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6 23:11: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绝句》(杜甫)。(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杜甫)》。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说课稿 篇3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 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会用直尺画角。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通过角的特征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可热闹了。看,今天在校园里来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发现它了吗?请你快把书打到38页,看看“角”藏在哪里呢?(汇报)

  2、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是太强了,那么现在请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表面上藏着角?你还在哪里发现过角?你能说出来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个角?

  3、 那你愿意到数学王国里认识“角”这个好朋友吗?(板书)

  二、 初步认识认识

  1、 不管“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哪里你都能找到,那么在数学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想看看吗?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这个点摸摸,说说什么感受?这是角的顶点。(读)现在请你摸摸这两条边,什么感受,这就是角的边,(读)一个角有几条边?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读)

  3、 请你用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给你同桌介绍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称。

  4、 你能指出黑板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5、 练习。你能在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吗?

  三、活动:既然角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让我们站起来,摆个有角姿势。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规则纸)我们玩的高兴可是这张什么也不是的纸先生不高兴了,他也想和角成为朋友,我们能帮他找到角吗?我们可以动手折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纸按平,然后再折。

  2、请你把折好的角举起来,互相看看你们折出的角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贴三个)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个角大吗?纸先生高兴了,现在把你的纸先生放在桌位里吧。

  3、我们还可以用两条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个活动的角呢。这图钉就是角的顶点,这就是两条边,现在请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做一个活动的角。

  4、谁愿意和我比一比谁的角大?(两条边开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这两个角谁大?虽然这个角的边很长,但是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也就是说角的大小和边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

  四、画角

  1、角已经和我们成为好朋友了,让我们来画画角吧。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读)

  2、请你认真看。教师画,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能画出一个角。(强调向不同方向)

  3、画角时要牢,先画定点再画边,现在请你画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们手里都有三角形,请你拿出来,它有几个角?给你一把剪刀,你能让变成四个角吗?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给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摆出角吗?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还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吗?

  2、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四、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说出了诗句的含义;第三次告诉奶奶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一环节我以读为主,以理解、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难点是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蓬勃的生机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题目,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

  然后直奔主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概括描写春光的句子。“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初步感受春光的饱满烂漫。

  (二)感受春天的景美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寻找作者眼中的春光

  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通过理解“密密层层”、“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等词句感受海棠花开得饱满、烂漫,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

  最后发出感叹: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通过读感受春光在这里是指海棠花。

  (三)感悟儿童的可爱

  过渡:玉澜堂的海棠花开得多么烂漫,多么旺盛啊!

  这么美的花儿,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呢?引出儿童

  他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儿童?哪些地方的孩子特别多呢?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看看哪处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感受,交流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地方来讲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交流结束后,老师总结:刚才我们看了三处的孩子,他们有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三处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你们能说说看是什么吗?引导说出儿童和花儿一样充满着活力,生机勃勃。

  老师及时总结:是啊,也有人这么说过:花儿和儿童一样,都是春天的一道风景线,也是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板书——

  你说这孩子现在还仅仅是孩子吗?他们——

  出示第6自然段,让我们把这句话再来读一遍

  (出示句子)

  齐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在春天的感召下——

  四、回归主题,情感升华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冰心奶奶改编的诗句——(出示)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总结:

  儿童多处就有春,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

  儿童就是春天,儿童和春光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滴哩滴哩》 学生可以跟唱

  歌词中说,——,你们说——,

  我说——春天还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在我们的教室里,你们就是春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

  在这一个大环节设计中,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再朗读,再领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发挥了群体的集体功能,达到了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略)

  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 充满活力

  花儿 生机勃勃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篇课文的特点,这节课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学习识字、理解词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 教学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用不着老师引导学生去逐句讲解分析,于是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 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我班学生喜欢欣赏精美图画,所以我就尊重学生的爱好,采用让学生欣赏夏日荷塘风景图,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挂图:出现一幅绿油油的荷叶美景图,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他们快乐的心情吧!

  在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以后,我就让学生自主读,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所以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把生字连成词画圈,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自由完整地读一遍,自己品味感悟长句的读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读后老师检查初读情况,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阅读的自信心。

  经过刚才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帮助他们对生字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摘苹果”的识字、记词游戏,一个苹果对应一个汉字或词语,我问学生:你想摘哪个苹果?并让他谈谈自己是怎么记住的?学生在交流中记住了这个字,学会了认字方法,并在游戏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用词语说话,把认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第二个环节我安排学生合作读,让学生“神与景游”感知文章的情景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所以我组织学生合作阅读,展开讨论:你觉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很快乐?学生熟读课文感悟后指名学生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果有些学生还读不到位,请读的好的同学示范读,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们是怎样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的。

  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就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可以齐读;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表演读;可以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练习说,抓住重点,拓展延伸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后,我就启发学生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想想荷叶是你的什么?请小朋友以“荷叶是我的——”为题,比一比,看谁说的多。有兴趣还可以画一幅“荷叶是我的——”图画。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最后我让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图画练习背诵。

  学生熟背后我让学生当小演员,分小组进行创造性表演,自己上台展示成果,评议改进。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去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美,情感美,从而唤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愿望。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14 荷叶圆圆

  图 文

  小水珠 摇蓝

  小蜻蜓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辅以“思,议,评,演”等手段,来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交往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锦集七篇

2.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3.【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5.【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七篇

7.说课稿锦集6篇

8.说课稿锦集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