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23 09:16: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模板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美术欣赏部分,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是新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它突出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 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通过美术作品,可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民族习俗以及宗教、神话,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真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及审美价值。

  2、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习任务重,学习的压力也较大,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我设计以历史故事导入,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还可结合课本欣赏图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审美话题。如:当今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思想冲击很大,什么是真正的美?这也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本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正确审美思想的一个话题。课本中米洛斯的维纳斯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人高尚而又健康的审美观:女性的美丽应是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许多学生平常关注文化课学习较多,了解的名画家、名画并不多,欣赏能力不高;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害怕出错,老是想在课本中找点标准答案。因此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提问时所提问题不能太专业,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有联系。学生答错问题时更不能取笑,以免打消了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直观审美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作品材质特点、形式、意义来认识理解与体验感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2)能力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绘画欣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审美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4、教学重点:重点:通过本课欣赏,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含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

  5、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感悟。

  6、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步庖庠痰暮义,分析意蕴的表现;导学生运用对比欣赏方法理解作品。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蕴的表现探究作品价值。

  二、说教法

  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体现美术教学的直观性,美观性。 故事激趣法:故事激趣导入,提高美术欣赏兴趣。 因材施教法: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提问的深浅不同。多鼓励优点,让每位学生获得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启发引导法: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知识,理解知识。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美术是视觉艺术,首先需要学生细致而又耐心的观察,其次,要敢于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学生主动地学需要教师精心的启发、引导,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状况,学习环境。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如教学提问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重点、掌握难点;是否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语文知识及自己的观点看法欣赏美术作品,启发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美术作品。同一题材,同一画种对比欣赏;绘画与真实自然景物对比欣赏。 学法总结:细致观察法、直观描述法、对比欣赏法、理论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师:故事引入——讲解知识——提问引导——汇总归纳

  生:初步感知——欣赏领悟——分组探究——知识拓展

  (一)故事故事故事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首先,通过课本第5面天龙山石窟菩萨坐像残躯无头的历史故事导入,接着讲述山西太原一位爱国的富豪收藏人士于20xx年从美国拍卖行花了86。6万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是600多万元,买回了天龙山石窟第10窟佛头的故事,并用多媒体配合播放该佛头图片(依据真实新闻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思考。 师:这个佛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材雕刻而成,又不是什么宝石,为什么值那么多钱? 引出下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作品的价值?

  (二)探究知识,讲解分析意蕴的含义及表现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课本示范画分析作品意蕴的具体表现,边分析边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画家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欣赏需要从有限窥视到无限。画家不是孤立存在的,美术作品不是

  凭空产生的,“无限”包含了哪些内容? 意蕴的含义是什么?见课本第一面。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蕴的表现:

  1、作品运用的物质材料:物质材料的审美意蕴。 《跃马》粗糙的石材质感体现了马的什么特性?这种石材能表现美丽的维纳斯吗?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用油画笔能体现吗? 不同材质本身包含了丰富的含义,需要细细体会。

  2、作品的形式:如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手法。《映日》、《晓雨含烟》都以荷花为题材,它们的线条、形状、色彩有何不同?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美术作品形式上的创造,也是作品审美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

  3、作品的意义:

  ①表现意义。指作品描绘的内容、情节、情感。

  ②文化意义。指作品包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当时社会观念思想。 霍去病墓前的雕塑为何马的形象多?齐白石为何喜欢画虾、柳树、牛?达芬奇的作品为何宗教题材多? 审美价值还体现在作品传达出的精神力量: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

  (三)分组讨论、自主赏析,感受、领悟作品审美价值

  知识只有经过探究、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我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与审美价值。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赏析。前后几人为一讨论小组。看哪一组回答问题大胆、积极、主动。

  教师:

  1、指导欣赏方法: 先认真细致观察画面,大胆描述直观感受;由画面及作品旁的文字介绍想到的;再从意蕴的三个表现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深层意蕴与审美价值。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

  3、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4、汇总归纳,肯定学生的表现,总结欣赏方法。

  (四)启发探索,拓展知识

  1、如果让你选择课本中的一幅作品装饰居室,你选哪一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放在什么地方?

