染力,幽默有趣,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一条主线,清晰明了,逻辑分明,让学生明确了情趣、兴趣的关系。明辩了高雅与庸俗情趣的作用和危害,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把课堂知识融入优美的情境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感觉生活的美好,学习的快乐,很好的实现本课所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本节课由于课前准备时间较为仓促,时间把握能力有所欠缺,导致有的活动环节时间运用太过,而有的环节时间不够充裕。

  以上就是我说课设计的全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若干问题,真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今后更好的改进与提高。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溧阳市竹箦小学的袁飞,现在向大家介绍我的参赛作品《木瓜恰恰恰》。本网页是利用dreamweaer,flash,asp等技术配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第二单元《木瓜恰恰恰》第一课时设计的。

  下面就具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主页面

  简洁而富有动感的设计加上跳跃的音乐把学生带进快乐的课堂氛围,为课堂的教学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第二部分、印度风情

  依照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对印度的认识,我还特意设计了一块“印度风情”内容,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演示)这块内容在课堂的导入时起到关键作用。其中许多美丽而逼真的印度照片,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印度。

  第三部分、歌曲学习

  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友好的学习界面,惹人喜爱的音乐小娃娃,漂亮的题目,让学生的学唱变得轻松而有趣。有原唱也有伴奏(演示)。在这里我用了两个“唱”和“听”的音乐娃娃做按钮。

  其次,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首歌曲,我安排了律动“恰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跟着音乐跳“恰恰”,(演示)。学生和老师一起舞蹈。最后一起了解“恰恰舞”的来源和定义。(演示)这部分课件设计为学生快乐学习搭建了平台。

  第三,在认识歌词中的水果时,课件提供了清晰而漂亮的水果图片(演示)。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等,让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很快在大脑中建立起各种水果的形象,为教学的进展提供了保障。

  第四,大家一起看着歌词,全曲完整的演唱。(演示)

  第四部分、拓展知识

  课件展示了四首叫卖歌曲,《卖报歌》、《卖汤圆》、《冰糖葫芦》、《新货郎》。(演示)师生一起探讨歌曲的共同之处——都是“叫卖歌曲”。

  了解“叫卖歌”的含义。(演示)

  第五部分、快乐恰恰

  结合这次教学活动,我还专门地利用ASP技术为学生开辟一块网上交流的平台,这块BBS论坛可以让学生网络学习的时候交流学习体会,很好地体现了网页课件良好的交互性。(演示)

  我的课件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认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这堂课我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面积。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初步感知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的理解。接着,我提供一些材料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从而达到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的能力

  二、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我结合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把教材中的内容分割成两节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学习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 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法:通过创设小兔和狐狸比赛刷墙的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2、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或平面图形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小的。

  3、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六、说教学程序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

  1、比赛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2、实践体验——感受面积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出发,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2)、认识平面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的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进一步完善面积的概念。

  3、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产生“面积是有大小的概念”继而 让学生亲历操作,力求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亲历这个过程,从直观简单地操作一步一步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即用眼睛看——用重叠法——用图形去测量。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尽情展示自己思索的空间,教师在这个环节积极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成果”,让探究层层深入,动态生成,自然达到教学理想的彼岸!在有意、无意的矛盾制造中,学生欣然探索,层层深入,有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不仅是学生“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推崇的探究的最高境界。

  4、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好准备

  本环节即是练习又是新授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同时产生疑问:问什么它们的面积不能比较呢?从而更加认真的去参与学习活动,为面积的测量、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出示了面积的意义,这样的板书做到了精而准确,突出了这节课的重难点。为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好了准备。

【【精华】说课稿五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6篇

2.【精华】说课稿7篇

3.【精华】说课稿四篇

4.【精华】说课稿3篇

5.【精华】说课稿4篇

6.【精华】说课稿三篇

7.【精华】说课稿5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10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