  2、选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写一篇赏析。

  (五)板书

  意蕴的含义: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意蕴的表现:

  1、作品运用的物质材料

  2、作品的形式:色彩、线条、形状、肌理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方式。

  3、作品的意义:

  ①表现意义————作品描绘的内容、情节、情感。

  ②文化意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当时社会观念思想。

  欣赏步骤:

  1、你看到的。

  2、你想到的。

  3、你的理性分析。

  五、说课后记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欣赏课要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欣赏评述”中的评述是评价和论述,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发表自己的“评 述”。 关注学生经验,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才能找到更多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要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教师应首先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分析本课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是选修教材,在这之前学生已完成了五本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位于本册选修教材第四课《词语万花筒》下的第四节。《词语万花筒》较好地将本册选修教材前后的内容衔接了起来,而《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对本课内容起到很好的收束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虑到高二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确立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难点:分析精选的最新影视剧、报刊等熟语方面的误用实例。

  四、教法

  熟语,不论是旧课标下的高考还是新课标下的高考都属于必考的内容。但学生仅仅是高二,如果过早的将学生裹进高考,势必会使学生错误的认为现在所学的熟语就等于高考题中的熟语,这样就大大狭义化了熟语的范畴,也可能给学生高三的熟语学习埋下审美疲劳的祸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的课程目标。得法于课内,收获在课外。语文学习与生活是不应该脱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才下功夫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报刊中精选误用实例并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语文,减少学习了语文教材某一课某一节后仍然不知道学习了些什么,仿佛只有做题,只有像做数理化题一样的做语文题才感到心里踏实的困惑。教法上强调教师的引导、示范。

  五、学法

  强调学生动手,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鼓励学生敢于给名报、名剧等挑毛病,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六、教具准备

  幻灯片、学案。

  七、教学过程:

  1、由“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巧妙地扣课题中的“智慧”,从而引入熟语的学习。

  2、整合教材,给出教材中没有给出的熟语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归纳出熟语的三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通过分析名剧、名报中的误用实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才真正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强调学生增强积累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精神。

  4、通过教师的实例,鼓励学生真正做一个能够让智慧自由飞翔的学习语文者和实践者。

  5、板书。熟语让智慧飞翔。

  6、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继续给名剧、名报等挑错的任务。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詹天佑》是一篇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安排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精神”这个主题单元,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即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训练要点、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爱国热情。(四)教学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五)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六年来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距离学生较远,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詹天佑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相关资料,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2、读写结合法。。3、情境教学法。4、评价激励法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法我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事迹。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分组合作,在读中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热情。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课伊始,我便引导学生谈话: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伟人――(板书:詹天佑),那你们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板书:京张铁路)他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主要做了哪些事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向全文的重点部分。)

  (二)小组合作,感悟精神

  接下来,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6自然段,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精神。

  1、我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悟,特别注意细节,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

  勘测线路(板书)

  学生汇报的过程当中,我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体会詹天佑的优秀品质。比方说:

  句子一: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学生从“经常、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等词语体会出詹天佑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再让学生读句子,体会。)

  句子二: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找一名学生读句子,其余学生思考,从哪些词语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从“狂风怒号、黄沙满天、坠入深谷”等词语可体会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从“攀山越岭、在油灯下绘图”等词语体会詹天佑吃苦耐劳的精神。)

  句子三: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① 我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体会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坚定决心。② 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学生会从“总是、一定”等词语体会出来的。③指导学生带着坚定的语气齐读句子,读出詹天佑的坚定决心。)

  在勘测线路过程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生接),他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生接),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想——(生接)。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课前收集的资料,感受到詹天佑严肃认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教学中,我还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从读中体会詹天佑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动力源于他深深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不断升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开凿隧道(板书)

  1、开凿隧道部分,我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示意图。

  2、然后再让学生上黑板画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3、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运用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从这部分内容,你体会出詹天佑怎样的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动手画示意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体现了学科资源的整合,有效利用美术学科的资源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设计“人”字形线路(板书)

  1、我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读课文,理解“人”字形线路。

  2、然后指名学生上黑板画“人”字形线路,当小导游介绍并演示火车行进的过程,理解“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原理。

  3、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设计还有什么路线可以让火车爬上陡坡?并进行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出“之”字形线路、螺旋形线路、折回线路等。)

  5、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作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因为车身太长,不利于安全行驶,而且修筑也不太经济。

  6、紧接着我再让学生观察动画,看火车过青龙桥的录象,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创新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示意图、介绍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分组设计路线方案,并与“人”字形线路作比较,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成功修筑了京张铁路,让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有力的回击,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多少中国人为之自豪!

  2、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顺势安排了一个口语表达训练:如果你来到青龙桥詹天佑铜像前,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你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你工作严谨、一丝不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这些都源自你的爱国之心,我们为有你这样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板书:杰出 爱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作业训练,拓展延伸(作业超市)

  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摘录喜欢的词句。

  搜集一些爱国志士的感人故事与大家分享。

  观看电影《詹天佑》,写一写观后的感受。

说课稿 篇4

  本节课是针对初一学生的青春期情绪辅导。主要采用情绪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一,活动理念及目标设定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所伴随情绪的性质,状态,对人们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快速而明显地发展变化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发并表现为情绪问题。学生在心理期末考核及平时的《成长档案》交流中,就大量反应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情绪问题。因此青春期情绪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初一下学期是初中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活,对学习,人际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善,他们主动探索并乐意接受,尝试新的观念,思想,可塑性很强。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将有利于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情绪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本节课侧重于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调整认知。因此本课选择情绪A-B-C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课的中心目标是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ABC理论调节情绪,首先要澄清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因此设定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认识,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决定我们情绪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单纯是外界事物。这是本课的基础。

  在学生体会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后,设定目标2:帮助学生学会消极情绪的调整方法,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目标2也是本课的目标。

  学习方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淡化方法,因此设定目标3:学生互助调节生活中实际的消极情绪。这是目标2的应用,又可以检验目标2的达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团体辅导仍然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老师只是搭建框架,穿针引线,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创建。根据活动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1,暖身活动:石头剪刀布。团体活动中的暖身活动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题内容。而本课的暖身活动,在考虑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不仅要引起学生情绪,还力求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选取了最简单的游戏,并利用改变规则的方法来控制学生情绪。

  2,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利用了心理学中典型的双歧图。双歧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寻答案。然而双歧图有很多,在选取时同样要考虑情绪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较大的情绪。选取了《骷髅与晚宴》,使恐惧的情绪和温馨,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

  3,情绪调节阶段,首先设置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师闹矛盾",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这样事件——想法——情绪的分析中,构建起ABC理论的框架。对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学生认同通过改变认知,想法,可以改变情绪。本环节中,在理论的讲解上必须把握好深度。若没有理论做线,则学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来;若理论讲解过深,不仅使团体辅导变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陷入自己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困境。因此将ABC理论简化为遇到事件A,产生想法B,引起情绪C,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这样简单明了,且符合学生之前推理的过程。

  4,组内互助。组内互助阶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讨论对于同学的烦恼,有哪些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他解决消极情绪。利用合理情绪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为反作用于情绪。情绪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调节过于激烈的情绪,避免情绪状态下的极端行为。ABC理论中,C不仅指情绪,而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因此作为补充,在一时无法改变认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外在行为暂时调节情绪的强度。情绪得到缓解后,更有利于理清思绪,理性认识问题,再从根本上处理引起情绪的事件。这样以调整认知为主,行为调节为辅,使ABC理论的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地应用于情绪调节中。且本环节调节情绪范围更广,个人性更强,全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本课感受

  第二次上汇报课,有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更有把握。初次汇报课,为选题要参考大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普查,向李老师请教。而经过一个多学期与学生的相处,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已了然于心,平日就积累了几个必须与学生探讨的话题。而对于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李老师告诉我时,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现在在实践中有了切身体会并从内心达到认同。因此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不再那么困难和模糊。

  其二,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理论,更不需要说教。道理他们都会说,问题是会说不代表从内心认同。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仍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关于情绪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学生已知的,不用讲,有些知识学生知道但不会应用。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大胆删减了通常放在第一环节探讨的"情绪的重要性",情绪重要谁都知道,重要性谁都会说,不必在课堂上赘述。删减后情绪调节的重点更加突出,且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通过行为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用性更强。

  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心相信学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课上没有会不会,也没有对不对。李老师和我在评价学生反应时,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学设计到位,能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生自然会在体验中得出积极的,建设性的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即使出现消极,负面结论,也不必急于批评,指正,学生会在团体的压力与动力中辨别好与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负面观点。这样信任与接纳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遗憾与不足

  同一节课即使在不同的班级上八遍,不断的修正中每节课仍会有缺憾。本次汇报课也不例外。

  首先,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究竟是外界还是自身决定我们的情绪这个问题上,之前的三个班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双歧图的分析就显得很有价值。但意料之外, 6班一开始几乎就一致认为自身态度决定情绪,这已契合了情绪ABC理论的观点,进一步的探讨就显得没有必要。这种情况下应果断处理双歧图的分析,将探讨改为简单印证学生的观点。

  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行为反作用于情绪,讲解时本应在板书上有所体现,即情绪C再往后推一步,产生不同的行为和表情,行为,表情反作用于情绪,形成很完整的体系。板书遗漏了这一步,则最后一个环节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前面内容没有达到很好的整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反思,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以帮助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音乐人教版第四册的第六单元的唱歌课《水牛儿》。这是一首五声音阶宫调式,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首传统童谣。易被儿童学记。歌词充满稚趣。把孩子们天真、活泼可爱的童真表现得栩栩如生。

  本教材的编写意图:

  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致力于集中体现“童谣”这个主题思想。

  ② 通过说童谣,唱童谣和表演童谣,感受北京童谣的情趣,体验童谣的地区性差异,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唱歌曲《水牛儿》,使学生初步了解北京童谣的来历。

  ② 通过歌唱表演,体会童谣中所表现的孩子们天真与快乐的心情。

  ③培养增进学生热爱本土童谣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北京童谣《水牛儿》,了解北京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童谣的地区差异,通过学唱北京童谣熟悉北京方言特点。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习,由于识字少,阅历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活泼好动。在一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在学过《藏猫猫》、《蝴蝶花》等有关童谣的歌曲。低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对音乐、歌谣游戏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宜采用歌舞、游戏、图片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来激发音乐兴趣,开发音乐感知能力,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识水平,即关注学生音乐“期待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联系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和师生表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同时,我将组织学生相互说一说,找一找,演一演,评一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时间的原因,说教法、学法我在说教学过程中一一体现。

  四、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凸现“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本班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动画,激发学习兴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音乐课单纯教师讲学生学的传道框架,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动画导入让学生在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中开始学习活动。

  首先播放的是一群小朋友在边跳橡皮筋边说唱儿歌的场景,接着播放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的场景,播完后问:“同学们,他们在唱什么,你能把唱一遍吗?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给同学们读出来或者唱出来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并相互说唱。(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使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从而开始走进童谣的世界中,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亲身经历过的游戏场景及童谣,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友谊,还巧妙地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这种情景式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

  (二)启发学生思维,揭示并教学本课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猜——听——学——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猜一猜谜语:“从小生在屋檐下,身上背着一个家,平时不见它露面,雨天经常碰到它。”在这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并告知学生蜗牛也叫水牛儿。想不想了解北京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童谣的?然后我将运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童谣的情感的教学方法。播放,让学生初听歌曲,让学生完整的聆听音乐,认真听他们是怎样唱水牛儿的?(在这里,我以音乐为核心。把歌曲作为统一的整体来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进行审美体验,增进音乐乐感。)

  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读读歌词有什么特点?在这里给学生介绍北京方言的特点。(对于南方的小朋友来说,北京方言是很陌生的,所以在这我运用了学科综合,理解多元化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一找、说一说儿话音的歌词,让他们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北京方言的特点。)接着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学唱歌曲。(在这一环节,我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开放儿童思维,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可以小组唱,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此处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权力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最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思考,巩固歌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表现歌曲,可以读也可以唱,也可以为歌曲加以伴奏……(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鼓励音乐创造的表现手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最后总结时,我还交给了小朋友们一个小任务,让他们当一当小小搜查员,找一找身边的特别具有海南乡土特色的,你喜欢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多,会读、会唱的童谣多。(在这个小任务中,我提倡小朋友们多参与音乐活动,将其作为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判体验的基本途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2课、本单元有5课。本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固体的性质之后继续对固体放到水里的现象展开研究。学好本课既能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溶解现象。也能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为下面更好学习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说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后的现象、学生能用语言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乐意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去认识和描述观察到的某一固体在水里的一些现象、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本课具体安排了四个方面内容:

  (1)、把常见的固体放到水里、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里有的上浮、有的下沉。

  (2)、把常见的固体放到水里、让学生认识到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3)、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几种方法。

  (4)、通过结晶分离盐制作彩色树枝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知识(这部分是拓展活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型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表等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放到水里可以沉或者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者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要学会学科学、用科学、培养科学意识。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固体的沉浮有模糊的认识、对溶解和不溶解都不太了解、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根据生活经验去判断、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所以再探究过程中要多加引导。

  教学重点:浮沉、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固体在水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能够描述固体的沉浮现象、但不能够正确描述出溶解现象、对把固体与水分离的现象、学生很少注意到、特别是蒸发分离、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做结晶分离实验学生会感兴趣、但是不能自觉地深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标准》中提倡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发现-肯定-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物体的“沉浮于其自身的大小、轻重是无关的”这一科学概念。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A: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验证——结论(固体的沉浮现象)

  B: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学生描述——结论(固体的大小、轻重沉浮现象)

  C:提出问题——学生预测——实验验证——结论(固体的溶解现象)

  D:提出问题——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固体与水的分离)

  E:激发兴趣——介绍制作方法——课后思考(结晶分离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烧杯、玻璃棒;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

  固体材料:蜡烛、苹果、布条、铅笔、瓶盖、硬币、橡皮擦、海棉、面粉、盐、橡皮泥。

  三、说学法。

  主要是分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预测—观察—提问—思考)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方式学习科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主要是从生活中入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让学生预测以下带来的固体、哪些能上浮;哪些能下沉。学生分组讨论后把预测结果填写在预测表格栏中。预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通过这样的设计环节让学生对固体进行预测、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

  第三环节是分组实验、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前提出了实验注意的事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方法不局限、可以把所有的固体全部放入有水的水槽中、也可以逐个放入、学生观察、检验猜得对不对、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结果栏里。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通过精心设计材料、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方法各种各样、有一起放、有一个一个放也有两三个一起放、有的观察、有的填写、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活动之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最后把预测结果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第四环节是通过《驮盐的驴》寓言故事、让学生发现问题、除了固体放到水里有沉和浮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了解溶解和不溶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用面粉和盐同时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表格、在学生记录和汇报的过程中尽量引导清楚的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理解盐在水里的化了的现象就是溶解。此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的方法主要有蒸发、沉淀、过滤几种、“通过多媒体播放盐场制盐的蒸发”了解蒸发。通过观察学生之前已经做的“把面粉放到水里的实验”从中认识沉淀。通过多媒体播放洗米的过程了解“过滤”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第五环节是让学生回去动手制作彩色树枝、通过结晶分离盐制作彩色树枝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能从板书中一目了然的了解到本堂课所了解的主要相关科学知识。

  把固体放到水里

  ↓↑↙↘↗沉淀

  沉浮溶解不溶解→过滤

  ↘蒸发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2节第1课时单项式的乘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会利用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进行相关运算;

  ②通过对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的探索应用,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探索。

  (这是因为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必须探索和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的越好。)

  难点:计算时注意积的系数、字母及其指数。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应将重点放在系数符号的确定与同底数幂的法则的准确应用。)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自主学习阶段,以学生预习为主,可适时进行交流,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2、在小组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课堂认真倾听、自主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展示交流中,调动学生积极展示的热情,充分利用小组组长的作用,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核查、点评,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热爱数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为:

  本节课以观察、发现、归纳、运算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教学的情景创设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得出新的结论。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导他们进行观察,归纳,总结,练习,使他们不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迈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1、自主学习 。2、小组学习 。3、展示练习 。4、达标训练。

  (1)自主学习

  本节采用结合课本、导学方案中教材导读部分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后进行预习检查,做到有布置、有落实。

  (2)小组学习

  结合预习中学到的内容、存在的疑惑进行小组交流,首先通过小组进行组内交流释疑,教师在巡查中参与交流。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知识小结及强调。

  (3)展示练习

  在进行小组学习后,抽生进行板块展演。小组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学员的练习并帮助错误纠正。同时就错误的练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达标训练

  全课结尾,对本节课进行达标测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练习再次强调本节知识应用。

  五、教学效果

  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法、练习和反馈手段。

  1、练习设计采用分层设计。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障碍。

  2、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口答、板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做到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

  3、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进行小组交流,展示反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过程,具体过程将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谢谢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7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4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5.【精选】幼儿园说课稿模板6篇

6.说课稿模板六篇

7.精选幼儿园说课稿大班模板八篇

8.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